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一部璀璨的文化史中,行走、开拓、探险与旅行的篇章熠熠生辉。从古至今,无数先辈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踏上未知的征程,书写着属于中华民族的传奇。当代中国,同样不乏这样一群杰出的探险家,他们是时代的先锋,用勇敢和创新探索未知领域,以坚韧和理性战胜自我极限,凭智慧和协作成就伟大梦想。他们的行为,生动诠释了探险精神的内涵——勇敢无畏、创新进取、坚韧不拔、协作互助。他们是全社会的榜样,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精神。
让我们一同铭记他们——中国十大探险家:刘雨田、冯春、王铁男、杨勇、魏军、罗静、张树鹏、杨柳松、何旭东、雷殿生。记住他们的名字,也就记住了他们那充满传奇色彩的探险人生。

### 刘雨田:创造纪录的探险家
一头花白且垂至腰际的脏辫,一张布满皱纹、饱经岁月沧桑的脸庞,脸上始终挂着那一抹云淡风轻的笑意……凡是见过刘雨田的人,很难不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刘雨田于1942年2月26日出生在河南省长葛县。那一年,中原大地遭遇大旱,赤野千里,父亲盼望着老天下雨,便给他取名雨田。15岁时,刘雨田怀揣着两个梦想:一是读万卷书,成为一名作家;二是行万里路,成为一名探险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家梦逐渐破碎,他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成为探险家这一梦想上。
1984年5月13日,刘雨田毅然迈出了徒步万里长城的第一步。这一路充满了凶险,从他的自述中可见一斑。11月的黄河古渡地区,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面被积雪厚厚覆盖,难以判断底下的地形。当他经过一个干水渠时,不慎跌入冰窟窿,浑身瞬间湿透,背包也灌满了水,刺骨的寒意如潮水般侵袭着他的每一个细胞,身体仿佛被灌了铅一样沉重。
他挣扎着爬上岸,四处寻找避寒的地方。先是来到长城最东端的烽台下,看到一座大古城,里面有涵洞,钻进去却发现两头透风,只好出来另寻他处。接着又来到一处大磨盘前,发现有个小洞,虽然条件不理想,但此时他的衣服已经冻成了冰疙瘩,顾不上那么多,只能暂且躲进去。他堆起柴火,搭成一个小草窝,钻了进去,很快便意识模糊,失去了知觉。
后半夜,他隐隐约约感觉有野狗在咬自己,能听到犬吠声,身体却动弹不得。直到被野狗拖着背带拖行,他才猛地坐起来。在长城露宿的无数个夜晚,他都不敢入睡,尤其是在四周有狼出没的荒野中,只能睁眼熬到天快亮时,才敢合一下眼。许多日记,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为了熬过漫漫长夜,借助篝火和月亮的微光写下的。
在那个物资匮乏、缺乏专业装备和补给的探险年代,刘雨田是如何在如此恶劣艰险的环境中坚持下来的呢?他的回答只有简单的两个字:信仰。
历时两年,行程5000公里。1986年4月5日,刘雨田终于到达了长城的最东端——老龙头,成为独自徒步走完万里长城的第一人。他高举起五星红旗,激动地大声呼喊:“我终于实现了我的长城梦!”
自徒步长城开始,刘雨田开启了他漫长而传奇的探险生涯。1985年,他徒步穿越黄土高原,完成“圣地之行”;徒步走完丝绸之路国内段;徒步穿越罗布泊。1986年至1987年,他穿越了被自己命名为“黄色死亡线”的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1987年至1989年,他3次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刘雨田那垂至腰下的发辫,已经三十多年未曾修剪。这是他留给“死亡之海”的纪念。穿越“死亡之海”一直是古今中外众多探险家的梦想,但真正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这段绝地求生的探险经历,刘雨田至今记忆犹新。有一天,他行囊里的食物全部耗尽,连发霉的馒头都啃光了,饥渴如恶魔般侵入他的骨血。8天7夜后,他靠着“沙漠人参”——大芸、蜘蛛、蚂蚁、四脚蛇等“补给”,奇迹般地走出了沙漠。
捡回一条命的他走进理发店,本想修剪一下凌乱的头发,一听理发要1元2毛钱,心头一紧——“馒头1毛钱1个,理发的钱够买12个馒头呢”。从此,他再没剪过头发,留下了如今标志性的脏辫。
1998年,上海吉尼斯总部授予刘雨田国内“第一位职业探险家”的称号。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当代世界十大探险家中,刘雨田是唯一的中国人。自1984年以来,历经无数艰险,刘雨田奇迹般地完成了43个探险项目。
刘雨田认为:“生命就是探险,这是一种幸运。”这句话也正是他人生观的真实写照。历史选择了刘雨田,他探险的足迹遍布大西北,走出了一条令人难以想象的道路,展现出当代中国探险家的气魄与厚度,无愧于“新中国第一位职业探险家”的称号。

### 冯春:开创梦想的探险家
滚滚长江,奔腾而来。有这样一个人,他高举漂流旗帜,唤醒了国人的激情与梦想。他就是中国漂流探险运动的开创者之一,1986年“长江首漂”——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的舵手,代表漂流界入选北京2008奥林匹克火炬接力手,被誉为中国当代徐霞客的冯春。
1985年,为了抢在美国探险队之前首漂长江,尧茂书划着“龙的传人”号橡皮船从长江源头下水。然而,在漂流1200余公里后,不幸于通伽峡翻船遇难。“不能让外国人抢先漂我们的母亲河”,“中国的长江要中国人首漂”,尧茂书的满腔激情,点燃了那个年代全体国民的爱国情怀。人称“幺哥”的冯春,就是当年被尧茂书点燃热血的青年人之一。
在当时,长江漂流和女排五连冠一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激励国人士气的大事。那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国人急需振奋民族精神。1986年,一群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为了祖国的荣誉,以极大的牺牲精神英勇面对生死考验,最终以10条生命的代价,完成了首次长江的全线漂流。
1986年,冯春费尽周折,成为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的一员。时隔三十余年,回忆当年“入队”时父母的反应,幺哥依然眼眶泛红。他的父亲要跟他断绝父子关系,而母亲则含着眼泪给他签了字:“我儿冯春在这次活动当中出现任何伤残亡,我们绝不找单位提出任何要求。”
1986年6月22日,冯春所在的小分队13人从长江正源沱沱河上游纳钦曲下水,开启了长达6300公里奇幻而艰辛的漂流之旅。从冯春的口述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长江的壮阔与凶险,以及那一代中国探险家为了信仰、情怀的舍身取义。
真正的探险是从金沙江开始的。他们从自愿报名的队员里面选出10个队员,组成10人敢死队。有队长王岩、副队长何平,还有冯春和其他几个队员。他们分成两艘漂流艇,每条船5个人。金沙江的第一个峡谷叫通伽峡,也称鬼门关,第一个漂长江的勇士尧茂书就是在这里翻船遇难的。副队长何平把冯春叫到了江边,对他说:“冯春,要下水了,下面的情况我们都不知道。攀钢就来了我们两个人,要死只能死一个。我是副队长,我必须要下。”冯春听到这话时,心里十分难过,实际上何平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
最终,他们牺牲了10位战友,用176天的时间,前仆后继,一寸不落地完成了长江首漂,开启了中国民间漂流的先河。1986年漂流长江被新华社和《半月谈》评为1986年中国十大新闻之一,被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今日美国》称作是“人类对地球的最后一次征服”。冯春他们无疑是当时的民族英雄,在那个特定的、需要重塑“英雄”信念的年代。
1998年,冯春参与了雅鲁藏布江漂流。这是一次纯民间自发组织的漂流活动,连探险的经费都由队员们自己凑。冯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长漂”的延续。对很多队员而言,“长漂”没赶上,“雅漂”则不能错过。冯春是这支队伍的副队长兼教练,他在这次漂流中受伤,还差点截肢,所幸最终保住了伤腿。
继长漂、雅漂之后,冯春一直在漂流的道路上前行,他先后漂了汉江、澜沧江、科罗拉多大峡谷、雅砻江、云南红河……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完成漂流时,冯春记忆犹新。他跪在江边,默默地念着“长漂”遇难队员的名字——尧茂书、孔志毅、张军、杨红林、万明、王振、王建军、杨前明……他跪着说:“终于带着你们的遗愿完成了美国的漂流。”
迄今为止,冯春的漂流里程超过1万公里,被称为“万里漂流第一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晚年的冯春仍然坚守在漂流一线。2005年,受四川大学之邀,他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大学生漂流队。2006年,他去西藏林芝地区,帮助当地组建了一支藏族漂流队。除了担任多支漂流队的教练,他还担任过青海玉树漂流总顾问。经他推动,漂流世界杯与漂流世界锦标赛在中国玉树腾飞,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以漂流世界杯和漂流世界锦标赛为代表的文化体育旅游活动,已成为青海玉树的新名片,这让冯春感到非常骄傲和开心。
冯春说:“我愿用我这30年的积淀,回报给中国的漂流事业。”中国漂流三十多年的发展,也印证着冯春三十多年的漂流人生。

### 王铁男:不畏艰险的探险家
巍巍天山,他率先深入;苍莽古道,他毕生求索。历经风雨,热血依旧。王铁男用《天上之山》《昆仑秘境》等作品,书写着探险者的苦与乐。他登雪山,行古道,致力于展现大美新疆的壮丽风光。他就是“中国十大探险家”之“不畏艰险探险家”——王铁男。
王铁男是新疆户外运动的开拓者。他的探险生涯从30多岁开始,即便到了古稀之年,依然活跃在探险一线。作为新疆也是国内最早民间探险力量的支柱之一,他带领天山野蛮派谱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民间探险史诗。
王铁男并非科班出身,且凭借着一堆“破铜烂铁的自制装备”,在登山领域创造了国人首登博格达的纪录后,又继续探险慕士塔格,并于花甲之年两次瞄准珠峰且最终圆梦。1997年,王铁男开始对雪山着迷,也是在那时新疆开始对外国探险队开放。因为他是当地人,又对山区特别熟悉,经常做外国人的向导,跟外国人走楼兰、塔克拉玛干。这段经历让他大开眼界,同时也让他心有不甘:外国人在新疆持续刷新着探险纪录,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能攀登呢?
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乌鲁木齐,仰望着天山长大的汉子,王铁男把目光投向了博格达峰。1998年8月,他背着自制的帐篷,穿着军用大头鞋,绑着没有前齿的冰爪,来到天山脚下的博格达峰,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登顶,成为第一个登上博格达峰的中国人。
从1998年登上第一座山峰开始,25年来,王铁男多次登上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7509米的慕士塔格峰。王铁男曾这样形容自己对于登山的热情:“过去每每回想起当年攀登博格达峰、慕士塔格峰那些生死都悬系于瞬间的经历,我从不想以登上巅峰的勇敢者自居。我是在用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所能付出的狂热,来选择一种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此时眺望着乔戈里峰,我的内心依然与往昔独立峰顶时一样平静而旷达。我相信,这是云端和山巅赐予我的,这是大自然给予的最好恩赐。我自当领受,并一如既往地执着、坚定。”
王铁男曾多次带队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徒步进入尼雅遗址和罗布泊、楼兰古城探险;5次进入昆仑山和藏北地区探险;开辟夏特古道、狼塔之路、昆仑古道、克里雅古道、桑株古道、克里阳古道等多条经典徒步探险线路。他曾这样描述:“那魂牵梦绕的克里雅山口,是召唤我们付诸全部激情的目标。在美景和幻觉、梦想和眼泪交织中,我们不断点燃希望,跟随内心的召唤,一步一步艰难地迈向它。”
2018年,62岁的王铁男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登顶后,他的夏尔巴指着前方说:“那是中国西藏。”王铁男跪下来,磕了个头,神情格外平静。王铁男是新疆乃至全国户外探险者的一面旗帜,虽年过花甲,却依然步履铿锵。二十多年的登山徒步,已经成为他生活的日常,就像别人喝茶、看书、打麻将一样自然。
王铁男说:“像我这种人,只有两种结局:一种是老得再也登不动山了;一种是把生命彻底托付给雪山。”

### 杨勇:致力环保的探险家
大江奔流,他独立潮头。从长江到雅鲁藏布江,他是中国漂流探险的开拓者之一。毕生致力于地质科考,他是江河保护的急先锋。数十年徒步、漂流,深入荒野,他的考察足迹遍及西部河流。他心系苍生,忧国忧民,执着为国找水,建言南水北调,以探索、发现泽被后世。他就是“中国十大探险家”之“致力环保探险家”——杨勇。
杨勇被称为“江河之子”、“当代徐霞客”。作为1986年长江漂流的亲历者,在寻访江河的路上,杨勇一走就是30年。他与江河的缘分深厚,1981年,杨勇从重庆煤校毕业,被分配到位于金沙江边的攀枝花矿务局,从事地质工作。为了近距离观察金沙江两岸的地质构造,他曾向单位请假想徒步考察金沙江,但一直未得到批准。
后来,因尧茂书漂流长江牺牲,国人探索长江的热情被点燃。杨勇与省内同仁通过四川省地理学会发起“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活动”倡议,终于促成中国人利用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