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中越边境的地理描绘承载着丰富的信息与深远的意义。《广西中越全界图》及其后续相关制图集,宛如一把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了解中越边境历史地理的大门。这些珍贵的地图,不仅精准勾勒出中越边境在不同时期的走向与形态,更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状况。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对边境地图的研究有了更多新视角。它们不仅是简单的地理标识,更是见证中越两国交往历史的重要资料,值得深入探究。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北邻广东、广西、云南三省;清朝时,越南为中国藩属, 清廷未曾与之订约划界,是以当时中国的西南边界较为笼统。直到光绪年间中法战争,光绪11年(1885)两国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中法越南新约), 越南与清朝的藩属关系断绝,划界之议遂启。自光绪11年至22年间(1885 -1896),双方经由谈判,进而划界立碑,总计订立界约十余种。当年清廷与法国对越南的勘界及划界,包括有粤越、桂越、滇越三段。有关粤越、桂越段(现均属广西),清政府据《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 特派鸿胪寺卿邓承修前往广西,会同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倪文尉、护理广西巡抚李秉衡,办理中越边界之勘定事宜。双方自光绪12年(1886) 以迄19年(1893), 相继完成粤越、桂越段勘界及界牌设立工作。
《相关西南边界条约及地图正本原存于我国外交部,现寄存于国立故宫博物院。早年这些图资大都是提供中小比例尺地图(二十五万分之一联战图、百万分之一舆图)内有关中越(西南)等编修边界参考之用,尤其在「未定界」认定上有其历史价值。
《广西中越全界图》 [高95.5cm,长106.5cm],光绪20年(1894) 绘制。此勘界图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右侧图名下标示「自东路吞仓山起,至西路各达村止, 计中尺壹千玖百零壹里」文字记载,清廷勘界官员蔡希邠、张传俊与法国勘界代表格依哥鸟厘、 法明的官职全衔,以及双方代表的画押签字。因此,此份地图属中法两国签订的正式界图。边界十字红线始自东南方的吞仓山白江隘,先往西北方向再往北,再转西北而达后卡, 继而续向西北至云南与越南边界;图内地名是双语并注,所绘边界线并未标示双方界碑位置, 应系蔡希邠携回,送呈朝廷的汉文本界图。
图1_1 《广西中越全界图》(1894)(台北故宫典藏)
图1_2 《广西中越全界图》部分区域
《广西中越界东路第壹图》 [高61cm,长97.5cm],光绪20年(1894) 绘制。此立界图(界牌图)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右侧图名下标示「自吞仓山起至交批山止均按界线编号共立界牌石壹拾陆块」。本地图亦经清廷与法国勘界代表画押及签字。边界线从交批山第52号界碑处(图西侧),向东南至派迁山第61号-立把第62号界碑,续往东北方向发展,至吞苍山第67号界碑处(图东侧)止,共计16界碑。界碑注记是双语表现。
图2_1 《广西中越界东路第壹图》(1894) (台北故宫典藏)
图2_2 《广西中越界东路第壹图》部分区域
1941年军事委员会军令部广西省陆地测量局运用广西中越界东路及西路等八图,采摹绘制版法,将东路三图,绘成五图,西路五图,绘成十图,总计15图,称《广西中越边界图》(摹绘版,第1图〜第15图)。另将各图大部分图式与注记予以省略, 仅留下界碑图式与注记(双语标注),且将清廷与法国勘界代表画押及签字附印在各图上,印制发行《广西中越边界图》图集(图号同原图版),参阅图3_1。
《广西中越边界第壹图》摹绘版(图3_2),注记简化版为图集版《广西中越边界东路第一图》其一(图3_3);边界线从第67号界碑处之吞苍山(图东侧)处,向西南至立把第62号界碑,再向斗号山第58号界碑处(图西侧)。
《广西中越边界第贰图》摹绘版(图3_4),注记简化版为图集版《广西中越边界东路第一图》其二(图3_5);边界线从崬门山第57号界碑处(图东侧),向西南至白盛山第56号界碑,续往西北方向发展,至交批山第52号界碑处(第壹图最西侧),延伸至第贰图第50号界碑(交蚊)处止。
摹绘版及图集版均绘有实地5里x5里方格网(比例尺约1/50,000)。各摹绘版图内明确表现有等高线(棕色)及山名、水线及田(蓝色)、路、聚落、防营、泛栅、关卡、界碑(以上为红色)、树林(绿色)、边界等,如图式所示。
图3_1 《广西中越边界图》图集(1941)_广西省陆地测量局
图3_2 《广西中越边界第壹图》(摹绘版) 1/15
图3_3 《广西中越边界东路第一图》_其一(图集版)
图3_4 《广西中越边界第贰图》(摹绘版) 2/15
图3_5 《广西中越边界东路第一图》_其二(图集版)
这时期军事委员会军令部陆地测量总局除发行《广西中越边界图》图集外,其在1940年10月时就运用法制《越南五万分一地形图》译绘及本制《广西十万分一地形图》编纂接合摹绘一套《五万分一桂越边界图》,计14幅。这图组各幅非标准分幅,无经纬度及方格网,对边界表现系从第ㄧ号(班格拉)之西路第67号界碑处(枯架卡)起,至第十四号(爱店)东路第52号界碑处(交批山)止,参阅图4。
图4 《五万分一桂越边界图》_第十四号「爱店」(1940)
对照各(四)版边界线大同小异,界碑位置大致相同,唯背景图资表现差异性较大,或许是编纂绘制时对空间认知的不同所致。参阅图5。
图5 界碑第52号附近_各版之对照图
注释:台湾省台北故宫(2016):清代西南边界条约及舆图特展。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