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的广袤海洋中,“祀”是一个蕴含深厚内涵的汉字。从现代角度看,“祀”基本义为祭祀,是古人向神灵、祖先表达敬意与祈求的仪式。在互联网语境下,它承载着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通过网络,人们能了解到古代祀典的繁复程序与庄重意义,也能知晓祀字在不同古籍中的用法演变。探究“祀”的含义,是开启一扇了解华夏古老文明密码的门。
1、祀(拼音:s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指永久祭祀,后引申为泛指祭祀。
2、形声字。从示,巳声。始见于甲骨文。本义是指永久祭祀。《说文》:“祀,祭无已也。”徐锴系传:“《老子》曰:‘子孙祭祀不辍’是也。”曶鼎:“曶其万(年)用祀。” “祀”字即用此义。引申之则泛指祭祀。《国语·周语上》:“夫祀,国之大节也。”甲骨文《殷契佚存》:“其祀多先祖。”金文天亡簋:“王祀于天室。” “祀”即指祭祀而言。
3、“祀”字历代字形一脉相承,变化不是很大,只是在西周和战国文字中有在声旁“巳”字上加“A”和“B”为饰笔。在秦代文字中,“祀”字还出现了“禩”这种异体。甲骨文中“祀”与“巳”有时可以通用。《小屯·殷墟文字乙编》2587:“庚寅卜,争贞:我其祀于河。” 《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南北坊间所见甲骨录》3.35 :“贞:巳河。” “祀”字可能是“巳”字之孳乳分化字。关于“巳”字之字形演变,参见“巳”字条。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