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网 |移动站| 招商名企 广告合作:13123*12312 全国服务热线:130*1234567 客服QQ:207179833
餐饮加盟
奶茶加盟 汉堡加盟 麻辣烫加盟 火锅加盟 甜品店加盟 咖啡加盟 串串香加盟 炸鸡店加盟 面包加盟 酸菜鱼加盟 鸡排加盟 烧烤加盟 糖水加盟 特色餐饮加盟 特色小吃加盟 铁板烧加盟 土豆粉加盟 新奇特餐饮 湘菜加盟 小吃加盟 小吃车加盟 小笼包加盟 小龙虾加盟 西餐加盟 西式快餐加盟 休闲食品加盟 鸭脖加盟 羊蝎子加盟 鸭血粉丝加盟 饮品加盟 鱼火锅加盟 早餐店加盟 中式快餐加盟 自助火锅加盟 石锅拌饭加盟 刨冰加盟 煲仔饭加盟 包子加盟 便当加盟 冰淇淋加盟 冰糖葫芦加盟 披萨加盟 茶餐厅加盟 茶馆加盟 炒货加盟 茶叶加盟 重庆小面加盟 酸奶加盟 贡茶加盟 大米加盟 蛋糕店加盟 刀削面加盟 豆浆加盟 饭团加盟 夫妻肺片加盟 干锅加盟 糕点加盟 锅盔加盟 韩国料理加盟 日本料理加盟 果汁加盟 肉蟹煲加盟 黄焖鸡米饭加盟 馄饨加盟 煎饼加盟 鸡公煲加盟 进口食品加盟 筋头巴脑加盟 烤鸡加盟 烤肉加盟 烤鸭加盟 烤鱼加盟 烤猪蹄加盟 快餐加盟 拉面加盟 凉茶加盟 凉皮加盟 零食加盟 卤菜加盟 麻辣香锅加盟 冒菜加盟 焖锅加盟 面馆加盟 面食加盟 调味品加盟 米线加盟 牛排加盟 牛肉饼加盟 牛肉面加盟 牛肉汤加盟 巧克力加盟 热干面加盟 热狗加盟 肉夹馍加盟 砂锅加盟 烧鹅仔加盟 石锅鱼加盟 寿司加盟 水饺加盟 熟食加盟 酸辣粉加盟
母婴加盟
儿童乐园 婴儿游泳馆 奶粉加盟 童车加盟 玩具加盟 母婴用品加盟 儿童摄影加盟 月嫂加盟
珠宝加盟
黄金首饰加盟 水晶加盟 玉器加盟 钻石加盟 银饰加盟 彩宝加盟 珍珠加盟
女性加盟
彩妆加盟 化妆品加盟 护肤品加盟 美容美发加盟 美甲加盟 美容院加盟 女性项目 手工皂加盟 卫生巾加盟
教育加盟
早教加盟 少儿英语培训加盟 幼儿园加盟 电脑培训 教育培训加盟 作文培训 体育用品加盟 艺术培训 潜能培训 特长培训加盟 写作培训 学生用品加盟 机器人教育培训
饰品加盟
仿真花加盟 发饰加盟 工艺品加盟 家居饰品 精品饰品 民族饰品 女性饰品 情侣饰品 饰品店加盟 饰品加盟 十字绣加盟 手表加盟 眼镜加盟
家居加盟
床上用品 净水器加盟 家居装饰 窗帘加盟 整体厨房 衣柜加盟 橱柜加盟 卫浴加盟 电器加盟 家纺加盟 家具加盟 家居用品加盟 洁具加盟 节能灯加盟 空调加盟 楼梯加盟 墙纸加盟 热水器加盟 生活馆加盟 桶装水加盟 鞋柜加盟 led灯具加盟 装修加盟 布艺加盟 厨房电器 灯饰加盟 房产加盟 汗蒸房加盟
建材加盟
背景墙加盟 瓷砖加盟 吊顶加盟 地板加盟 门窗加盟 木门加盟 涂料加盟 砖厂加盟 集成墙板加盟
服装加盟
女装加盟 童装加盟 男装加盟 内衣加盟 运动服装 衬衣加盟 皮具加盟 箱包加盟 品牌服装 女包加盟 户外用品 家居服 裤业加盟 牛仔加盟 情侣装 亲子装 染衣加盟 少年装加盟 睡衣加盟 丝袜加盟 T桖加盟 休闲装 孕妇装 羽绒服加盟
汽车加盟
汽车美容 汽车维修 电动车加盟 洗车加盟 汽车4S店加盟 补胎液 节油器 汽车零部件 轮胎加盟 汽车导航 汽车用品加盟 汽车装饰 汽车项目 润滑油加盟 停车场系统 洗车器 汽车租赁连锁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指南 > 创业问答 > 国家为何“压制”山东?李唐王朝为何极力遏制“山东人”通婚,能压制住吗?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36加盟网提示多做项目考察!
国家为何“压制”山东?李唐王朝为何极力遏制“山东人”通婚,能压制住吗?
更新时间: 2025-03-11 20:09 作者: 36创业加盟网

在历史研究中,李唐王朝与“山东人”的关系颇为引人关注,尤其是李唐王朝竭力压制“山东人”通婚这一现象。所谓“山东”,在当时指崤山以东的广大区域,那里世家大族林立,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势力。李唐王朝作为新兴政权,为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对这些山东大族进行了诸多限制,通婚限制便是其中重要一环。王朝试图通过此举削弱山东大族的影响力,打破其通过联姻形成的势力网络。然而,这种压制是否有效?山东大族在长期发展中根基深厚,他们会轻易就范吗?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究。

本 文 约 6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7 min

久战之后,刚有点天下安定的意思,国家就开始对人们的婚姻操心。细想想,这也是情理之中,国家想发展,得有劳动力,有人耕种、有人纺织、有人贩卖,才能有税收,维持统治。

大唐也是如此。贞观元年

(627)

,朝廷就下了《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20、女15就可以结婚,鼓励60岁以上的鳏夫和50岁以上的寡妇再婚。

风传山东士族在嫁娶时会收取高额财礼,唐太宗很不高兴,贞观十六年

(642)

,下《禁卖婚诏》,倡导少收彩礼。

影视剧中,唐代裴行俭娶妻的场景。来源/电视剧《风起霓裳》截图

显庆四年

(659)

,唐高宗下了“禁婚诏”,矛头直指门阀大族:“后魏

(北魏)

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

(西晋)

赵郡李楷等七姓十家,不得自为婚姻。”

同时还明确了财礼的数量:三品以上之家,不得过绢三百匹;四品、五品,不得过二百匹。六品、七品不得过一百匹。八品以下,不得过五十匹。还规定男方家不得收女方的嫁妆。

下诏“禁婚”:是要主张门第平等吗?

唐太宗、唐高宗接连对山东士族下手,是这些大族真的普遍存在“卖婚”的情况吗?还是大唐主张门第平等?

其实都不是。

唐太宗一度十分重视“山东人”,毕竟在“玄武门之变”中,他的十个核心死士之一郑仁泰就是“山东人”,出身于荥阳郑氏;他的姑姑同安长公主,嫁给了“山东人”太原王氏出身的王裕;他的儿媳王皇后也是太原王氏;他的几个重臣房玄龄、魏征、李勣都是“山东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发生了变化。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朝堂上就诋毁“山东人”,大臣张行成听不下去了,对李世民说:“陛下是天子,天下都是你的,你要一视同仁,整天说‘山东人’不好,别人会说你狭隘呀!”

影视剧中,李世民对氏族问题很关注。来源/电视剧《贞观之治》截图

李世民嘴上不说,心里对“山东人”的厌恶,却始终没减。贞观十八年

(644)

,唐太宗欲征高丽,急寻惯战之将,听说程名振很有本事,就召来问话,程侃侃而谈,太宗非常满意,表示可以重用,对方却没有拜谢。太宗大怒,骂其“山东鄙夫”。

讨厌“山东人”,是关中贵族的一种习性。自北周以来,掌控了政治权力的关陇贵族,就处处以关中为先。学者将自宇文泰至唐初、该集团

(关陇贵族集团)

主导政坛所施行的举措称之为“关中本位政策”。山东人士在北周灭齐,及随后发生的尉迟迥举兵反杨

(杨坚)

事件中,接连遭受严重打击,也因此对关陇形成敌视。隋朝统治者对山东士族,尤其是山东高门防范、疑忌的态度,则一直持续到唐初。”

(《唐代荥阳郑氏家族-世系与婚姻关系考》第8页)

为何“禁婚”:高门自矜与打倒高门

“六朝初期以来寒族逐渐放弃了与名族交往,与之相对应的名族也日益固步自封。比如北齐崔㥄对卢元明讲‘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宋荀伯子对王弘称‘天下膏梁,唯使君与下官耳’。这种自矜门第的风气发展到极致,逐渐产生了希望保持血统纯粹性的想法。”

(《六朝门阀:太原王氏家系考》第97页)

高门名族一旦形成,就要极力维护自己的利益。用各种手段来排除那些低位阶层,建立自己的门阀优势,应是情理之中。

所以,一些学者认为他们倾向于采取“内婚制”,而这也是高宗下“禁婚诏”的主要原因。

婚姻是一种血缘纽带,也是一种有效的阶层“区隔”手段。李唐皇室从婚姻入手来打击山东门阀,确是妙棋。

山东贵族自矜高门,让坐天下的北周、隋、唐皇帝与关陇贵族颇感不快,他们并不是想取消贵族制,而是要打倒山东门阀,取而代之。

所谓的“内婚制”,如果排除阶层区隔的动机,从世俗的角度看,大约只是那些家族更喜欢“亲上作亲”罢了。“亲上作亲”是唐代婚姻的主要潮流,连皇室也喜欢如此。

根据“七姓十家”彼时的婚姻数据,“内婚”在个别名族是主流的婚姻方式,但并没有结构化。

《贞观氏族志》最开始把博陵崔氏列为第一等,陇西李氏和后族排在其后。李世民非常生气,对朝臣说:“我与山东的几大名族,崔家、卢家、李家、郑家,过去并无嫌隙,只因为他们已经连续几代名声衰减,不再是有名气的官宦之家,可他们还是以士大夫自居,在彼此间通婚,馈赠高额的聘礼。说实话,他们才识很普通,不过自以为是高士,故而自傲。他们不过借助祖宗的名声,依仗着祖宗的产业。我不理解人们为什么那么推重这些大族啊?”

(《旧唐书》卷六十五《高士廉传》,原文: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间,则多邀钱币。才识凡下,而偃仰自高,贩鬻松槚,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

影视剧中,编订《氏族志》的高士廉。来源/电视剧《贞观之治》截图

北魏首先在北方确定姓族,但是把皇室与世家大族分开排定,山东七姓因此而贵。高士廉不会办差事,把皇室与世家大族放一起排名,皇室排在了山东大族的后头,李世民当然不开心。

高士廉出身于渤海高氏,也是山东名族,是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舅舅。李世民不好对他发作,只是调整了《贞观氏族志》的编纂班子,由原来的高士廉牵头,调整成混杂了山东郡姓高士廉、关陇贵族韦挺、江左侨姓岑文本、代北虏姓令狐德棻,根据李世民的意见,把皇室和后族排到前面,博陵崔氏调整到了第三等。

“新排名体系没有立刻产生影响,因为唐初朝廷许多最高级别的官员都来自高门大姓,其中包括被唐突降级的崔氏家族的主要人物。唯一重要的转变是把皇族和后族升到最高等级,余下的大部分没有发生变化。”

(《哈佛中国·史世界性的帝国·唐》)

唐高宗对山东世家大族也无仇无怨,有仇有怨的是武则天和李义府。

唐高宗废了王皇后,想立武则天为后,但褚遂良这些人以并州武氏不是名族为由,加以阻挠。

武则天后来好不容易当了皇后,第一件事当然是重修《贞观氏族志》,让自己的母姓进入上等名族。“许敬宗以其书

(《贞观氏族志》)

不叙明皇后武氏本望,李义府又耻其家无名,乃奏改之”

(《六朝门阀:太原王氏家系考》第183页)

。不仅如此,李义府还没收了尊重旧门阀的《贞观氏族志》,又命焚之,希望全面否定对旧门阀的敬意。

影视剧中的武则天。来源/95版《武则天》截图

李义府是显庆四年“禁婚令”的重要推手,他为儿子向山东高门求婚,遭到拒绝,于是报复。

如《唐会要》所示,李义府热切希望可以借《姓氏录》的编纂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简而言之,“编纂《氏族志》本身就是对门阀制度的肯定”

(《六朝门阀:太原王氏家系考》第190页)

武则天也是贵族制的拥趸,她的女儿太平公主想要嫁给薛绍,但薛绍的嫂子不是贵族出身,武则天便公然鼓动两人离婚,理由竟然是“我女儿哪能与庄稼汉的后人当妯娌啊?”后来,有人举出薛绍的嫂子出自名门,是兰陵萧氏出身,她这才作罢。

崇慕高门:唐代的社会风气

明知道唐太宗不喜欢“山东人”,但一些大臣却偏偏要与山东名族联姻。也许,这恰恰反映了贵族制社会的本质,皇权虽然可怕,却不能禁止人们自主行动,包括婚姻选择。

影视剧中,待婚的唐代女子。来源/电视剧《风起霓裳》截图

《新唐书》上说,大唐建政,“王妃、主婿皆取当世勋贵名臣家,未尝尚山东旧族”。但房玄龄、魏征、李勣这些人继续与山东名族结成婚姻关系,因此,几大名族的声望不减。

唐高宗时的宰相薛元超曾说过,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摧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唐高宗时的吏部尚书李敬玄,前后三娶,都是山东门阀之家,然后与赵郡李氏合族谱,因此许多官员都跟他有亲戚关系,高宗知道后也没有办法,后来还让他做了中书令。

唐玄宗天宝时期的吏部侍郎李彭年,“慕山东著姓为婚姻”。

到了晚唐,与山东名族联姻,再成风尚,景云年间的宰相李日知,子侄辈还没有成年的时候,就纷纷与山东名族订了婚约。

《唐会要》记载,至贞元中

(785-804)

,左司郎中柳芳论氏族,仍然把山东氏族排在前面,强调山东氏族不可动摇的地位。

崇慕贵族,并想办法侧身其中,成为贵族阶层中的一员,是唐代的社会风气。

比如,白居易中进士7年后,36岁才娶了弘农杨氏为妻。弘农杨氏也是名族,但与“七姓十家”的声望相比,还略逊一筹。他的好友元稹也努力与名族沾亲带故,先后二娶,前妻是京兆韦氏,后妻为河东裴氏。两个人都没能与“七姓十家”攀上亲,但与次一等的名族联姻,已经心满意足,白居易还特意写诗赞美元稹“韦氏女清贵,裴氏甥贤淑”。

“禁婚”效果:“十姓七家”放弃“内婚”了吗?

高宗的“禁婚令”,应该起到了一定效果。

“从墓志材料来看,高宗年间的墓志中确实很少见到望族自为婚姻的炫耀,墓志标题往往只标明死者的姓,而极少标其郡望。 ”

(《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第55页)

但很快,“禁令”失去效果。前面说过,唐高宗下“禁婚令”,背后的获益者是武则天与李义府,而高宗本人并不想打压山东门阀。另外,“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的政治能力下降,已经无力在社会生活领域进行有效的约束。

“四姓

(七姓十家)

一直固守高门自婚的传统,供以崇其门第。其二说明当时求婚四姓风气之盛。在这种情况下,禁婚令只施行了很短一段时间,很快便流为空文,反而被禁婚家用以自炫,借此进一步抬高其身价。 ”

(《唐代荥阳郑氏家族-世系与婚姻关系考》)

当代学者根据唐代出土的墓志铭进行调查,发现唐睿宗垂拱年间

(685年正月—688十二月)

起,在墓志铭上标注郡望的现象,已经变得频繁。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人们更多地在墓志铭中提到自己出身大族,一些女性墓志铭也会提到其显赫的大族出身,这表明人们不再避讳自己出身名族。

“从唐代的墓志铭中我们可以看出,从政对望族来说非常重要,墓志铭在描述大姓的阀阅之尊崇的同时,还详细记录了死者祖先的官职。这既是望族间对朝廷初期政策的一种抗议,也是对微族出身的进士集团的防备。”

(《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第60页)

抛开“禁婚令”的实际效果,仅从我们所能掌握的山东名族的婚姻数据来分析,“七姓十家”实行“自婚制”的现象,可能并不那么突显。

“根据对92个唐代博陵崔氏配偶的统计,伊沛霞指出,52%的崔氏配偶来自七大姓,27%的配偶来自其他世族,15%的配偶来自权势之家,而只有2%的配偶出生一般家庭。”

(《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

我们换个视角来解释这组数据,则以博陵崔氏为例,只有一半的婚姻属于人们所说的“内婚”,而几乎一半则不属于,还有2%的婚姻是与普通家庭缔结。

日本学者守屋美都雄对太原王氏婚姻数据的梳理,似乎同样不支持“内婚制”普遍存在的观点。根据守屋美都雄整理的资料,太原王氏与几大名族的通婚比例并不高,天宝以前,太原王氏四房与崔姓通婚7次,李姓通婚6次,张姓通婚5次,刘姓通婚4次,卢姓通婚3次,天宝以后,分别是4次、7次、6次、2次和2次。其他的通婚,则为五大姓之外的其他姓族。

太原王氏在唐初曾与李唐王室联姻,而彼时“七姓十家”的其他名族,都被皇室排斥。这样的望族,大部分婚姻都不是与山东门阀缔结,或可管中窥豹。

中国学者谢思炜、王昕、燕雪平对荥阳郑氏的婚姻数据进行了分析,在其335个样本中,荥阳郑氏共计与61个姓氏结有婚姻关系,其中崔、卢、李几大姓所占比例最高,约占全部婚姻对象的57%,太原王氏虽属七姓,但与郑氏的婚姻关系并不密切,仅占2%左右,另外属于关中大姓的京兆韦氏、弘农杨氏,合计约占5%。

据谢思炜等学者分析,荥阳郑氏与赵郡李氏的婚姻计18例,与陇西李氏的婚姻45例,其中30例是郑氏女嫁出,15例是娶进,两家都喜欢亲上作亲。

除了几大姓族这外,荥阳郑氏还与其他58个姓氏共计发生131例婚姻,占全部调查婚例335例的39%。其中主要为山东、关中等地的北方世族,也有少量南方姓氏,还有北朝时代的代姓。结婚比例较高的是京兆韦氏、弘农杨氏、太原王氏、河东裴氏、清河张氏、琅琊王氏、京兆杜氏。此外,还有安定皇甫氏、安定胡氏、昌黎韩氏、天水权氏、扶风马氏。

同样按照分析博陵崔氏的方法来分析荥阳郑氏,发现与“七姓十家”的婚姻约占61%,但他们也与江左侨姓和代北虏姓结亲,很难说其始终坚持“内婚制”。

当然,这样的结果是“禁婚令”在起效,还是“七姓十家”的所谓“内婚制”本来就只是一种“内婚趋向”或“亲上作亲”习俗,而并非结构化的婚姻准则,我们无法得出最终结论。

无疾而终:皇室也向“七姓十家”低头

高宗禁婚,实行得较为严厉,但“七姓十家”只是不敢公开举办婚礼,而是“密装饰其女以送夫家”。自玄宗朝,禁婚令就没用了。

禁婚令不但没有起到实际效果,反而推高了这“七姓十家”的声望。

影视剧中,唐代婚礼的场景。来源/电视剧《风起霓裳》截图

据《新唐书·李吉甫传》记载,自宪宗朝开始,公主选尚范围已经包括了山东门阀士族。太原王氏就出了8位驸马。

从独宠功臣贵戚,到兼宠山东门阀,李唐皇室已经放弃了对山东名族“七姓十家”的压制。

自唐高祖为帝两百年后,约836年左右,唐文宗想把公主嫁给知名士族,对宰相说:“民间婚嫁不看官品,却在乎那些名望高的名族,我李家做天子二百余年,怎么就比不上崔家和卢家呢?”然后下诏让宗正卿在那些适合婚配的世家子里面选一选。

但愿意娶公主的,仍然不在“七姓十家”里。公主下嫁给了洹水杜氏之后杜中立。

洹水杜氏也是微族,其祖上杜正伦曾在高宗朝为相,因为想与京兆杜氏连宗,被对方拒绝,怀恨在心,假公济私,毁其宗社之气借以泄愤。什么是微族,什么是宗社之气。

这还不算,唐文宗为儿子选妃,也遇到了困难。《太平广记》记载说,文宗为庄恪太子选妃,朝臣家有适龄未婚女子的,名字及八字等都被呈送到宫内,引起了朝野不安。文宗知道后,对宰相郑覃说:“我想为太子婚娶,本来想与你们荥阳郑家结亲,可你们却不答应。我听说其他朝臣也不愿意与朕结为姻亲,这是为什么呢?我李家也是数百年的衣冠士族,你们都不与我做亲家,难道要让我家子孙都去做和尚吗?

唐文宗对郑覃说这番话,其实颇为辛酸。据说,郑覃宁愿把孙女嫁与九品卫佐崔皋,却不愿意嫁与太子。

《新唐书·郑覃传》记载,唐文宗无奈赞扬郑覃“不婚权家”,虽然李唐王朝已经不如太宗时那么兴盛,但毕竟是帝王之家,却遭受嫌弃,估计心中的滋味,很难与外人道吧。

另一方面,公主权势巨大,所用资财都是皇家供给,挥金如土,骄横异常,士人视婚娶公主为畏途。

名族不愿与皇室结亲的现象很普遍,例如郑颢被迫放弃与卢氏的婚姻,被招为驸马,从而对宰相白敏中怀恨在心,不断向皇帝打白敏中的小报告。宣宗朝,40岁才考中进士的王徽,听说要招自己为驸马,竟然去找宰相刘瑑哀求,说自己年纪大了,身体有病,不配与皇家结亲。宰相刘瑑亲自跟皇帝解释,这才救了王徽。

人们不愿意与皇室结亲的原因,主要是公主们不守礼法。从唐初开始,公主们淫乱奢靡之风盛行,已经到了令人侧目的程度。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皇室权威衰落。“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已经没有能力控制全国,北方原被安禄山控制的地区,落入了其他藩镇之手,他们相对独立,掌握地方财权,且经常因为谋求世袭问题而反叛李唐王朝,朝廷不得不花费巨额经费前去平叛,但往往效果不佳。

唐人的门第观念可以说终唐之世也未曾减弱。风气所及,影响到市井文学。在《太平广记》所收录的各类婚姻故事中,与山东大姓有关的婚姻故事大约为70余篇,其中17篇中有荥阳郑氏的人物出现。

需要指出的是,科举制并没有改变唐人崇慕山东门阀的习俗,一是中举者多为世家子弟,二是普通人家子弟中举以后,也纷纷与权势之家和山东名族联姻。660至683年,通过科考的人数平均为18人。670年,11个中举的进士只有一个来自其它地方,681年,51人中只有一个来自其它地方,682年的55人中只有一个来自其它地方。这说明中举人数太少,根本不足以改变名族为主的社会构成,同时说明中举者多为京城名族,他们熟悉京城的语言、礼仪、人脉,再以家世做依托,能够更多地获取社会资源。

“所有能确认为世族出身的知贡举,都居住于京城地区,其中居住于洛阳的人比居住于长安的人多三倍。而且,其中84%在京城精英的婚姻网络中。 ”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153页)

这表明人们认为科举制兴起、贵族制衰落的想法,可能过于天真。

参考资料:

《唐代荥阳郑氏家族-世系与婚姻关系考》,谢思炜、王昕、燕雪平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年8月

《六朝门阀:太原王氏家系考》(日)守屋美都雄 著 梁辰雪译 中西书局,2020年4月

《旧唐书》卷六十五《高士廉传》

《哈佛中国史·世界性的帝国·唐》(美)陆威仪著 张晓东 冯世明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美)谭凯(Nicolas Tackett) 胡耀飞 谢荣宇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4月

《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第55页,姚平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年5月

《新唐书》卷一七二,列传第九十七,作者 欧阳修等。

END

作者 | 孙晓飞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姓名:
*电话:
QQ/Email:
投资金额:
加盟地区:
留言:

*为必填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快捷留言

  • 想要加盟煲饭堂,请尽快联系
  • 煲饭堂加盟流程怎样的?
  • 煲饭堂加盟费是多少钱?
  • 煲饭堂有哪些扶持政策?
  • 煲饭堂能实地考察吗?
在线
咨询
在线
留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