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新闻哥”凭借独特的吐槽风格脱颖而出,成为众多网友关注的焦点。那么,“新闻哥”究竟是怎么炼成的呢?其实,这背后离不开专业的内容团队。他们每天在海量新闻中筛选出有价值、有趣味的事件,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解读。不仅要紧跟时事热点,对社会现象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还需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灵活的思维。通过精准的语言表达和巧妙的观点输出,将严肃的新闻变得轻松有趣,让读者在欢笑中了解天下大事,这便是“新闻哥”独特魅力的来源。
作者 | 崔慧莹
编辑 | 叶铁桥
新闻哥是腾讯新闻的品牌
2016年10月24日上午,一条假消息在社交网络上热传,说的是年收入12万元的人将被定义为高收入人群,要加税。
晚上9点,《“年薪12万要加税”是假新闻,然而工薪阶层的恐慌却是真的》从微信公众号“新闻哥”推送。文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北京月入1万的人群到底算不算中产?
“新闻哥”算了一笔账,算上纳税、租房、通勤、餐饮等支出,月入1万的北漂基本都是“月光族”。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戳中了很多用户的心:问君能有几多愁,交不起税,也买不起楼。
这篇文章在朋友圈里强势刷屏,30分钟内阅读数突破10万,近7000人点赞。粉丝评论的热情爆棚,他们大多数是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他们聊房租、晒工资,吐槽自己过不了万的月薪,称赞“新闻哥”写出了工薪阶层“揭不开锅”的生活现状。
这是“新闻哥”庞大粉丝团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群人——年轻,在城市里奋斗,喜欢吐槽,也热爱生活。
(小标题1)发迹于腾讯微博的大号
作为腾讯新闻旗下微信公众号,“新闻哥”人如其名,以集纳、整合新闻资讯为主业,凭借犀利、风趣的吐槽点评闻名于江湖。
这位“厉害了我的哥”没有人物原型,2011年2月在腾讯微博创立。在资深成员赵洁看来,“新闻哥”有别于强调“中立”的媒体账号,而是“以一个人性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发表观点,更喜欢调侃”。
2012年11月,“新闻哥”的微信公众号开通,两年内订阅用户突破一百万,2016年7月突破300万大关。2013年6月,“新闻哥”入驻改版升级的腾讯新闻客户端,成了腾讯旗下深受用户喜爱的原创栏目,到2016年11月已获773万用户的关注。
“新闻哥”团队的运营负责人王倩介绍,他们每年都会对“新闻哥”的用户做一次画像,最初用户群体以“80后”为主,从2015年开始变为“80后”“90后”各占一半。
能吸引到日渐成为社会主流群体的用户群,“新闻哥”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与普通的新闻资讯整合栏目不同,“新闻哥”较早地开创了“人格化”表达风格。对用户而言,“新闻哥”是一个把新闻讲成故事的朋友,他有自己的逻辑,能给出价值判断。每次有热点新闻事件,总会有用户说:“‘新闻哥’,我就等着看你怎么写这件事。”
每天下午6点前后,“新闻哥”就会在微信上推送4条左右的内容,除一条视频推荐外,全部保证原创。选题有官员腐败、问题疫苗、医患矛盾等社会焦点问题;有老人该不该扶、中国游客有没有素质等话题性方向;也有光棍节如何脱单、铲屎官如何伺候宠物等服务性内容。
作为一个“生活资讯”类大号,“新闻哥”的选题贴近热点与民生,包罗万象。
“新闻哥”集纳得最多的是“奇葩新闻”,文章“有趣好玩”,每个段落都不长,中间配有大量的表情包和图片,非常适应移动端的阅读。他犀利、毒舌的吐槽能引人会心一笑,也时常提出充满温度、有态度的观点。
在运营微信公众号之前,“新闻哥”在腾讯新闻客户端里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粉丝。王倩认为,“新闻哥”需要把资讯平台与社交平台区隔化运营。
在微信中,他们会更关注在朋友圈里能广泛传播的话题,像微博段子、豆瓣热帖、流行影视剧等,都可能成为“新闻哥”的选题。“我们发过一篇直男送礼指南,小姑娘被男朋友的奇葩礼物伤害,男孩子也觉得选礼物特别折磨人,那我们这篇文章就会有很好的传播度。”王倩说。
在王倩看来,这类选题是新闻么?倒也不是新闻。但是这种社交话题很适合在微信里传播。腾讯新闻客户端的用户就是来看新闻的,如果你推送这种题材,他们会觉得你很不务正业,干嘛教他这些?
“新闻哥”就在两边“试来试去”,摸索着自己的调性。新闻客户端是资讯平台,更新的内容与新闻的关联度高;微信平台有强大的社交属性,在参与“年收入12万算不算高收入”等社会话题的讨论时,更为如鱼得水。
(小标题2)纪念T恤,一周里卖掉了2万多件
“新闻哥”的运营团队有7位成员,都很年轻,他们也都是时刻刷手机的移动互联网重度用户。“新闻哥”的稿子推送后,往往会收到上千条用户留言。运营团队在下班后也会随时在后台跟粉丝聊天,有很多选题,都是在交流中聊出来的。
譬如“灵异公社”,第一期就是整理用户在评论里写过的灵异故事,效果很好,就一连做了几十期,还做成了有声广播剧,累积超过千万播放量。而“树洞” 和“哥迷会”这样的小栏目,更是基于用户与“新闻哥”这个虚拟形象的交流,来完成UGC(指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
为了与用户深度交流,“新闻哥”在客户端做过“午夜诊疗室”的活动,每周固定一天晚上,花一两个小时与粉丝沟通,聊过“晒制服”“晒伴侣”等各种话题,再把用户晒出的内容集结成稿,整理后发布。
赵洁说:“你会发现真的不能小看了粉丝,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从农民工到博士,从厨师到空姐,做什么的都有。”这让团队成员的脑子里绷了根弦,“写东西时都很谨慎,尽量避免自己胡说八道,给内行看到觉得特别违背常理。”
有时“新闻哥”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会求助于粉丝,或者征集投稿,赵洁说曾经有个粉丝写了自己做微商的故事,“特别有才,直接就发了”。还有粉丝自发地给“新闻哥”绘制手绘漫画,隔上几天总能收到一封邮件,粉丝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这套表情“新闻哥”也用了很多次。赵洁说“有时实在不好意思,就给人家寄点礼品,给一点报酬,能回报的不多”。
逢年过节,他们会给用户发上几十万的红包,到情人节、光棍节时,也会帮用户发征婚、征友的信息,建起“哥迷会”的微信群或者QQ群,也会让用户自己去运营,“群建好了,哥做完服务也就走了”。
让赵洁印象最深的事情是,真的有“新闻哥”的粉丝在脱单活动中找到了真爱。2015年,有粉丝在后台留言说:“‘新闻哥’,我要结婚了,就是从你这里钓到的妹子!”小两口就是在2014的光棍节脱单活动认识的,“他们都喜欢看‘新闻哥’,结婚之前特意跑来跟我们分享喜讯,我们也很开心”。
2016年6月底,“新闻哥”开始在微信里卖三周年纪念T恤,一周里卖掉了2万多件。粉丝的热情,让团队成员挺满意,“在大号里,这也是很好的成绩”。
王倩说:“如果当天的推送比较晚,到了晚上7点以后,那不管发什么内容,前100个留言基本上全都是,‘新闻哥’你是不是去约会了?你为什么晚了一个小时?”有更多用户对你的文章有了期待,并且对“新闻哥”和“新闻妹”的私生活也感兴趣,这种交流的状态让运营者与粉丝的关系更像是朋友。
与粉丝的交往越亲密,保持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就越难。在运营团队看来,“新闻哥”这个人物形象一定是“见光死”的,运营者的面貌应该尽可能少出现,维系一种“神秘感”是他们不可动摇的原则。
(小标题3)用户喜欢看什么才做什么
从战略布局来看,腾讯旗下的微信公众号种类繁多,特色各异。但“新闻哥”像个“网红”。
在自媒体领域,“新闻哥”强烈的人格化与“人物设定”极为关键。跟呆萌的QQ企鹅形象一样,“新闻哥”有自己的漫画,他的形象被画成一个正在“北漂”、没有户口、追不到女神也买不起房的大龄单身男青年。因为团队成员大多都是没有户口的“北漂”,他们的故事,直接被安插到了“新闻哥”的身上。
2016年,组里有个男生终于摇上号了,想买车但又没钱,就花18000元买了个二手QQ,他们把这个故事写进稿子,从此“新闻哥”就有了一辆二手QQ。赵洁养着只金毛“虎妞”,于是每当有虐狗的新闻,涉及宠物与人的关系的讨论时,就会有一个养着金毛的“新闻哥”来跟网友聊天。
关于“新闻哥”的“人设”,有一个800多字的描述。比如“他86年出生,双鱼座,戴着经典的黑框眼镜,万年都是单身狗”等等。
他有点臭屁,“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有点懒散,“这么冷的天,哥只想和床谈个恋爱”;会吐槽雾霾,“ 呼吸也变成了慢性自杀”;会为搬家无奈,“你知道对于一个京漂,什么是最痛苦的事吗?搬家!你知道还有什么是更痛苦的吗?冬天搬家! ”
“新闻哥”还出经典语录,比如:
1、请问大家,重度雾霾天出门上班可以申请工伤补贴吗?
2、哥真心觉得男人有钱很重要,毕竟一个好女友的技能之一就是会花钱。
3、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国庆节假期只剩最后一天了!热爱工作的你们是不是很开森(心)?
2015年,除了指点江山的“新闻哥”之外,还有喜欢追剧的“新闻妹”和“爱吃小菌子的领导”等形象陆续加入。
这些形象都并非对应某个具体的人物原型,而是在点滴积累中,形成了源于生活,又高度融入时代特征的形象。
至于为什么还不让“新闻哥”这只资深80后“单身狗”谈恋爱,王倩说这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他要跟用户交朋友,如果一直处于一种很闪光的状态,他有钱、妹子多、很牛逼,网友是会烦你的,距离感太远。”
当然,王思聪除外,他是这个年代的异类。“新闻哥”不需要万人崇拜,他必须能跟更广大的用户站在一起,更接地气一些。
然而想笼络更多用户,增强用户粘性并不容易,运营者经常也会困惑,到底应该给众口难调的用户们提供怎样的信息?
腾讯网副总编辑,原央视制片人李伦曾在演讲中表示,社交媒体时代,“不同场景、不同时间、不同社交关系中兴趣不同”。他希望能在腾讯的平台上,研究人、连接人,从而“重新寻找每一个人的欲望”。
“新闻哥”就是这样一个以“用户”为核心运营观念的产品。内容选取要更多地以网友喜欢而不是编辑的喜好为标准。王倩说:“在坚持栏目调性和价值底线的基础上,用户喜欢看什么就做什么,这个才是顺的逻辑。”
在她看来,如今的互联网战场,早已进入了一个不怕试错、就怕不做的时代。她见过很多朋友会担心,“这个东西做出来领导不喜欢怎么办,数据特别差怎么办?但实际上,你都没有尝试,你怎么知道?”
王倩说,最后还是要用成绩说话,“也有人不喜欢‘新闻哥’,但是我们的业绩摆在那里。”在腾讯旗下的各类微信公众号中,“新闻哥”的KPI是最好的,平均阅读数远超“10万+”,2015年的广告收入高达8位数。
(小标题4)吐槽有条件,毒舌有底线
“新闻哥”有一个slogan:换个姿势看新闻。
他的目标就是要让粉丝们开心。“新闻哥”也不拘泥于传统的新闻观念,他们讨论严肃新闻,也认为在社交平台上,一切值得传播和分享的东西,都属于泛新闻资讯的范畴。
在赵洁看来,在腾讯新闻相对偏传统媒体的报道操作范围内,能陪着“新闻哥”走出“网红”路线,是特别幸运的一件事。团队成员在更新迭代中越来越年轻,能守住“新闻哥”这个品牌,完全是团队智慧的结晶。
这是一个极度活跃,喜欢互损互黑,找点由头就出去“喝一顿”的团队。他们讨论业务时特别直来直去,哪个选题太无聊,哪个标题不够吸引人,向来直言不讳,平时聊天开玩笑也尺度大开,经常“在彼此身上插满了刀”。
但这并不妨碍“新闻哥”成为一个温暖且团结的集体。曾经有一位“新闻哥”的成员,因为家庭原因不能回老家过年,在北京的同事就给他发红包,请他吃饭安慰他;还有个年轻同事膝盖做手术,行动不便,部门主动提出让他在家上班一个月;有经济压力大的同事,他们就在排班时,默默多给他安排一些有加班费的工作。
作为团队里的“毒舌”担当,赵洁说起话来语速极快,自带“神吐槽”技能。她说:“毒舌是天生的,或许跟爱听相声也有关系,我从小就比较嘴欠,没少挨我妈打。”工作以后,她的妙语连珠有了用武之地。
“新闻哥”要用整合、吐槽的方式向网友传递新闻资讯,帮助网友更加便捷、轻松地阅读新闻。他们会尽量规避掉“凶杀、暴力”等过于负能量的内容,就像王倩说的,“虐童、虐狗的人,不就是心理变态么?这种话题有什么好聊的空间?干脆就不要写”。“新闻哥”希望与读者分享更多有讨论价值,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新闻哥”写段子就好比说相声,话题里常有三教九流,看似大俗,实则反映市井生活。王倩认为,对一个品牌栏目来说,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是很正常的事。对于一些争议与批驳,通常只能一笑置之,王倩说:“我们本来就是做未来市场的,就是要给年轻用户看的,我的用户喜欢就可以了,数据反应良好就可以了。”
王倩说,她认识一位资深的杂志编辑,转型去做新媒体,经历了一段特别痛苦的过程,他总说好好的文字从头读到尾多流畅,为什么要在中间插表情包?
这位传统媒体人或许理解不了,他印象里鲜衣怒马、仗剑江湖的“有为青年”,早已成为在社交媒体里“远征海外”,一言不和就“斗图”的表情包少年。互联网的文化生态就在朝着年轻人喜欢的口味狂奔,一个栏目想要发展,总要根据用户兴趣的比例而有所取舍。
轻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网友的阅读负担,但也不能停留在拼凑碎片新闻的浅薄层面。在王倩看来,“新闻哥”始终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自己的“价值观”,团队守着一个底线:在涉及逝者的新闻上,无论多愚蠢也不能吐槽或刻薄评论,这是基本的尊重。
“新闻哥”会指出赴日游客偷马桶盖太丢人;会吐槽大尺度网红直播“没眼看”;会骂假借慈善之名敛财的网络主播太无耻。
曾经有个学生留言:“‘新闻哥’,你越来越像我的辅导员了。”团队成员时常在留言区里看见中学生,甚至小学生身影。王倩说:“如果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换个角度去看待事物的渠道,也是挺好的。”
(小标题5) 众媒时代的“新闻哥”
在腾讯网副总编辑马立看来,“新闻哥”的成功并不难解释:一是在阅读严肃新闻之余,“换个姿势”读新闻,很有用户市场,尤其是在新闻阅读不断泛化的今天;二是在同类内容产品中,“新闻哥”起步较早,并始终保持了内容品质;三是腾讯新闻客户端快速做到了行业第一,“新闻哥”没理由不红。
马立早期也一度认为“新闻哥”的调性不对,过于调侃,过于迎合。经过不断调整和优化,现在的“新闻哥”越来越扎实。马立认为,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没有太媚俗”,这是保证“新闻哥”能活到现在而且活得很好的根基。
他曾在腾讯网内部大力推行“全员自媒体”。随着媒体生态的快速演进,内容运营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门户时代的内容编辑,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马立要求团队吸纳一切有价值的自媒体进入日常内容运营体系,同时要求有兴趣有余力的编辑,三五个人临时组合,开公众号。传统编辑们习惯了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的运营模式,建立在社交平台之上的公众号到底怎么玩,有门户基因的网络编辑也会犯难。马立希望,能够用这种方式,驱动传统门户编辑更快速地进行转型和知识更新。
“新闻哥”是最早一批从腾讯新闻客户端向微信公众平台进军的账号之一。此后腾讯网旗下不断有公众号涌现。“大家”“腾讯科技”“棱镜”“中国人的一天”“VR次元”等,均是业内叫好又叫座的公众号。
除推进内部的内容生产外,腾讯网也致力于内容生态的建立。2016年3月,企鹅媒体平台上线,腾讯豪掷2亿元补贴内容创业者。相比做博客博主、专栏作家的时代,写作者显然获得了更强势的传播渠道,以及更加体面的收入。
作者们逐渐拿到了原创补贴和广告分成,收入高的,能月入5万元。目前,已有大批自媒体入驻企鹅号,开通图文直播、视频直播功能的账号也越来越多。
可能正是因为有了“新闻哥”等公众号的尝试,腾讯新闻才会布下大局。“新闻哥”也跟着2000多万个公众号一起,走进了“众媒时代”。
本文摘自2017年出版的《转合》一书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