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保双轨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那么,社保的双轨制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简单来说,在2014年之前,企业单位退休金与事业单位退休金在计算办法和计算方式上存在差异,这种不同的制度和概念就被称作社保双轨制。在那个时期,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退休待遇计算体系犹如两条并行却又截然不同的轨道。不过,自2014年起,这一局面逐渐被打破。
自2014年10月份开始,情况有了显著变化。即便身为机关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也需要正常参加职工养老保险。而且,这份职工养老保险和企业在职职工所参加的职工养老保险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从概念层面来讲,二者似乎已经实现了并轨。但实际上,并非完全并轨。这是因为在2014年10月份以后退休的事业单位“中人”,会享有过渡性养老金的补偿待遇。同时,在计算事业单位退休金时,采用的是新办法和老办法相结合的原则。
尽管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开始正常缴纳基本养老保险,但企业单位退休人员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金之间的差距并未得到有效缩短。从计算方式以及过渡性补偿养老金待遇来看,基本弥补了事业单位退休“中人”养老金不足的问题,使得他们的养老金待遇水平与本单位的事业单位“老人”几乎相同。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值得注意的是,事业单位“中人”的过渡期是有限的,大约为10年时间。具体而言,从2014年10月份到2024年9月份这段时间,是专门为事业单位“中人”设置的过渡期。自2024年9月份之后,所有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将采用新办法计算养老金,这与现行企业单位退休人员的计算办法一致。届时,社保养老金基本能够实现统一并轨。
然而,仍有人会疑惑:为什么企业单位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的退休金待遇依旧存在较大差距呢?在计算方式已经统一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从自身参保条件方面寻找原因了。如今,已不能将这种差距归结为双轨制的影响。
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很多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通常会按照最低标准为职工缴纳社保待遇。这样一来,员工的退休金待遇在无形中就被降低了。这也是企业单位退休金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事业单位基本会严格按照员工本人实际工资水平来缴纳社保待遇,并且还建立了职业年金制度。职业年金就相当于一种补充养老金待遇,所以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获得的退休金待遇通常不会偏低。这便是二者之间差距未能进一步缩小的根本所在。
感谢阅读!每天为大家分享退休知识那点事儿。本人专注于社保和退休领域,喜欢我文章的小伙伴可以加我关注,谢谢大家!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