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提到苏明娟这个名字,想必很多人都会一头雾水。
可是,如果提到80、90年代《我要读书》助学项目封面上,手持铅笔头的“大眼睛女孩”,大家是否会产生些许印象呢?
1991年,摄影师拍下的这张苏明娟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在黑白色调的照片里,能看到苏明娟黑黑的小手紧紧地抓着铅笔,顶着一头凌乱的头发正刻苦读书。
突然,仿佛是感觉到有人向她的方向看来,苏明娟带着眼中还未褪去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孩子的纯真望向镜头。
相机的定格创造了神话,苏明娟的这张照片让她一举成为90年代希望工程的宣传代表。
如今,30多年过去了,苏明娟的现状如何呢?
1983年,苏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县偏远山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
由于当地自然环境恶劣,经常发生洪涝灾害,让这个以种田谋生的小村落沦为了当地有名的贫困村。
在那种生活条件下,大多数出生在这里的孩子都忍受着饥饿交加的痛苦,苏明娟也不例外。
可是,相较于其他家庭来说,苏明娟是幸运的。
由于父母都没有文化,整日只能起早贪黑的在田间劳作,但一年到头的收成甚至不够全家人糊口半年。
因此,苏明娟的父母从小就教育她: “一定要好好学习,只要读书,就有机会改变命运。”
贫困山村大多重男轻女。
在当时,就算是本地的男孩子,也有绝大多数因为家庭条件贫困而无书可读。
看着苏明娟的父母拼尽全力也要供苏明娟读书,村里人纷纷嘲笑起了这一家子的 “痴心妄想”,认为苏明娟“只不过是个小女孩儿,能掀起什么风浪?”
更是有人劝告夫妇俩 “不要白费力气,有这个钱不如多吃点饭”。
面对村民们自以为是的“指点”,苏明娟的父母并没有放在心上,坚持让女儿翻山涉水去学校读书。
翻山越岭、路途艰辛,懂事的苏明娟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于是,面对低矮破旧、四处透风的教室,她并没有告诉父母这里艰苦的条件,只说 “学校很好,老师也很好”。
那时的苏明娟只知道“读书改变命运”,却不知道命运究竟会在什么时候发生改变。
难道是在长大以后吗?苏明娟开始期盼着长大。
她没想到,自己改变命运的机会就在读书不久后。
1989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基会发起了一项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为使命的项目——希望工程。
两年后,《中国青年报》的摄影记者解海龙开始在全国各地寻找希望工程的宣传素材、拍摄希望工程专题栏目。
似乎一切都在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几经辗转,解海龙来到安徽省金寨县,站在了苏明娟就读的学校前。
解海龙
得到学校老师的同意,解海龙拿起相机,一路跟随老师走进校园参观。
看着斑驳脱落的墙皮、玻璃损坏的窗户、嘎吱作响的教室门以及残缺不全的桌椅,他的心中升起一股心酸。
原来还有渴望知识的孩子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学习。
走着走着,老师在一扇门前停下脚步,告诉解海龙: “里面的孩子还在学习,如果你想进去拍摄的话,注意不要有太大动静。”
经过解海龙再三保证,眼前这扇破旧不堪的门被老师推开。
此时,正对着解海龙的苏明娟听到声响抬起头来。
只一眼,解海龙就被苏明娟眼中的复杂情感震撼,接连按下快门。
“她的眼中有看到陌生人的惊恐,有对我手中设备的好奇,有对知识的渴望,还有孩子的那份纯真。”
翻看着自己得到的相片,解海龙不禁感慨。
那时候,所有人都没想到,只是来了一个穿着体面的男人,扛着一个奇怪的箱子进入学校,竟然就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
次日,解海龙将拍摄的苏明娟的照片,发布在希望工程的宣传海报上,这个大眼睛女孩瞬间感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苏明娟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二、读书有望当苏明娟因为这张照片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时,很多爱心人士也纷纷向她伸出援手。
有位就读于长沙军校的学员,更是给苏明娟寄去了自己的一封手写信。
希望苏明娟千万不要放弃读书,并随信寄出了一百元钱,承诺每个学期都会寄来一百元钱帮助苏明娟读书。
在那个年代,100元人民币无疑是一笔巨款。
这不仅帮助苏明娟解决了食不果腹的生活问题,也彻底断绝了她辍学打工、帮助家庭减轻负担的念头。
自此,燃起了苏明娟对于继续读书的希望。
1999年,成绩优异的苏明娟被金寨县一中特招。
此时的她由于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应对各种采访活动,成绩下滑得十分严重。
对于这样的现状,苏明娟第一次萌生了退意。
“我很感激好心人们,是因为他们我才有学可上。
可是,现在因为我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回应他们的付出,导致我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这让我觉得十分痛苦。”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