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咨询
在佛教文化中,“比丘”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称谓。简单来说,比丘指的是已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他们遵循严格的戒律和修行规范,全身心投入到对佛法的研习与实践中。比丘的修行生活涵盖诸多方面,包括日常的诵经、冥想、弘法等。了解比丘的含义,不仅能让我们深入认识佛教僧团的构成,也有助于我们探寻佛教文化所蕴含的深邃哲理与精神内涵。
1、比丘, 佛教指出家受具足戒的出家人。梵bhiksu。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一般意译为“乞士”,俗称“比丘师父”。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2、比丘: 巴利文:Bhikkhu, 梵文: Bhik u,又作比呼。意译乞士(乞食)、董士、破烦恼(破恶)、除馑、净命。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出家男子称作比丘(世俗人称和尚)。比丘需守二五六条戒律。然而和尚一词在佛教中实际不是每个受具足戒,乃至出家的人都可以称呼的。经云:和尚如父,阿奢黎为母。和尚翻译成亲教师,“和尚”是对受具足戒十年以上并精通佛法、修为较高、道德高尚、地位较高的比丘僧的尊称。一般寺院的住持才能有资格称为和尚。相对应的女子称为比丘尼。沙弥是比丘的接班人,式叉摩娜(带发修行的学法女)是比丘尼的接班人。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