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强大的中国海军阵容背后,051型导弹驱逐舰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这篇近9500字的文章,将详尽地为大家讲述中国海军051型导弹驱逐舰从设计到发展的全过程。此外,后续还会不定期推出关于海军博物馆实物展品的文章,其中涵盖07型驱逐舰、051型导弹驱逐舰、053K型导弹护卫舰、091型攻击型核潜艇、031型常规弹道导弹潜艇、红旗 - 61防空导弹、鹰击 - 8系列反舰导弹、歼轰 - 7战斗轰炸机等。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关注一下。
鉴于051型驱逐舰服役周期漫长,其舷号和舰名经历了多次变更。为避免歧义,下文所提及的舷号和舰名均采用最终版本。
设计背景
1954年10月,随着中苏协定中4艘07型驱逐舰的引进,中国海军终于拥有了第一支具备实际战斗力的“大舰部队”。在当时有限的经济与技术条件下,这无疑是中国海军迈向大型水面舰艇领域的重要开端。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仅有的4艘刚刚超过2000吨的驱逐舰,根本无法改变人民海军水面舰艇“快艇化”的尴尬处境。要知道,中国拥有长达3.2万公里的海岸线,仅仅依靠这4艘驱逐舰来守护,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此外,07型驱逐舰原本是为适应苏联高寒地区的使用环境而设计的,并非针对亚热带甚至热带海域。而且,由于吨位的限制,舰内空间十分狭小,舰员的居住环境极差,最大自持力仅有13天。这就导致该型驱逐舰只能在近海区域活动,很难胜任长时间的海上监视和对抗任务。
1957年,中国获取了苏联56型驱逐舰的部分技术资料以及部分设备实物,其中包括TB - 8型蒸汽轮机。与此同时,中国启动了苏联P - 15“冥河”反舰导弹的仿制计划。考虑到07型驱逐舰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海军未来的发展需求,1959年12月,中国海军正式提出了新一代驱逐舰的设计构想。该构想由一机部船舶产品设计院一室负责整体规划,由此开启了051型导弹驱逐舰充满曲折的发展历程。
56型驱逐舰
P - 15“冥河”反舰导弹
为何说其发展历程“曲折”呢?新型驱逐舰的整体规划时间跨度从50年代末一直到60年代末,大约历经了10年时间,期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前期规划设计、困难暂时搁置、项目回归现实、580任务需求。
前期规划设计
由于中国获取了56型驱逐舰的详细技术资料,再加上50年代的大环境影响,当时对于海军大型军舰设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在1959年 - 1960年最初构想时,海军的目标是研发独立设计的较为先进的08型驱逐舰。按照当时的设想,海军发展分为三个大步骤:其一,将海军已经接收的07型驱逐舰拆除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改装为反舰导弹发射器(016任务);其二,建造苏联56型驱逐舰(国内代号63型驱逐舰),并修改方案将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改为反舰导弹发射器(015任务);其三,结合016任务和015任务的经验,设计较为先进的08型导弹驱逐舰。
从表面上看,这个发展历程遵循了由简到难、分步推进的科学思路,本身并没有问题。然而,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015任务中仿制P - 15导弹的工作才刚刚起步,而国内对于016任务中建造这样的大型驱逐舰尚不具备基本条件。因此,短期内想要实现独立设计先进驱逐舰的目标,可能是不切实际的。
升格为导弹驱逐舰的101“鞍山”舰,但此时已经是1968年之后了
困难暂时搁置
1960年开始,国内进入困难时期,同时与苏联关系恶化。在这一时期,大量项目因失去技术支持和经费问题而暂时搁置,新型驱逐舰的整体设计方案也未能幸免。不过,考虑到未来海军的发展需求,为新驱逐舰配套的部分项目仍在艰难推进,其中包括仿制TB - 8型蒸汽轮机、903号特种船用钢材、仿制P - 15反舰导弹及配套导弹旋转发射装置、130毫米海军舰炮等。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幸好这些项目当时咬牙坚持了下来,否则051型驱逐舰可能无法按时诞生。
苏联SM - 2 - 1型130毫米双联装舰炮
项目回归现实
1963年12月,随着国内各种困难逐渐得到缓解,新型驱逐舰的整体设计工作重新启动。经过慎重评估,并结合国内实际的研发和工业水平,最初在1960年提出的设计较为先进的08型驱逐舰的目标被调整。转而以苏联56型驱逐舰为原型,开发符合中国海军需求的驱逐舰,即只完成上述三大步骤中的第1和第2步。
1966年6月,六机部正式下达试制新驱逐舰的命令,由船舶七院701所牵头,对“中型火炮导弹舰”进行相关技术论证和整体设计任务。1966年8月,该所提出了以56型驱逐舰为基础衍生的甲(导弹舰)、乙(鱼雷火炮舰)、丙(导弹舰)三个整体方案。最终,海军淘汰了相对保守的乙方案和较为激进的丙方案,选择了技术难度适中且搭载导弹的甲方案(类似于015项目),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051型驱逐舰。
21型导弹艇吊装上游 - 1/2反舰导弹
580任务需求
最终促使051型驱逐舰研制和建造得以确定的是“580任务”,也就是“东风 - 5”型洲际弹道导弹相关任务。按照60年代中期的规划,“东风 - 5”完成研制后,需进行全射程试验才能定型,而向大洋深处发射几乎是唯一的选择。该试射以及观测计划被命名为“718系统工程”,为配合这一工程,便有了观测航行任务“580任务”。由于东风 - 5的射程超过8000公里,海军必须组建一支具备执行5000公里海上任务能力的远洋船队,至少需要3艘驱逐舰进行伴随护卫和海上警戒。然而,当时中国海军唯一的驱逐舰07型仅有4艘,一次性抽调3艘会导致黄海地区的守卫力量大幅下降,而且07型本身的远洋航行能力也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新型驱逐舰的研发需求被立即提上了议事日程。
按照海军当时的设想,如果051型驱逐舰项目启动,为确保1980年“580任务”能够顺利实施,1970年左右就必须开工建造5艘051型驱逐舰。实际上,“580任务”才是051型驱逐舰加速研发建造的最直接原因。
东风 - 5洲际弹道导弹
综合“580任务”的短期需求以及中长期海防需求,并结合当时国内的实际技术水平,1967年4月,051型驱逐舰正式被列入“三五”发展规划。与之同步发展的还有053K型防空护卫舰。由于1966年在仿制“冥河”导弹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研发出了对应的7224型双联装导弹发射器和7221型三联装导弹发射器。经过1967年4月和1968年3月两次会议审查,051型驱逐舰被定义为:以苏联56型驱逐舰为设计基础;标准排水量约3000吨;以蒸汽轮机为动力;配备2座双联130毫米主炮、4座双联57mm副炮、4座双联25毫米防空炮、2座三联装“上游 - 1”型反舰导弹发射装置(1970年改为“海鹰 - 1”)、2座12管反潜火箭发射装置、深水炸弹导轨;配有雷达、声纳、通信、导航等设备以及火力指挥控制系统,具备强大反潜和反舰能力,同时拥有一定防空能力的导弹驱逐舰。
综合来看,海军对051型导弹驱逐舰的技战术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051型驱逐舰由船舶七院701所负责整体设计,李复礼担任总设计师,潘镜芙任副总设计师。首制舰105“济南”舰于1968年12月24日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
105舰下水仪式(当时舷号223) 雷达是空的
技术指标
基本参数
定型时,051型导弹驱逐舰舰长132米,宽12.8米,标准排水量3250吨,满载排水量36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