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械师在抗战历史中颇具传奇色彩。所谓德械师,是指按照德国军事顾问建议进行编练、部分装备德式武器、接受德国军事训练的部队。其战力之强令人惊叹,据说普通战士能有连长的战斗水平。在武器装备方面,他们配备的重炮比日军的更为强大。这得益于当时中德之间的军事合作,使得德械师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现代化战争的装备基础。然而,德械师并非全部都达到理想状态,只有少数部队能称得上真正的德式装备。即便如此,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依旧可圈可点,成为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中的精锐力量。
抗战为何那么难呢?很多人都会问出这样一个问题。在8年抗战当中日军一直追着国民党部队打,以当时中国农业社会的生产模式要抵御一个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军团,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但如果在1937年,真如当时所计划的那样拥有60个德械师,那么能否阻挡住日军的进攻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以当时守军最精锐的的三个德械师,36、87和88师的战力为标准,在拥有60个德械师布防的情况下,能否挡住日军的进攻。
淞沪战场的浴血奋战,日军淞沪派遣军总司令松井石根的阴险计划1937年,日军驻上海派遣军的总司令松井石根一直在吴淞一带。
他一直在盯着第3师团和第11师团在登陆方向的作战状况。
当时松井石根采纳了一个保守的作战计划:他打算以第11师团直接进攻罗店方向,并调集甲种第3师团直接冲击吴淞河南岸。
然而中国守军的抵抗意志远超他们的想象!
在罗店,有当时国民党军主力的第18军。
18军在罗卓英的率领下,一直跟日军在此激战。
后续赶到的俞济时的74军也连夜进入阵地,加强了嘉定到罗店这一带的防御。
但是作为派遣军的总司令松紧石根,对于这两个方向的作战都不满意。
日军的作战计划遭到了中国精锐守军的顽强阻击。
特别是来自于张治中的第36师、第87师以及第88师。
这三个师都是当时中国军队的顶配,配备了德械钢盔、毛瑟步枪、还有捷克式轻机枪。
再加上得德造的75毫米山炮,火力更是超过了普通的黄埔系部队。
这种山炮的射程可以达到9000多米,要远超当时日军使用的山炮。
可由于这种火炮的重量有900多千克,在移动和运输的时候都有一些交通方面的问题。
这导致德械师在运载火炮的时候,不能够将这种火炮拉到附近的战壕洼地,只能在远处的高地上对日军登陆的舰船实行轰击。
当时的松紧石根在日记当中有过明确的记载,他说:“当第3师团在登陆地点准备卸下步兵以及作战物资的时候,在江湾镇一带的中国军队,使用射程远超我方的75毫米山炮,对登陆的舰船和运输船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船员不断负伤,作战物资和步兵只能蜷缩着从海滩向前挪动,最后只能将船停泊在吴淞口……”
松紧石根在日记当中记录得非常明确。
可见,当时德械师的火力的确能与日军的甲种师团抗衡。
可是当时在中国守军这一边,拥有德式火炮和德式武器的仅有三个师的兵力。
另外,教导总队也是使用德式武器,但他们的作战任务明显不同。
这些人都是未来的连长、营长等军官,现在却突然全部被投送到战场上。
这对于当时中国军队来说是一种消耗,更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然而松井石根的阴险就在于此。
他认为,这样做可以在初期消耗大量的对方军队的种子学员。
在后续的过程当中,守军的力量会进一步被削弱。
因为国民党军没有多余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去打造新的军官级人才。
正如松井石根在日记当中记录的那样,当时在吴淞口以及罗店方向,国民党军迅速出动了大批精锐,就包括了三个德械师,一个教导总队,以及陈诚第18军以及俞济时的第74军。
这6支部队的战斗力,在当时来说都是排在第一梯队的。
特别是三个德械师,他们的武器基本可以和日军的甲种师团抗衡。
所使用的德式火炮甚至还包括了155毫米的大型口径。
这种口径的火炮使用的炮弹都是进口的,当时国内兵工厂内还不能生产,打一发少一发。
在面对这种口径的重炮的时候,日军的阵地一度狼狈不堪,被中国守军打得措手不及。
然而,这种火炮的数量实在太少了,基本上只能守住一个方向。
但日军却从不同的方向登陆,从吴淞口、宝山、还有罗店嘉定等不同的方位同时出击。
守军的作战防御阵地被进一步的稀释,导致火力不能密集。
根据当时的作战序列,36师的师长宋希濂,黄埔第1期毕业。
87师的师长王敬久,黄埔第1期毕业。
88师的师长孙元良也是黄埔第1期。
18军军长罗卓英,保定军校毕业。
下辖的三个主力师包括彭善、黄维、夏楚中也都是黄埔第1期毕业。
至于第74军的军长俞济时,那自然也是黄埔第1期毕业。
只有51师的师长王耀武颇为另类,此人是黄埔军校第3期毕业,却能够快速的晋升并获得了蒋的信任。
以黄埔3期的资历,成功晋升到嫡系主力师的师长,在当时来说显得有些过于突出了。
再加上由桂永清所率领的教导总队,邱清泉在其中当任参谋长。
这样的精锐部队在阻击日军的时候,这六支部队的战斗力自然是要高于其他地方赶过来的杂牌部队。
这其中有一个很明显的对比,就是来自于白崇禧的桂军。
在淞沪战爆发之前的两个月,他就已经命令6个师的主力徒步行军,从广西一路赶到了上海。
可结果到达上海之后,不到一周的时间这6个师就被打光了。
可见当时的淞沪战场有多惨烈,日军的火力究竟有多凶猛!
白崇禧的桂军6万多人,在不到6天的时间就全部拼光,足见战场的残酷程度。
在罗店一带,第18军和74军在作战过程当中,跟日军打得有来有回,双方互有胜负。
最终,由于日军的登陆加上在海面上有大型舰炮的火力支援,虽然74军51师在夜晚发动了一场漂亮的偷袭战,并歼灭了日军300多人,还击毙了日军的一个大队长。
但这仅仅只是淞沪会战当中一个不起眼的胜仗。
大多时候,日军的重机枪以及舰炮对于战壕当中的守军来说都是噩梦。
对方的一发重炮,可以直接战壕的土层都掀翻。
深沪会战最终以国民党军的惨败而告终。
日军在上海不断逼近,而守军被打的连连后退。
大量的士兵在撤退途中再次遭到日军的杀害。
中国守军只能潜战且退,精锐的德械师在淞沪战场已经伤亡过半了。
当他们退到苏州河一带的时候,88师已经剩下不到2000多人。
随后,这批人又被迅速地调到了南京,参加了惨烈的南京保卫战。
第88师和87师在雨花台、中华门、光华门一带跟日军的第6师团第3师团等进行了惨烈的对战,最终几乎全军覆没。
然而像这样能够跟日军甲种师团对战的德械师毕竟数量稀少,只有四支这样的部队。
抗战为何这么难?这就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
如果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按照之前的预定,打造60个这样的调整师,那么在与日军对战的过程当中能有优势吗?
大家都知道,从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人就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
“中日之间迟早有一战!”
这是当时普遍的观点。
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国民党军早就在筹备着跟日军之间进行对战了。
所以他们从德国进口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后来打造了这三个德械师以及教导总队。
在他们后续的计划当中,他们会陆续的跟德国之间进行合作并购买更多的德式装备,试图打造60个这样的调整师,然后再与日军开战。
基于当时的形势,打造60个德械师,肯定要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物力。
训练士兵,以及教会他们使用这些装备和战术,然后形成一定的战斗力...这都要耗费更多的时间。
从这个角度来讲,等到他们都准备完毕的时候,日军可能早就打过来了!
况且,由于日军对中国东北的侵占,当时全国军民都要求国民政府马上发起对日军的正面抵抗。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日作战被提前了,蒋中正不得不命令他手下的这些还没有整训完毕的调整师,就匆匆忙忙的投入到了战场。
将当时中国最精锐的种子部队,都投入到战场跟日军拼杀,不断消耗。
要知道,这批人在后面都是当军官的。
一般都是连长和营长级别的战术指挥官。
这批人都是接受了德国军事顾问的训练,在当时拥有一定的战术能力。
可是这样优秀的人才却被当做普通的士兵被投送到战场,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为了培养更多的抗战军官,黄埔军校就应运而生了。
但即便如此,匆匆忙忙的抗战阶段,军校也只是一个速成班。
跟之前教导总队以及德械师那些指挥官相比,在战场上的历练以及战术方面都有些不足。
因此,中国守军只能一边跟日军进行周旋,一边不断的征集毫无作战经验的新兵。
同时,那些指挥官也都是黄埔军校的速成班。
如此一来就会形成不良循环,在抗战期间只能不断后退,拖延时间。
倘若真的能够有60个德械师,真正能够形成战斗力的是那些拥有指挥水平的基层指挥官,像是连长和营长级别的军官。
如果这些人带领新兵的话,应该也很快能够形成战斗力。
可惜在当时的背景下,60个德械师是一个不可实现的计划。
别说60个了,就算有10个这样的精锐师,在淞沪战场上日军也不太可能那么快就登陆了!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