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文学的璀璨星空中,芥川龙之介(Ryunosuke Akutagawa,1892 - 1927)宛如一颗耀眼的流星,虽然生命短暂,却绽放出了令人瞩目的光芒。对于广大读者而言,他的《罗生门(竹林中)》或许是更为人熟知的作品。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内涵,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
《罗生门》一书▲
在鲁迅、周作人兄弟的大力推介之下,芥川龙之介逐渐被中国读者所熟知。他将自己的全部心力都投入到了短篇小说的创作之中,其作品的取材别具一格,情节新奇且带有几分诡异色彩。内容主要聚焦于揭示社会的丑恶现象,富含寓意性和思想性,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现实。
小说家芥川龙之介▲
《罗生门》通过多个不同人物视角的描述,缓缓揭开了一件武士被杀案的神秘面纱。众多人物的叙述使得这起案件变得错综复杂,真相似乎被层层迷雾所笼罩。毕竟,真相只有一个,然而每个人提供证词的目的却各不相同。各个当事人都倾向于美化自己的证词,或者说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美化了自己,在潜意识中自动抹去了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在芥川龙之介的笔下,人们的利己主义展露无遗,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本质。
《地狱变》一书▲
不过,这一次,我想将目光转向他的另一篇短篇小说——《地狱变》。说来也是巧合,我偶然间入手了两本芥川龙之介的书。其中一本便是如上图所示的《地狱变》,说实话,时间一久,我差点将这本书和另一本《罗生门》弄混了。这两本书里描绘的都是人心与鬼怪,鬼怪固然可怕,但人心却更加难以捉摸。芥川龙之介的文字极具画面感,尤其是同名短篇“地狱变”,在文章的最后,一幅色彩绚烂的浮世绘仿佛在眼前徐徐展开……鬼的狰狞,人的恐怖,还有蝼蚁之人的走投无路,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地狱变”中色彩绚烂的浮世绘▲
话题回到现实,我不再深入分析书中的具体故事情节,而是联想到了现实生活版的“罗生门”“地狱变”。自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攻击以来,网络媒体对此事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一时间,漫天炮火纷飞,以哈双方都遭受了惨重的人员伤亡,这一事件甚至被喻为以色列的九一一事件。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各国媒体对于这类恐怖袭击事件通常反应迅速,头版头条的报道也会明确表达各自的抨击立场。然而,这一次各国政府首脑的反应却十分谨慎,他们似乎都怀揣着自己的“小算盘”,深知这个问题的敏感性,因为这并非一般的恐怖袭击行动。
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攻击▲
此后,世界多个地方因此引发了零星的仇恨事件。例如,美国伊利诺伊州一名71岁的犹太老房东刺死了来自巴勒斯坦的六岁小童,并重伤了他的母亲;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发生了致命枪击事件,两名瑞典公民不幸死亡、一人受伤,自称是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成员通过网上视频表示对此事负责。像这类双方同情者冤冤相报的事件防不胜防,各国都加强了内部保安措施,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事故,预防潜在的恐怖袭击。
哈马斯实施空中打击▲
以色列在遭受到袭击后采取了以牙还牙的策略,加沙地带被停水停电,生活必需品的来源也被切断,甚至埃及的人道援助通道也被封锁。在加沙平民百姓苦不堪言的时候,一家医院被炸,数百人伤亡。以色列随即撇清关系,声称是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一次发射失败导致的,伤了自己;而哈马斯以及阿拉伯世界则把这一惨祸归咎于以色列的报复行动,以色列的立场还获得了美国总统拜登的支持。
平民军人对峙▲
这十多天来发生的人间悲剧,让我不禁想起了前文提到的日本20世纪初的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两篇经典短篇小说《地狱变》与《罗生门》。以色列在加沙这块内飞地周围建造了一堵由传感器和强化混凝土组成的地下墙和地面围栏。地下墙可以防止哈马斯挖隧道,围墙则把加沙境内的200多万巴勒斯坦人围堵在内,就像把他们当作犯人一样。以色列掌控了这里的水电和一切生活所需的供应,如此铜墙铁壁,简直堪比监狱,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民来说,无疑就是地狱。
在《地狱变》中,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画师为了追求艺术的极致,要画出一幅血染的地狱屏风,竟然不惜牺牲自己美丽的爱女,让她死于烈火之中。画家完成惊世之作后也选择了自杀。如果以色列继续坚持错误的做法,不能与邻为善,反而与邻为壑,筑起高墙,挖下陷阱,围堵邻居,傲慢、冷酷到了极点,那么这也等于是以色列政府的一种自杀行为。而加沙医院的惨剧,谁是真正的黑手,也许将成为一个各执一词的“罗生门”。
《地狱变》中画师美丽的爱女▲
日前,媒体发表了以色列前外交部长什洛莫的评论《以色列的傲慢遇到克星》。他对执政15年的总理内坦亚胡的“破坏性政治魔术”作出了严厉批评,指出他的狂热政府使得流血事件无可避免。从什洛莫的冷静分析中可以看出,内坦亚胡因为自己的傲慢、自大,而忽视了正在加沙地带“卧薪尝胆”的激进组织哈马斯。哈马斯过去几年故意表现出低姿态,与另一个激进组织“伊斯兰圣战组织”保持距离,现在突然发动攻击,就像“吕奉先乘夜袭徐郡”一样攻其无备,一举粉碎了以色列在加沙边境建立的不可摧毁的防御,这让世人感到震惊。
加沙地带就像是人间地狱,以色列人与地狱为邻,而且这个地狱还是他们自己打造的,他们还能快乐得起来吗?只要地狱之门一天不关闭,以后就会有更多的“地狱变”发生,地狱之火最终也会烧到他们自己身上。当冲突双方心中充满怨毒之情,仇恨不断累积,彼此都会失去理智,都不愿意听到不利于自己的真相,这样就会出现更多的“罗生门”事件来混淆世人的耳目。
以色列总理内坦亚胡▲
在舆论场上,一方是遭受数十年来最严重恐袭后的正当自卫反击,另一方则是数十年新仇旧恨的淤积,双方都觉得自己师出有名。在政治环境方面,近年来全球大国对于中东事务的缺席或退缩,使得右翼势力抬头,加剧了巴以双方的冲突,最终导致如今战火重燃,民不聊生。哈马斯的领导人在多哈、贝鲁特发号施令,利库德集团巨头在特拉维夫谋划策略,最后牺牲的却都是两地前线的无辜百姓。那些本该在全球事务中起到领导责任,管控区域分歧、争取和平、避免战争的“地球村”大国都去哪里了呢?
划过夜空的导弹▲
在过去的一周里,我们看到中、美、欧(盟)、俄等各方都在多方奔走,但他们关注的重点却各有不同。美国学者金马奇(Michael Kimmage)和诺特(Hanna Notte)日前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指出,正是因为美、中、欧、俄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使得大国竞争的框架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彼此相互竞争,同时又互相依赖,既无法全心全意地对抗,也无法一心一意地合作。
这种分心导致区域性的权力真空增多,在非洲、巴尔干、中东和南高加索,一些曾经沉寂的旧冲突,如今正在重新演变成新的危机。区域国家和组织越来越大胆地展现自己的力量,而大国只能无奈地旁观。在未来的几个月里,中东各个势力都会期待某个大国出来主导局势走向。但他们可能会发现,美中欧俄在这次危机面前都会显得力不从心。
战争的变数继续增加▲
如今加沙人民的处境,对于西方民主和人道主义而言,无疑是极大的讽刺。日前,拜登亲自前往以色列,或许是想劝内塔尼亚胡冷静一些,不要把事情搞得太糟糕。因为一旦中东爆发全面战争,美军被迫参战,将会彻底终结拜登2024年寻求连任的可能性。
你瞧,拜登这次其实是去劝和的,之前他推动沙特、以色列建交,也是出于劝和的目的。然而,结果却是他刚表露出斡旋的意图,地区局势就再次升级。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美国越是插手,中东就越乱呢?
加沙地带▲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