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故事流传。“乔四打军区司令儿子”曾是在民间有过不少传闻的事情,乔四恶名昭著,行事嚣张,不过其与军区司令儿子之间所谓的冲突,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也凸显了当时社会治安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另一个故事同样引人深思,1949年,一位70岁的老农民在看报纸时,竟指着上面的军区司令说“这是我儿子”。这简单的话语背后,蕴含着多少岁月的沧桑和亲情的牵挂,一位平凡老农培养出军区司令儿子,其中有着怎样的奋斗历程和感人故事,值得我们去探寻。
70多岁老人的寻亲记
1949年,解放军陆陆续续解放全国,报纸上都是各地解放的喜报。8月份开始,解放兰州的战役打响,兰州是西北要道,是解放西北、打通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最为关键的一环,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在这里展开激烈争夺。
兰州战役从开始起就备受关注,报纸上的相关报道铺天盖地。河南一位70多岁的老人看报纸,看见兰州战役中一位军区司令员特别像自己儿子,拿出放大镜对着报纸仔仔细细地确认,怎么看怎么像。
这位老人叫许子贵,儿子叫许德华。1926年许德华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去从军,混战中和家里断了联系。几年后,老人在报纸上看到,儿子被处决了,悲痛欲绝。
时隔20多年,再次看到了儿子的消息,许子贵心情极为激动,四处打听这张报纸上司令员的下落。他一定要亲自确认,不然心中总惦记着。
许子贵一路找人,惊动了当时驻扎在湖南的四野12兵团司令员萧劲光。萧劲光见了老人,听他说了事情的始末。老人有个儿子,早早离开家参加革命,战乱年代音讯传递不畅,尤其湖南老家被切断了通信,两边就断了联系。
湖南解放之后,各地解放的消息不断传来,前几天碰巧看到一张报纸,报纸上报道了兰州解放的消息。其实老人没读过书,认识的字没几个,但报纸上的照片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一位精精神神的中年军人。
许子贵怎么看怎么感觉照片上的人像自己的儿子,可是自己的儿子不是20多年前就因为参加革命被处决了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也为了确认照片中的司令员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儿子,老人踏上了寻亲之路。
老人已经70多岁了,不像年轻人那样体力好,家中也并不富裕,出门基本就靠两条腿,辗转几次,好不容易从乡下到了长沙。到了长沙又打听到省城军管会的地址,到大门口询问。
湖南省军管会大门口两边站着卫兵,表情严肃,身上背着枪,许子贵老人看着有些犹豫。最终他还是鼓起勇气,对卫兵说:“同志,我来找我儿子五伢子。”
许子贵紧张之下,不小心就将儿子的小名叫了出来,卫兵一时愣在当场。老人见卫兵不说话,就从身上掏出皱巴巴的报纸,指了指照片上的人,说:“这个好像是我儿子,他叫许德华。”
卫兵仔细看了看报纸,报纸上首长的名字并不是许德华,而是许光达,而且自己也并没有听说过这位首长的名字。虽然卫兵有点摸不着头脑,但还是把这件事报告给上级,一级一级上报,最终惊动了兵团司令萧劲光。
萧劲光一开始也没搞清状况,但还是决定接待这位老人。交谈间,见老人很是确信报纸上的司令员就是自己儿子,于是准备核查一下,给中央军委发了一份电报。
没过多久,萧劲光接到中央军委回电,老人口中的许德华就是许光达,现在正在兰州打仗呢。萧劲光赶快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许子贵老人,两人都非常高兴。
远在兰州打仗的许光达也收到了消息,失散多年的父子两终于又联系上了。不过由于战事紧急,许光达暂时抽不出空来回家,只给父亲写了一封信,交代了这些年的经历。(许光达的经历后面再详细说)
1950年,许光达抽出时间回了一趟老家,这才见到了阔别20多年的老父亲。由于工作事务繁多,许光达这次回家也并没呆太久,陪了父亲几天,就返回北京。之后父子俩常常通信,许光达每年也会给父亲、哥哥们寄一些生活费。
萧劲光
1957年许子贵老人去世,许光达在北京接到消息,悲痛不已,本想立马回家奔丧。冷静下来感觉不妥,先不说手里的工作一大堆,一旦回去必然惊动地方领导们,还要劳民伤财大办葬礼。思前想后,许光达决定让自己的老部下回去帮忙安葬最为稳妥。
就这样,许光达为革命奉献了一生,错失了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但他心中是时时怀念父亲的。
许光达和妻子走散10多年,和父亲走散20多年的经历
1914年,许德华6岁,刚好到了上学的年纪。可家里条件不好,兄弟姐妹又多,能吃上饭就很不错了,根本没有闲钱上学。许光达非常羡慕能上学堂的小伙伴,空闲时间偷偷跑到学堂窗户下面偷听。
给学堂代课的老师叫邹希鲁,许德华和妻子结缘,就和邹先生有关。邹先生一向怜惜弱小,又被许德华坚持学习的精神感动,放任许德华在外面听课。这一年冬天,气温降得快,外面寒风呼啸,许德华在窗外冻晕过去。
许德华醒来发现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邹先生在旁边。邹先生问他:“你喜欢读书,怎么不来学堂呢?”
许德华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过了一会才回答:“邹先生,家里没钱。”说着说着就哽咽了,接着一发不可收拾地大哭起来。邹希鲁看了,心中也十分酸楚,悄悄掉了几滴眼泪。
邹希鲁收拾好心情,安慰小萝卜头许德华:“如果你想学,我可以免费教你。”
从此两个人就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许德华跟着邹希鲁读书到13岁。1921年,许德华考上了长沙师范学院,邹希鲁同时也被调到这里教学,两个人的缘分还真是不浅。
当时长沙师范学院的校长是孔昭绶,下面的教员有徐特立、杨昌济等等,教学风格民主开放,为学生们带来了很多新思想新知识。毛泽东也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并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可以说长沙师范的学习经历,对毛泽东的影响是深远的。
许德华来到长沙师范读书,和毛泽东一样,在一群老师们的引领下,也逐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2年,邹先生家中突发变故,家中要分家,无法安顿自己年仅9岁的女儿邹婧华,于是带着礼品和女儿找到了许德华的父亲许子贵。
邹希鲁和许子贵商量,看能否为许德华和邹婧华定下亲事,并将邹婧华暂时养在许家,等两个人长大再完婚。许子贵对儿子的恩师十分敬重,许德华也愿意接受恩师的安排,于是邹婧华就留在了许家。
许家家中也有个小女儿,小名叫桂娃子,比邹婧华小不了几岁,两个人朝夕相处,感情处得不错。许德华则继续在长沙师范读书,1925年许德华毕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黄埔军校第五期继续深造,学习炮兵知识和指挥知识。
因为命令下达的突然,许德华也没来得及和家人告别,就匆匆踏上了新的旅程。直到1928年,他才回家,在父母的催促下和邹婧华完婚。
起初20岁出头的许德华并不想成婚,他一心参加革命,明白自己必将东奔西走,邹婧华跟着自己居无定所,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况且老师家中已经度过难关,前几年将邹婧华接回身边了。
许子贵一直劝说儿子,夸赞邹婧华处处都好,还是许德华恩师的女儿,能嫁给许德华,是家里的福气。许德华这才和邹婧华结婚,新婚之夜,两个人坐在床边谈心。
许德华和邹婧华实话实说:“我是个四处奔波的穷光蛋,你嫁给我恐怕没什么安生日子过啊!”
邹婧华则表示支持丈夫的事业,而且还说:“你不用担心,我能自己养活自己。”
谁知道两人新婚才10天,就要面临分别。邹婧华的姐夫在长沙警备队是个小头目,内部传出许德华是共产党的消息,将要对他进行抓捕。于是赶快将消息送到邹婧华这里。
邹婧华心中有些害怕,但还是强自镇定给丈夫收拾包袱,趁着天黑送许德华离开。许德华心中觉得对不起新婚的妻子,在妻子耳边轻轻说:“你多保重!”
邹婧华红了眼眶,对许德华说:“放心地走,我等你回来。”结果两个这一别,就是10年之久。
顾不上离别的伤感,许德华一路从浏阳河渡口乘船,逃亡到清河县。
他的恩师、现在也是岳父邹希鲁在清河县当县长,许德华为了掩人耳目,就改名为许光达。
而且考虑到家里人的安全,许光达也不敢往家里写信,暂时斩断了和家里的联系。在清河县有恩师照顾,许光达当上了警察局局长,也算如鱼得水。可惜好景不长,许光达清理关押的犯人,释放了很多饥民和政治犯,触了上级领导的眉头。这事闹大了,不仅自己在清河县再无容身之地,更是害得恩师邹希鲁也被罢免。
邹希鲁只得再返回长沙谋生路,他将清河县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女儿邹婧华,担心女儿接受不了打击,还将女儿接回家住了一阵子。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讯非常糟糕。一天邹婧华在报纸上看到了许光达的名字,大标题是“处决一批共产党”。
邹婧华接受不了打击,在外头的树枝上上吊,幸亏邹希鲁反应快,将女儿从绳套上抱下来。后来,邹婧华收到了一封许光达从上海寄来的信,才得知许光达没死,而是继续搞革命,无法回家。
又过了几年,国内打仗打得更凶了,许光达也再没给邹婧华写过信,很多人都认为许光达死在战场上了,就连他的父母也是。但邹婧华不信,邹婧华坚信许光达还活着。
这段时间,许光达加入了红军,在一次战争中受伤严重,远赴苏联治伤,还在苏联学习了几年。1938年,许光达才回国,到达延安,被任命为抗大训练部部长。他也想给家里写信,但延安通信被封锁,很难向湖南送信。
1938年的许光达已经30岁了,而且在党内任职很被看好,不少人都给他介绍对象,他一直记着家乡的妻子,推拒了所有人的好意,一心工作。这一年,徐特立去看望邹希鲁,正巧见到了邹婧华,见老朋友的闺女聪明伶俐,就问她愿不愿意去延安抗大读书。
邹婧华虽是女子,但也有一颗革命的心,愿意为祖国做贡献,高高兴兴地和徐特立说愿意去抗大读书。许光达翻看抗大报名表的时候,看到了妻子邹婧华的名字,赶紧让人去打听。
邹婧华带着许光达的小妹桂娃子踏上求学之路,两个女孩子一路从长沙到延安,不知吃了多少苦。幸运的是安安全全地到达了目的地,夫妻两人相隔10年,终于在延安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再次相见了。
第二天许光达带着邹婧华去见了毛主席,毛主席祝贺两个人团圆。很快安排了邹婧华入党,夫妻两个殊途同归,共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炸断了湖南的通信设备,许光达夫妻两个一直没能给许子贵寄去一封信。实际上许光达给父亲寄过几次信,但由于通信中断,信都没到许子贵手中,老人一直以为儿子死在战场上了。
这才导致了“报纸事件”的发生。
建国后,许光达的两个兄弟来北京寻亲
1960年,河南安阳火车站站内,有个小伙子蹲在地上卖香烟。小伙子穿的破破烂烂的,身体看起来有点浮肿,是那种饿出来的浮肿,他的叫卖声有气无力,低低的声音只有周围一圈才听得清。
和小伙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手中拿着的十几包香烟,清一色的进口香烟,包装精美,外面都包着一层薄薄的塑料膜。这样奇怪的组合,引来不少乘客的围观,慢慢围成一个圈,但没有一个人上前买烟的。
眼看人越来越多,但没人买烟,小伙子收拾了东西就准备走,却被围起来的人群挡了路,寸步难行。周边看热闹的人说起风凉话,怀疑小伙子的烟是偷来的,还有人跑去报了警。
没一会警察局派来公务人员来,先疏散了一大群人,随后询问小伙子是怎么回事。小伙子支支吾吾的不愿意说明实情,警察只好将人带回了警察局,慢慢问。
小伙子想着蒙混过关,顾左右而言他,警察搞不清实情坚决不放人。小伙子无奈之下,才道明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而这件事的真相,让在场的几个警察大受震撼,这个小伙子是开国大将许光达的六弟,他手中的烟也是许光达送的。
事情的经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59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作物收成大减,吃饭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首要问题。第二年,干旱的情况没有得到缓解,普通人家吃不饱饭成为常态。
许光达老家旱情严重,家里两个兄弟四哥许德富和六弟许德强商量一番,决定到北京投奔许光达。若非万不得已,两兄弟也不想麻烦许光达,但家中生存情况堪忧,只能来北京找兄弟想想办法。
两个人以为许光达是大将将军,生活应该会好很多,哪知道来了的第一顿饭,就是一盘青菜加一盘黄豆。当然,两个人从湖南大老远跑到北京,早就饥肠辘辘了,顾不上多说,填饱肚子要紧。
兄弟两个吃饱饭,和许光达、邹婧华夫妻两个说话,才得知许光达并非不舍得拿好东西招待他们,而是家里确实就有这些。许光达虽然是大将,但并不搞特殊,家里的饭一向朴素,能吃饱就好。
而且组织上这几天刚刚下达了指令,不允许高级军官的亲属都来北京投奔,两个人要尽快回到长沙老家去。四哥许德富乍一听这个消息,心中就有些不高兴,大老远来一趟,才呆了1天,就要被赶回去。
晚上许富德躺在床上,想着该怎么办,他不想兄弟为难,但家里的情况,再饿下去真有可能饿死。思前想后,还是想去找许光达说说情,让他和六弟在北京多住两天,再考虑怎么解决家里的事。
想到这里,许富德直接下了床往许光达的房间走,走到门口,看见房间里还亮着灯,有隐隐的说话声传出来。邹婧华对许光达说:“让四哥和六弟待两天再走吧,六弟年纪小,还在长身体,全身都饿得浮肿了,这样下去可不行。”
许光达内心也非常煎熬,组织上有命令,他是将军,必然要起带头作用,坚决服从。但看到自己两个兄弟这样,他心中也不忍让人立马就走。
门外的许德富听到这番话,心中愧疚,刚刚还埋怨许光达不帮衬两个兄弟,实际心中都有为对方考虑,也都有各自的难处。平复一下心情,许德富走进房间,和许光达说自己和六弟明天就走,不搞特殊,也不让兄弟为难。
第二天众人分别前,一起吃了一顿饭,许光达还将家中的粮票和钱给四哥和六弟带上。此外,他还拿出了出国访问时带回的几包进口香烟。
火车上,六弟徐德强想着,香烟虽然贵重,但现在更要紧的是粮食,他把香烟卖了换点钱,再尝试看看能不能多买些粮食带回家。
所以就发生了“香烟事件”,在警察局调查的时候,许德强由于长期饥饿,病倒了,送进医院也无济于事。许光达在弟弟生命的尽头见了他最后一面,心中充满悔恨,但六弟徐德强只是和他说了一句:“五哥,我给你丢脸了。”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