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咨询
1.
熊希龄无疑是一位好人,而好人的显著特征往往就是热衷于做好事。毛主席曾给予他高度评价:“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周恩来也对他赞誉有加:“熊希龄是袁世凯时代第一流人才,是内阁总理。熊希龄的事,我看后就记得很清楚。”然而,民间那句“好人没好报”的通俗哲理,却不幸在他身上得到了验证,他在热河的经历便是最好的例证。2.
1870年7月23日,熊希龄出生于湖南凤凰县的一个军人家庭,其家族与湘军有着深厚的渊源。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威名远扬,而熊家作为三代军人世家,家境颇为富裕。熊希龄自幼聪慧过人,14岁便考中秀才,被人们赞誉为神童。24岁时,他更是考中进士,并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1912年4月至1913年7月,他担任热河都统,任职时间仅一年零三个月。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拉拢进步党人组阁,熊希龄出任北洋“第一流人才内阁”总理兼财政总长。年仅43岁就成为国家领导人,这在当时无疑是一道令人瞩目的风景。然而,1914年2月,新闻界突然热炒“热河行宫盗宝案”,熊希龄因涉嫌该案件被迫辞职。3.
1913年7月,北京、上海、天津、承德等地的古玩市场突然出现了大批来自承德避暑山庄的古物。自称是热河都统熊希龄差役的刘鼎卿、管账杨某、幕府狄某等人对外宣称:“热河清皇室宝器,一半归民国, 一半归皇室,现在归彼出卖”“此项卖价为在热河开办石油矿之用”“热河宫内出来物品不少,系归官卖,好者运京,次者就地出售”等等。一时间,承德避暑山庄文物买卖成为了热门生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913年11月29日,北京《群强报》在第二版国事要闻专栏里,报道了一则特大新闻:内阁总理熊希龄在热河都统任内“将前清行宫之古瓷器、书画取去二百余件,现被世续查明,已请律师向京师地方厅起诉”。世续,字伯轩,索勒豁金氏,隶内务府满洲正黄旗,是清末军机大臣。宣统逊位后,他曾代表逊清皇室与民国政府磋商优待条件。前朝军机大臣状告当朝总理,而且还涉及到文物,这无疑是超级刺激人们眼球的事儿。北京《新社会日报》也连篇累牍地不断爆出猛料,同时配发时评,称熊氏盗卖古物案是“不可移易之铁案”。上海的《神州》报也在头版的显著位置,刊登了熊希龄热河行宫盗宝的消息。那个时候的报纸在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泛滥的背景下,敢于进行舆论监督,甚至敢点名批评大人物。官方由于不能查封报社,也不能抓记者,所以只能对涉案人展开调查,看看媒体所说是否属实。4.
那就开始调查吧!然而关键的问题是,袁世凯竟然让熊希龄安排人去调查熊希龄。熊希龄奉大总统袁世凯之令,派政治会议委员许世英进行查办。许世英在热河承德县羁押了十七人,在京师警察厅羁押了九人,其中多数都是古玩店的老板及伙计。案犯供词中牵扯到了熊希龄本人,“京中本行人亦传说熊都统回京带来货物八十箱,卖银三十万两”。熊希龄得知后致信袁世凯,要求把羁押在承德的案犯解到北京备质,但许世英却暗中致信当地官员“令勿诛求”,并且越过熊希龄直接给袁世凯打了报告。“诛求”并非足球的意思,在汉语中它的解释是需索、强制徵收,“令勿诛求”在这里应该是对案犯采取宽松处理的意思。 1913年11月,熊希龄在袁世凯的办公室里“偶然”看到了徐世英关于热河行宫盗宝案的调查材料和报告,里面含沙射影地指出熊希龄参与其中。熊希龄找到袁世凯,驳斥了许世英在调查报告书中对他的指控,同时斥责了报纸对他的攻击。他还致函内务部,要求京师警察厅追究报社责任,并要求京师地方检察厅传讯报社。此外,他秘密派人调查热河行宫被盗宝物的去向。然而,前两个方法基本没有起到作用,袁世凯为了搪塞熊希龄,故作诚恳地请他不要计较那些谣言,表示定将此事追查到底。至于要求京师地方检察厅传讯报社,根本就没有了下文,毕竟总理也管不了检察厅,人家不听也没办法。而且当时的媒体大多都有背景,没有背景的报纸很难生存下去。5.
熊希龄秘密派出的人中,有一位姓朱的调查员有了重大发现。他发现北京一家丝绸店竟然在出售古玩,经检查,这些古玩正是热河行宫失窃的宝物。调查委员和警察厅顺藤摸瓜,查出了一个盗窃热河行宫宝物并进行销售的团伙,相关人等审讯后分别被判刑。然而,在被抓获并判刑的案犯中,始终不见关键人物——号称熊希龄差役的刘鼎卿,管账杨某和幕府狄某也不见踪影。而案中常汇川、宋揖五、张省三、宋秀田的犯罪事实又与刘鼎卿有直接牵连。常汇川在供词中坚称:“民国二年阴历七月初,他在北京万福居饭馆与素来熟识的熊都统之当差刘鼎卿晤面。刘鼎卿为其介绍操南方口音的杨某,说是熊都统的账房先生。又介绍江苏口音的狄某,说他是熊都统之幕府。狄某在万福居给他看过海棠式小花瓶一对,景泰珐琅盘一个,共索价八百两,并未买妥。”如此种种,让熊希龄愤然辞职。后来,确实又找到了一个刘鼎卿,但这个刘鼎卿是承德县四沟人,做皮货生意,有着热河口音,并非熊希龄的差役。这起案件最终不了了之,反正避暑山庄里的文物丢失了,至于丢了多少,也没人能说得清楚。6.
对于热河行宫盗宝案,可谓众说纷纭。目前大家最认可的观点是,这是袁世凯使出来的计策,由于治国理念存在差异,总统逼迫总理辞职。从官场上的斗争角度来看,这也还算是阳谋,只能算是小儿科。要知道晚清时期暗杀之风盛行,袁世凯仅仅用这样一件事来排除异己,也还算有点官德。其实,熊希龄确实曾把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文物拿出来当礼物送人,也确实卖过。当时避暑山庄里的文物数量众多,随着皇帝失去统治权,这些文物归热河都统府管理。于是,每一位新都统到任后,都会私取行宫古玩文物,将其作为本地的特产用来贿赂上级,为自己的升迁铺平道路。其他一些管理人员也经常顺手牵羊,将行宫中的古玩带出去变卖。此外,宝物被盗卖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北京、上海等地的古玩店内,经常有大量热河行宫的古玩字画出售。7.
1912年4月,熊希龄到热河上任。他是一个责任心极强的人,到任后便对热河行宫所有古物图籍进行了彻底清理。同时,他还准备对各处坍塌的楼台殿阁进行修葺,以便将来作为游观之用。要完成如此浩大的修理工程,需要一笔巨额资金。然而,此时清皇室没有闲款用来修整山庄,热河地区地瘠民贫,北洋政府更是债台高筑。在这种情况下,没钱的单位还要不要干活?为了干事业而有违规行为,还该不该做?这无疑是一个难题。熊希龄向袁世凯和国务院请示说:“拟请选库内所藏瓷器之稍贵重者,在京、沪等处变卖数十件,如得善价,即可徐图布置。”袁世凯和国务院批示照准。最终,熊希龄仅花费了白银10820两,就把避暑山庄的园庭房屋修葺了一遍。这样的事情就如同故事里的情节一样,说对也有道理,说不对也存在毛病,毕竟是由他经手卖过离宫里的文物。承德府尹王成斌向袁世凯举报,称熊希龄在热河大肆盗卖行宫古物,中饱私囊。然而,卖了多少?经谁的手卖的?价位是谁定的?有没有走招投标手续?有没有实行亲属回避?认真追究起来,这些问题都说不清楚。总之,就像是为国家炒豆,锅炸了,却要让他一个人来承担责任。8.
姜桂题是这起案件中绕不过去的人物。熊希龄来就任热河都统后,袁世凯又派来了姜桂题,名义上是来剿匪,实际上还有对熊希龄进行监督的任务。那个时候,热河这个地方土匪众多,其情况堪比“湘西剿匪记”,还发生了许多好玩的事情。比如川岛芳子的第一任老公的爹,就是一个土匪头,最后被一个卖烟卷儿的瘸子用一炮给崩死了,这情节比《亮剑》里的“柱子,来一炮”还要精彩。关于“热河匪事”,以后有机会再慢慢讲述。姜桂题剿匪回来后,看到熊希龄忙于整理避暑山庄里的文物,便想要两件。北洋政府时期好像还没有《文物法》,而且当时文物数量太多,熊希龄也没把这些事情太当回事。于是,熊希龄“提取园庭字画两件”,奉赠给姜桂题。事后,姜桂题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袁世凯。这不禁让人感叹,同事之间还能相互信任吗?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