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咨询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里,“鸣琴而治”是个颇具韵味的词汇。它究竟出自何处,又有怎样的含义呢?“鸣琴而治”源自特定的历史典故,有着丰富且独特的寓意。如今,在互联网时代,这一古老词语依然引发大家的好奇。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鸣琴而治”的出处,解析它的具体意思,揭开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
1、鸣琴而治,汉语成语,拼音是míngqínérzhì,意思是指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旧时常用做称颂地方官的谀词。
2、典源:《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shān)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释义】宓子贱治理单父县(在今山东省单县南),坐在大堂上弹琴,单父便治理得很好。后遂用“单父鸣琴、宓子弹琴、单父琴、宓贱琴、子贱琴、佳政鸣琴、绮琴化洽”等称颂地方官善于治事。以“单父宰、单父邑、宓贱邑”等赞誉县官、县治。以“琴堂、琴署、宓君堂”等称美县衙。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