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体育的辉煌历史中,容国团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他是中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上世纪 50 年代,乒乓球运动在世界体育舞台崭露头角,而当时的中国在这一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1959 年,在德国多特蒙德举行的第 25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决赛上,容国团以精湛的球技和顽强的斗志,击败对手,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这一历史性的突破,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乒乓球的实力,更激发了全国人民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成为中国体育崛起的重要标志,拉开了中国乒乓球辉煌时代的序幕。
1959年,年仅21岁的容国团在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过关斩将,
先后战胜了美国、英国以及联邦德国等国的选手晋级世乒赛决赛,最终在决赛上以3:1的比分战胜了匈牙利选手悉多,夺得本次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男单冠军。
这是容国团作为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在世界级比赛中冲出重围,斩获冠军;也是中国第一次在世界级的体育比赛中取得冠军,这是“开天辟地”的壮举。
容国团夺冠
容国团,1937年8月出生在香港一个海员家庭。容国团的父亲容勉之十分热爱自己的祖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曾参加过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儿子出生的时候,容勉之希望国家强大,人民团圆,便给其取名“国团”。
由于家庭原因,容国团年幼时是由四姨照看的。4岁那年,容国团从舅舅文恩那里第一次接触到了乒乓球。5岁回到父亲家乡,借住在亲戚容以文家。尽管容以文家条件有限,容国团仍然没有放弃打乒乓球,没有球台,他就用床板充当球台。由此可见容国团从小就对乒乓球的热爱。
1941年冬,日寇侵占香港,容国团随父母回到家乡广东珠海南屏镇。1943年秋,容国团进入南屏甄贤学校读书。上学后,容国团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即使学习占据了容国团大量的时间,但他依旧没有放弃乒乓球。尽管那时容国团个子瘦小,比乒乓球桌高不了多少,但打球灵活,在和其他人的切磋中,他球技进步神速,很快便成了全校闻名的"乒乓小球王"。
1945年抗日战胜利后,容国团的父亲容勉之回到香港重操旧业。1948年2月,11岁的容国团转入香港慈幼学校读书。好景不长,容国团13岁时,父亲容勉之失业,他不得已中途辍学。
15岁那年,迫于生活的压力容国团成了香港东区一家渔行的童工。虽然生活穷困,渔行工作繁重,但容国团难忘儿时对乒乓球的迷恋,每有闲暇他就会到工联会俱乐部的乒乓球球馆练球。容国团将大部分空闲时间都用在练球和钻研乒乓球技术上。正是那段时间努力与刻苦,容国团的乒乓球技术得到飞快提升,也使得他很快便成为了香港顶尖水平的乒乓球球员。
1957年2月,容国团在香港举行全港乒乓球锦标赛中,代表工联会与伙伴一起一举夺得男子团体和单打、双打3项冠军,从此名声大振。同年4月下旬,在23届世乒赛包揽四项冠军的日本乒乓球队访问香港,作为香港新科冠军的容国团被安排参加友谊比赛。在与世界冠军狄村伊智郎对阵中,容国团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打敢拼,最终以21∶19、21∶13的比分连胜两局。在场观众都发出了不可置信的欢呼声,甚至有激动的观众冲到台上,将容国团抛向空中。容国团打败了狄村伊智郎的消息,几乎是一夜间传遍了整个香港,他成为了全香港妇孺皆知的焦点人物。
可惜好景不长,两个月后,容国团确诊患有肺结核,不得不停止乒乓球训练。不过容国团出色的表现引起了时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的关注。10月下旬,容国团便收到了国家体委发来的邀请函,邀请他到广东体育学院工作,并表示,容国团可以先养病后工作。由于生性正直和香港乒总会早有嫌隙的容国团,在父亲的支持下离开香港前往广州。
容国团对祖国向往已久,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这是我走向新生活的第一天。当我踏入广州体育学院所在地时,早已相识的乒乓球运动员纷纷向我握手问好,表示热烈的欢迎。这时候,我心里充满了幸福感。很久以前,我就想成为他们当中的一个,现在终于如愿以偿。”
在领导和教练、队友的关怀中,容国团很快适应了广东体育学院的生活。他一边养病,一边练球,他的生活充实而幸福。
1958年初,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高涨,各行各业欣欣向荣。贺龙副总理向体育圈提出摘掉“东亚病夫”帽子的要求。容国团积极响应,并为自己订下一年内夺得世界冠军的计划。虽然这个计划在教练的劝说下由一年改为了三年,但在当年依旧是难以想象的。其他人知道后都很震惊,那时的容国团久病初愈,大家都不认为这个面色苍白的年轻人能在一年内夺取世界冠军,更有好事者常以此事对容国团进行明嘲暗讽。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容国团,他深知实力才是硬道理。接下来的一年里,容国团刻苦训练,认真研究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59年,第25届世乒赛上容国团过兵斩将,勇夺冠军,成为新中国体育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世乒赛男单冠军奖杯——圣·勃莱德杯第一次刻上了中国人的名字。
回国后,这名21岁的年轻人也受到了“民族英雄”般的礼遇,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贺龙亲自到机场为他接机、献花。周恩来将容国团夺冠和十年国庆,列为1959年的两件大喜事,知名乒乓球品牌红双喜的名字便是这么来的。毛泽东也曾多次接见他。
容国团回国
这是个意义非凡的冠军,它改变了容国团的命运,让乒乓球从一众体育项目中脱颖而出,更是摘掉了西方恶意扣压在中华民族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
1961年,第二十六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容国团带领的中国乒乓球男队以5∶3的比分击败上届冠军日本队,首获男团世界冠军。获得两块世界冠军金牌后,容国团觉得自己的状态在不断下滑,不过他并不焦虑,只希望自己还能继续为国家做贡献。
1964年,中国乒乓球男队实现了两连冠,而中国乒乓球女队却连败日本。国家体委为了改变女队现状,提升女队水平,决定任命容国团担任国家女队教练,希望他能带领女队一起进步。成为国家女队教练后,容国团废寝忘食,在他的努力下女队焕然一新,已然成为一支一支思想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优秀队伍。1965年4月,他率中国乒乓球女队参加在南斯拉夫举行的第28届世乒赛。在本次世乒赛中,中国乒乓球女队获得了女子团体冠军、女子双打和混合双打冠军等四项冠军,打破了日本乒乓的霸主地位。容国团率领的中国乒乓球队伍在世界乒乓球比赛中屡屡获胜,乒乓球逐渐开始被中国人奉为“国球”。
容国团带领女队夺冠
容国团为中国乒乓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未来中国乒乓称雄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人生格言“人生能有几次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不仅对中国乒乓球队有着深远的影响,更是成为众多志向远大的运动健儿的座右铭。
1966年,中华大地被“文革”的阴霾所笼罩,体育系统也不能幸免于难,容国团由于有所谓“海外经历”,被认为是修正主义而惨遭批判。
1968年6月,年仅31岁的容国团由于不堪忍受误解和屈辱,选择在一个养鸭场的歪脖树上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容国团光辉灿烂的一生落下了帷幕。
1978年的6月23日,国家体委召开落实干部政策大会,为容国团平反昭雪,恢复其名誉,并为其举行追悼会及骨灰安放仪式,将其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容国团若泉下有知也会感到几分欣慰吧!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