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有朋友会问,孛儿只斤·蒙哥是成吉思汗的什么人。答案很简单,孛儿只斤·蒙哥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在蒙古历史的长河中,成吉思汗无疑是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其威名远扬四方。而孛儿只斤·蒙哥作为成吉思汗的后裔,同样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孛儿只斤·蒙哥是元朝的开创者之一,被蒙古人尊为“蒙哥合罕”,同时他又是蒙古的第五任可汗。他是拖雷的第四子,而拖雷是成吉思汗的嫡子(也是第四子)。
按理说孛儿只斤·蒙哥和成吉思汗的关系很直接,也很清晰,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搞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这是因为在他们祖孙三代之间,竟然有六位皇帝三位监国,如此混乱复杂的即位关系才使得原本非常清晰的祖孙关系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在铁木真之前的蒙古尚处于游牧部落状态,各个部落之间长期相互征伐,也正因为如此,蒙古许多部落虽然是马背上的民族,号称“骑射无双”但却一直沦为草原其他民族欺压、凌辱和剥削的对象。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甚至对其实行残忍的“减丁”政策,而且还每三年一次。意思就是每过三年就对蒙古各部落的成年男子进行毁灭性屠杀,以防止蒙古部落的壮大。
最终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终于完成了蒙古部落的统一,暂时将蒙古许多部落联合在一起。完成统一之后的成吉思汗就开始向周边的金国、西藏、中亚、西夏等地区发起征伐,并最终死在征伐西夏的过程中。铁木真死后,指定他的第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同时又按照蒙古“幼子守灶”的传统,把他的财产和军队留给了幼子拖雷。就这样官方且正式的在蒙古内部搞起了两座山头。
窝阔台虽然被指定为大汗,但未经蒙古的忽里台大会确认,合法性不够,而拖雷实际上掌握了蒙古实际上的军事控制权,就理所当然的成了监国,这二人之间怎么会和平共处?因此就有传言说窝阔台因为忌惮拖雷的军事才能才在拖雷带领军队战胜金兵主力,班师回朝的途中毒死了他。
拖雷死后就是窝阔台全面接管蒙古,他顺利的通过了忽里台大会的选举,成为了蒙古的大汗。他联宋灭金,派自己的儿子拔都西征,一直打到了欧洲,算得上是一位有作为的部落领袖。到了公元1241年,他因饮酒过量而死。
窝阔台因为突然横死,也就没有指定继承人,他的六皇后脱列哥那就想立自己的儿子,也是窝阔台的长子贵由为可汗。但此时的贵由跟着拔都西征,无法及时返回。在关于确定继承人的事情上,脱列哥那和以牙剌洼赤为代表的官员、以拔都为代表的部落首领起了冲突,虽然反对者未能阻止贵由继承汗位,但是他们以各种理由,设法拖延了最终决议的做出约四年半左右的时间。在这种人为地延长了的整个空位期间,有才能而且坚定的乃马真后(即脱列哥那)继续用她已故丈夫的名义管理国家事务,成了实际上的蒙古监国,这件事史称“乃马真后称制”。
脱列哥那的一系列行为(连被广大历史爱好者熟知的牙剌洼赤也被她害死),导致蒙古帝国法度不一,诸王们各自为政,使蒙古帝国差点分崩离析。
贵由上位后,当然有仇报仇、有怨报怨,首当其冲的就是金帐汗国的拔都,他以西巡为名,带领军队讨伐拔都,但走到一半就病死了。按照蒙古人的习俗,一个家庭的男性家长死后,在他的长子成年之前,由他的遗孀代管他的遗产,并享有他的权力。这样贵由的皇后海迷失就走上了蒙古权力的中心。海迷失在拔都等诸王拥立下降临称制,号称制三年。在她统治期间,诸王争权,私自颁发令旨,签署文书,子与母抗,一国三主。而且连年天灾,国内一片混乱。到了1251年7月蒙哥被推举为大汗。海迷失因暗中从事反对蒙哥的活动,被投入河中淹死。
接下来就是蒙哥,他是拖雷的嫡长子,孛儿只斤·蒙哥的哥哥。公元1251年,蒙哥凭借战功和拔都、孛儿只斤·蒙哥等人的支持,登上蒙古帝国大汗之位。到了1259年,蒙哥在入侵南宋钓鱼城时被英勇的南宋军民打死。可叹一向坐得很“正”的著名小说家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里说蒙哥是被杨过打死的。
蒙哥的突然死亡就又给蒙古的分裂造成了良机,孛儿只斤·蒙哥和阿里不哥这两位同母兄弟为了争夺汗位,不但各自纠集了一帮人分别召开了忽里台大会都成了蒙古大汗,而且还大打出手。虽然最终以孛儿只斤·蒙哥的的胜利为终局,但蒙古也从此四分五裂,共分为元朝与四大汗国。与此同时,蒙古人进攻欧洲的步伐也戛然而止,因为华夏人不屈的抵抗,欧洲躲过了惨烈的屠杀和无尽的破坏。
以上就是孛儿只斤·蒙哥和成吉思汗的全部关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整个蒙古部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内乱史,包括后面的元朝。对于蒙古兄弟是否团结,鉴于政治正确我不便评论,史书寥寥大家可自行判断。可笑的是,许多诸如金庸、高云杉、柳杨、褚盟这些人一提到蒙古人就说他们热情好客、直率团结,什么图谋霸业、尚武善战,一提到我华夏就成了内斗成风、懦弱成性,既不尚武又不善战,简直一派胡言。
尤其是金庸先生,他是武侠小说的泰斗,擅改历史的大家。他用一部《射雕英雄传》来吹捧蒙古和成吉思汗,用一部《鹿鼎记》来吹捧满清和康熙,同时又用日月神教来映射伟大的革命同志。他祖上因首告“明史案”,用江南文人的鲜血作为投名状,获取满清贵胄的青睐,然后就“世受皇恩”。最高光时浙江海宁查家曾经“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即便到了金庸先生的爷爷查文清,仍是满清的知县。
伟大的教员同志曾经说过:“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金庸先生这样的家庭传统,他怎么会不对满清感恩戴德,尽力洗白?因此在他的笔下,许多诸如郭靖、张无忌、王进宝、孙思克、吴六奇、施琅等这些汉族豪杰都被他塑造成为忠义无双的人物,而明朝却被他黑得不留余力,极尽所能。
唉!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