在中国,了解了瓷器的历史,就相当于洞悉了华夏的千年文明。中国瓷器的发展波澜壮阔,宛如烟火之海,上下绵延五千年。要追溯这瓷器的渊源,还得从“瓷母”说起。
故宫内收藏着 300 多万件藏品,其中,中国文物占据了极大的比重。在这里,你能够看到商周青铜器、历代壁画佛像、唐宋明清瓷器、清代绘画等等。这里绝大多数的藏品都是 20 世纪流失海外的珍品。
一提到“慈母”,人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唐代诗人孟郊的那句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此“瓷母”非彼慈母,它的上头并没有衣物可补。这个“瓷母”有个尊号——瓷器的母亲,它真正的名字是“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它是乾隆官窑时期烧制的,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它集十余种瓷器品种于一身,这在瓷器烧制中是个特例。
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故宫博物院藏
“瓷母”的体量非常大,色彩极其丰富,就算是瓷器专家在它面前,也得分析半天才能知道它有多少种装饰手法。作为普通人,上前一看,就一个感觉:这东西真够热闹啊!个儿大,壮观,富丽堂皇!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还留在宫里呢?就没离开过宫阙吗?这事很简单,这件瓷器个儿大,运输极为不方便。瓷器可比不上青铜,运输的时候稍不留神就碎了,所以国宝南迁时,大件的瓷器反而都没怎么动,都留在了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带走的那些都是中小件。
这件东西为什么叫“瓷母”呢?是因为它集多种瓷器品种于一身:
珐琅彩、粉彩
仿哥釉、青花、金彩
松石绿釉、窑变釉、斗彩
粉红釉、霁蓝釉描金、粉彩
仿官釉、仿永乐青花、鳝鱼黄釉描金、仿钧釉、郎窑红釉描金彩
那它都有什么纹饰呢?器身一共有 12 幅吉祥图案,6 幅为写实图案,有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夔龙护瓶、博古九鼎;另外 6 幅为金地“反”字、磬蝠、如意、璎珞、灵仙、花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富贵”“长寿”“宝贵”。
看得出乾隆什么心思了吧!瞧这瓶子看起来虽然依旧是农家乐观审美,但什么世界和平了,吉祥如意了,富贵长寿了,那可是一个都不能少。这都是乾隆的心愿啊!
瓶底的年款
按照乾隆的习惯,这瓶子烧好了,还是得盖个戳儿!瓶内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烧制复杂吗?
前面我们提到,这件“瓷母”集各种釉彩烧制技艺于一身。那么,它的烧制过程真的很复杂吗?
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从烧制工艺上看,青花与仿官釉、仿钧釉、仿哥釉、窑变釉、粉红釉、霁蓝釉等均属高温釉、彩,需先焙烧。而粉彩、珐琅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低温釉彩,需后焙烧。稍不留神,或者窑内火候没掌握好,釉彩可能就直接脱落,毁于一旦。
督窑官唐英
但大 boss 发话,督窑官唐英自然不敢怠慢,那必须立刻差手下人烧制起来。要知道,瓷器在烧制的过程中,对温度各有要求。17 种釉彩,有的是高温釉彩,有的是低温釉彩,以釉里红为例,它需要在 1300℃左右的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如果温度过低,颜色会发黑,如果温度过高,颜色就烧飞了。
釉里红花卉纹笔掭 清乾隆年间 故宫博物院藏
在清代,像釉里红这样的釉彩,成功率不会超过 20%,像青花这样的釉彩,成功概率能高达 90%,我们把所有釉彩的成功率姑且平均一下,往高了算大概在 70%左右。那么“瓷母”它的成功率是多少呢?就是 70%的 17 次方,它的概率结果约等于 0.23%。从概率论上看,低于 5%已经是小概率事件了,而 0.23%则意味着这样的事件可以称之为“几乎不可能的事件”。
每一种釉彩在瓷器界都是独当一面的撒手锏,气质、特性、质地各不相同,要将 17 种工艺聚合在一个整体,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全器尽毁”。这样一件传世之作,创作它的人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呢?当所有人都在和乾隆说“不可能”的时候,乾隆却豪迈地说:不,你能!
皇上想要怎么办?那只能硬着头皮烧。探索过程是否艰难,唐英没说,但从现在的文献记载来看,烧制的结果,乾隆很满意。唐英恭写的《陶成纪事》中曾说,洋彩器皿,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微。而乾隆 6 年至 9 年的唐窑洋彩瓷器大多都是唐英烧制的,乾隆八年的十一月初五,当太监胡世杰呈上洋彩红地锦上添花山水宫碗、盘等时,乾隆的旨意是,将这些器物配上匣子,放入乾清宫。
想必看到这个旨意,唐英也顿时松了一口气,感慨“又逃过一劫”。
清乾隆 硬彩洋彩锦上添花题诗描金山水人物图瓶 青花六字楷书款
只是完成领导交代的旨意还不行,还得有开拓精神——按着领导的审美,烧制出更多花样,让领导开心。于是,唐英在洋彩瓷器的制作过程中,开发了很多新的造型和装饰样式,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各种色地(黄地、鸡血红地、粉红地、蓝地、绿地等)“锦上添花”(亦称“轧道”)装饰和转心瓶、转颈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成为乾隆朝风格独特的瓷器品种。
有了这样的经历,“各种釉彩大瓶”能烧制出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前世今生
为什么烧制这么一件瓷器呢?
乾隆崇古成性,尤其酷爱瓷器。据说有一天,遍历天下名瓷的乾隆皇帝突发奇想:能不能把全天下能找到的各种釉彩的瓷器,集中烧制在一件器物上,集大成于一身?唐英领命,景德镇御窑厂的工匠们忙活起来,这才有了“瓷母”问世。
那么,烧它来干啥呢?
黄地青花缠枝花纹转心瓶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直接的目的是陈设用,就是摆在宫里的某个桌子上看。但从烧制年代和瓷器的烧制工艺的复杂上看,很有可能也是乾隆为了炫技的那点小心思。乾隆朝国力鼎盛、海内太平,乾隆又是一个艺术修养高且好大喜功的君主,加之此时景德镇制瓷工艺也已达到极高水准,所以就有了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对乾隆瓷器的评价:“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啥都要多”!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