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虚词的用法辨析是一大重点和难点。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以天下之所顺”的“之”字为例,其用法就值得深入探究。“之”字在文言文中用途广泛,不同语境下含义与功能大不相同。在这句里,“之”究竟作何解,是助词“的”,还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亦或是其他用法?深入剖析该句“之”字的用法,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意,更能提升对文言文虚词运用的整体把握,为后续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备课笔记
初中语文教材中,“之”字出现频率很高,常见用法如下:
① <动>往,到,到……去。
例句:寡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 <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 <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④ 助词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三里之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用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
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
之利。——《劝学》(2016版初中教材无此用法例句)
音节助词:用于句末,补足音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字典》(彩色版)仅给出以上用法。
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出现多个“之”字,用法不尽相同,除上面出现的例句外,还有一句,“以天下之所顺”,这个“之”应该归为哪一类呢?我认为应该是 结构助词的第一种即“的” 结构助词的第二种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天下之所顺”整体来看,是一个介词短语,其中,“以”解作“凭借或依靠”,介词短语是由介词和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的,所以“天下之所顺”是名词性的,而“所顺”又是典型的所字结构(“所”字+动词=名词),即动词“顺”,译为归顺,跟“所”字构成名词,即归顺的力量/条件(“所”字结构中的所字,是代词,根据语境解释为“……的人/事物”),这样就可以看出,“天下之所顺”是偏正短语,即:天下都归顺的力量/条件。这样,这个短语译为: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则是通顺且词义畅达的。
如果把“之”字理解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则“所顺”为动词,把“天下之所顺”硬看作是主谓短语,则译为“天下归顺”,虽然主谓短语可以作为名词使用,但显然此短语做“以”的宾语,翻译出来并不顺畅——凭借天下归顺,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这样的句子显然不顺畅。
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讲解这个“之”字的呢?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