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交流与历史文化学习中,“京畿”这个词或许并不陌生,但很多人未必能精准说清其含义。从字面和传统解释来看,“京”指国都,“畿”有临近国都的地方之意,所以“京畿”就是国都及其附近地区。在现代语境下,它也常被用于指代首都周边的特定区域。那么,“京畿”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怎样的演变呢?让我们一同探究。
1、京畿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īngjī,是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出自汉代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有“遂建许都,造我京畿,设官兆祀,不失旧物。
2、京畿一词出现于中国唐朝前,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有“遂建许都,造我京畿,设官兆祀,不失旧物。”意即“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北齐书·封述传》:“迁世宗大将军府从事中郎,监京畿事。”。在唐朝,当时将唐长安城周边地区分为京县(赤县)和畿县,京城所管辖的县为赤县,京城的旁邑为畿县,统称京畿。
3、中国唐时有京畿道,宋时有京畿路。在今天指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从周代开始,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有《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孙诒让正义:“方千里曰王畿者,谓建王国也……《大司马》云国畿,《大行人》云邦畿,义并同。又称为“王畿”,特指丰京、镐京、成周,王城,及其周边直接统治的区域。从秦统一中国嬴政称皇帝开始,不能称“王”,其王畿地在二京之域,京畿始称。至汉魏时期始有“京畿”之称,指长安、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其核心为“京洛”,“京师”等。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