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历史的长河中,1959年12月4日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这天,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内,一场备受瞩目的大会正在庄重举行。这里面所蕴含的故事,不仅关乎着一群战犯的命运转折,更映射出了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与国家的伟大胸怀。
宽敞明亮的大礼堂中,身着黑布棉衣的战犯们神情肃穆,个个正襟危坐,目光紧紧地锁定在主席台上方张贴的“特赦战争罪犯大会”几个大字上。他们的眼神中,既有紧张的期待,又有对未知命运的忐忑。
经过一番漫长且令人焦灼的等待,大会终于正式拉开帷幕。主持人先是进行了简洁而有力的开幕致辞,随后便直入主题,宣读起那份让众人翘首以盼的特赦名单。
特赦战犯大会
第一个被念到名字的是杜聿明,紧接着王耀武的名字也随之响起,随后曾扩情、郑庭笈、宋希濂等名字依次被宣读出来。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获得特赦的战犯,他们的内心既充满了荣幸之感,又洋溢着喜悦之情,对未来崭新的生活更是满怀憧憬与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十分高寿,平均年龄甚至超过了83岁。然而,凡事总有例外,在这群长寿的人中,王耀武却仅仅活了64岁,显得与众人格格不入。
王耀武
那么,王耀武为何如此过早地离世呢?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特赦又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呢?
首批特赦
1959年9月,北京战犯管理所内呈现出一派喜庆的景象。尽管这一天并非传统节日,但战犯们的喜悦之情却远超过年过节。而让他们如此欢欣鼓舞的缘由,仅仅是一份报纸。
原来,就在这一天,官方报纸刊登了中央即将释放一批战犯的决定。此消息一经发布,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尤其是在战犯管理所的战犯群体中,其影响力不亚于原子弹爆炸,其中又以北京战犯管理所的反应最为强烈。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北京战犯管理所,也就是著名的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党专门用于关押和改造战犯的地方。
在当时众多的战犯管理所中,北京功德林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这里关押的几乎全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像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廖耀湘等,皆是国军赫赫有名的将领。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在1948年到1949年间被解放军俘虏的,之后便被送往战犯管理所进行学习和改造。到1959年时,差不多已经过去了10年时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1959年8月,毛主席提出对一些已经改过自新的战犯和刑事犯进行特赦的提议。不久后,这个建议被提交到人大常委会进行讨论。在会议上,毛主席坚定地表示:“现在是改好了就赦,而且是特赦。”
在毛主席的亲自提议下,这一年的9月17日,中央正式做出了实行建国以来首次特赦的决定。
这一决定一经公布,迅速通过官方报纸传遍了大江南北。当北京功德林的战犯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每个人都满心期待着能够早日重获自由。
毛主席
经过两个多月的严格审查,中央最终确定了特赦人员的名单。12月4日,功德林举行了特赦大会。在这次特赦中,功德林共有10人被释放。
值得注意的是,这10个人后来大多都很长寿,平均年龄甚至达到了83岁。但令人意外的是,10个人里年纪相对较轻的王耀武却是最短寿的一个,与其他人相比,他仅仅活了64岁便与世长辞。
十人身份
1959年12月4日,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依照中央的要求,释放了10名改造良好的战犯。
特赦战犯大会
按照名单顺序,这10个人分别是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郑庭笈、宋希濂、杨伯涛、陈长捷、邱行湘、周振强、卢浚泉。
首先来说说杜聿明。在功德林的众多战犯中,杜聿明无疑是备受关注的一位。这位黄埔一期的毕业生,不仅深得蒋介石的重用,还受到国民党众多将领的敬重。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在战场上陷入了困境,四面楚歌。此时,深受器重的杜聿明就如同“救火队长”一般,临危受命。
杜聿明
怀着对校长“知遇之恩,无以为报”的感恩之心,杜聿明先是被调往东北担任保安司令,之后又在蒋介石的指挥下被派往淮海战场担任“剿总”副司令。然而,很快他就在淮海战役中被我军俘虏,从此进入了功德林。
第二名王耀武也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杜聿明一样,王耀武才华出众,是国民党中公认的善战将领之一。
除了军事才能卓越,王耀武在治军、练兵以及经商方面都有着出色的表现。据说他还曾开办过饼干厂,并将赚来的钱用于给士兵发放军饷。然而,即便他如此有能力,最终还是未能逃脱被我军俘虏的命运,成为了功德林的一员。
王耀武
第三位被释放的是曾扩情。或许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这是因为曾扩情与杜聿明、王耀武不同,他并非军事将领,而是属于军情系统。
国军中最为知名的军情机构当属军统和中统,大名鼎鼎的戴笠便是军统的负责人。然而,即便戴笠威风八面,在曾扩情面前,也得毕恭毕敬地叫一声“扩大哥”。
这是因为曾扩情不仅参与了“复兴社”(即军统前身)的创建,还是黄埔系的骨干成员,在政治上拥有极高的地位。在他面前,戴笠也只能算是晚辈。
曾扩情
解放战争后期,曾扩情既没有跟随蒋介石前往台湾,也没有选择向共军投诚,而是选择出家为僧,试图逃避解放军的追捕。但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未能逃脱被我军俘虏的命运,被关进了功德林。
第四位是郑庭笈。郑庭笈是海南人,毕业于黄埔五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名将,也是“海南三郑”之一。
解放战争爆发后,郑庭笈奉上级命令从云南长途跋涉赶赴东北战场,最终在辽沈战役中被东野部队俘虏。
郑庭笈
第五位被释放的是宋希濂。宋希濂在国军中也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领,他曾在抗日战争中荣获国民党的最高勋章——青天白日勋章,还享有“鹰犬将军”的称号。
或许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在兵败逃亡、即将被我军俘虏之际,他企图开枪自杀,好在被身边的警卫及时制止。随后,他很快就被解放军追上并俘虏。
第六位被释放的是杨伯涛,和接下来的陈长捷、邱行湘一样,他们三人都是典型的国军将领,皆因兵败被俘,而后在同一批被释放。
杨伯涛
最后两位是周振强和卢浚泉,他们在高级将领云集的功德林中军衔不算高。但由于他们在战犯管理所中表现出色,并且对共产党所犯的罪行相对较少,因此得以在第一批被释放。
在被释放的十个人中,除王耀武与陈长捷在1968年去世外,其余的人都十分长寿。与陈长捷的76岁相比,王耀武仅仅活了64岁。
曲折人生
在1959年首次特赦的10人中,王耀武排名第二。巧合的是,他也是这10个人中第二个去世的。
王耀武
王耀武于1904年出生在山东泰安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国民党的众多将军中,作为“00后”的他算是比较年轻的。
王耀武的人生转折点出现在1924年。在此之前,他和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一样,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