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创作领域,“前后照应”是一项极为关键的技巧与结构模式。它指的是一篇文章中首尾或者前后内容之间的关联与呼应,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能够让文章前后贯通,结构完整,中心思想更加突出。就好比一座建筑,前后照应就是那坚固的梁柱,支撑起文章的整体架构,使其更加稳固和有逻辑性。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一篇具备前后照应特点的文章,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精心布局和严谨思路。
文章的“前后照应”既是一种写作手法,也是一种独特的结构形式。
一般来说,它存在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这种照应方式就像一场旅行的起点和终点,相互呼应,给人一种圆满的感觉。开头提出的问题或者观点,在结尾处得到回应和解答,让读者在阅读结束时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2、文章中间,不同段落之间相互照应。各个段落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通过巧妙的照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就像一群舞者,在舞台上相互配合,共同演绎出精彩的篇章。
3、题目与文章中的段落相照应。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与段落的照应能够让读者更加明确文章的主旨和重点,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着读者的阅读方向。
特点方面,文章开头和文章中或结尾的内容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针对同一情况作出解释、说明、交流等。这种紧密的联系就像一条无形的线,将文章的各个部分串联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连贯性和一致性。
例如:
1、八年级上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第11段,“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他们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这段文字突出母亲勤劳的品质,照应文章开头“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通过前后的照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敬爱和思念之情。
2、九年级上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而东,表现地域的广袤,与前面“千里”“万里”照应。“惟余莽莽”照应“雪飘”,“顿失滔滔”照应“冰封”。这种照应手法的运用,不仅让诗歌的意境更加宏大,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北国雪景的壮丽。
3、九年级下册孙犁的《芦花荡》,文章的片段三里,老人舍不得男孩离开,想尽办法挽留男孩,“(对男孩)你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你们学狗爬?(见男孩摇头)你们过家家?(见男孩摇头)那爹爹给你讲故事。”片段五里,老人思念儿子,一直在等儿子回来。老人仍在沉思,见老人不说话。男孩:“你们学猫叫?(见老人没反应)你们学狗爬?(见老人没反应)你们过家家?(见老人没反应)那,我讲故事给你听。”男孩的话与上文老人的话相照应,男孩想办法让老人开心,表现了他的善良和懂事。这种前后的呼应,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文章的情感内涵。
4、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背影》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情感抒发一次比一次强烈,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烘托出父亲“背影”的形象感人。通过这种反复的照应,作者将父子之间那种深沉而内敛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我举了初中课本的例子,感兴趣的可以翻翻课本看一看,体会一下,加深对前后照应的理解。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