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遵义务名古为播州。播州时期起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讫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据《遵义府志·建置》记载,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南诏扰播州。唐僖宗乾符初,太原人杨端应募,率领其乡人令狐、成、赵、犹、娄、梁、韦、谢八族复之,从而占据了这片土地。
唐朝中后期,南诏数寇西蜀,两扰播州,因此有了征南诏、复播州的战事。《新唐书》载“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是岁,云南蛮扰播州……”。
(咸通元年,860年)十月,安南都护李鄠克播州”[1]。《镡史》载“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春,南诏寇蜀,扰播州”[2]。同书又载“蛮至新津而还,回寇蜀,经略使高骈拒之,遣先锋将韦昭度帅兵趣播州”。《资治通鉴》载“(南诏)寇蜀,蜀经略使高骈拒之,先锋将韦昭度帅兵趣播州,蛮众寡不敌,弃城遁走”[3]。
(《雪楼集》卷十六载《忠烈庙碑》)440页。
元朝名儒程文海所著(《雪楼集》卷十六载《忠烈庙碑》);4]云;“……杨端系本太原,唐乾符初赐太师谥端者度游会簪,后客长安,适南诏扰播州,大为边患,有意募能安疆场者,太师毅然自效,遂命为将,以复播州,威慑恩融,大夏畏服,因领其众……。”
(《文宪集》卷十载《杨璿家传》)0599页。
元末明初政治家、史学家宋濂所著(《文宪集》卷十载《杨璿家传》);5]云;“……杨端,其先太原人,徙之会簪,遂为其乡望族。后徙家京城。唐末南诏寇,扰播州,久弗能平。僖宗乾符三年,下诏募豪健士卒,将校议之。端梦神人告曰:“尔往,此功名时也。”端与犹、谢将兵诣长安,上牍请行。上嘉而许之。行次峡,蛮知之,惊遁者半。军溱州合江,径入白锦,军高遥山,据险立寨,结土豪臾、蒋、黄三姓,为久驻计。蛮出寇,端出奇兵击之。大捷,求纳款结队而退。唐庥移于后梁,端感激发疾而卒,子孙遂家于播。宋赐太师”。太师生烈南,既吮世。
(《万历武功录》载《杨应龙传上集》141~142页。
明朝理学家蹇九思撰(《万历武功录》载《杨应龙传上集》);6]云:“端故太原人也,后唐昭宗时,徙会簪为望族,徙京城,居眉,唐乾符三年,南诏寇,扰播州,诏募六乡善家子,端得异梦,遂决策,走合江,直入白锦,结臾蒋黄为腹心,佯入蛮巢,端出奇兵击破之,授武略将军,遂有其地。”
(《明史》载《四川土司二》)播州宣慰司,第09267页。
清朝大学士张德彝等奉敕纂修(《明史》载《四川土司二》)播州宣慰司;7]云:“乾符初,南诏扰播,太原杨端应募复其城,为播人所怀服,历五代,子孙世有其地。”
民国《桐梓县志·土官》载:“又按《续修通志采摭》:有唐自宣、懿来,南诏屡扰播州。迨僖宗乾符三年,太原杨端应募,率令狐、成、赵、犹、娄、梁、韦、谢八族复之。朝廷世有其地,遂行分封建制,以从征之有功者分司其土,仍令世袭。”《贵州府县志稿(25)民国绥阳县志》卷十七土官记载:“会南诏寇,扰播州,久弗能平,僖宗乾符三年下诏募豪健士卒,将校议之。太原杨端应募,率其乡人令狐、成、赵、犹、娄、梁、韦、谢八族复之。”
综上史记:杨端,其先太原人,徙之会簪,遂为其乡望族,后徙家京城。唐末咸通十四年(873年)南诏寇,扰播州,久弗能平,公元875年唐僖宗下诏募豪健士卒,将校议之。端与犹、谢将兵诣长安,上牍请行,上嘉而许之,率令狐、成、赵、犹、娄、梁、韦八姓,军溱州、合江,径入白锦,军高遥山,据险立寨,结土豪臾、蒋、黄三姓,为久驻计。蛮出寇,端出奇兵击之,蛮大败,求纳款结队而退。
乾符三年(876年),杨端开始统治播州,唐庥移于后梁,端感激发疾而卒,子孙遂“家于播”,杨端后裔杨应龙世袭统治播州历经唐末、五代、宋、元、明数朝,传27代30世725年,公元1600年杨氏统治结束。
杨端官至武略将军,太子少保、平播总督太师;8=,宋赐太师,播州首位领主,在职32年。卒后葬于四川成都流沙堰,墓向长江的石笋滩;9=,子烈南世袭其职。
如今杨端后裔高达数百万之多,分布华夏东西南北,人才辈出。
杨端第十三世孙杨粲墓于1982年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粲所作《家训十条》:“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从俭约,辨忠佞,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被后人评为“有功名教、福泽子孙”的垂世格言。
至今已发掘的杨氏播主墓近20座分布在遵义市黄土坎、赵家坝、新蒲、高坪、雷水堰、桃溪寺等,均已列为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逐步打造旅游观光景区。
杨端第十五世孙杨文,于南宋末1257年始建的军事指挥中心龙岩新城,今名海龙屯,传至杨应龙守播至万历二十八年时,被明军攻破,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杨端子孙统治播州,自南宋开始,文化有了长足进步,园林经济有了稳步发展。播州杨氏土司在贵州土司中传世时间最长,所辖地域最广,对后世产生的文化影响最大。播州杨氏土司文化,成为当今遵义历史文化研究的丰富宝库。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九,第256页。
[2](明)许成名、刘大夏校点:《镡史》,德辉民刊本出版社,1994年,第197页。
[3](宋)司马光编纂(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第8166页。
[4]元朝名儒、文学家程钜夫撰(《雪楼集》第十卷《忠烈庙碑》)440页。
[5]见《钦定四库全书》彩版古籍,元末明初著名学者、政治家、史学家宋濂撰,《宋学士文集》,第一函卷十六,《杨璿家传》,第0599页。
[6]见《钦定四库全书》蹇九思撰(《明史》《万历武功录》卷五《播州杨应龙列传》)141~142页。
[7]见《钦定四库全书》清朝大学士张德彝等奉敕纂修(《明史》第六函《四川土司二》播州宣慰司,第09267页。
[8]见《钦定四库全书》蹇九思撰(《明史》《万历武功录》卷五《播州杨应龙列传》)141页。清授骑都尉、播州杨氏族长杨汉英续修的《关西杨氏宗谱》(镌版印行本)第三卷22页。《钦定四库全书》彩版古籍,元末明初著名学者、政治家、史学家宋濂撰,《宋学士文集》,第一函卷十六,《杨璿家传》,第0599页。
[9]“端葬于四川成都流沙堰”。2014年《播州杨氏宗谱》首卷59~60页。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