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浠水有了重大考古发现——两处明朝浇浆墓。浇浆墓是一种具有独特建造工艺的古墓类型,其墓顶和墓壁会采用糯米汁、石灰等材料混合浇筑,形成类似混凝土的保护层。此次浠水发现的这两处浇浆墓,保存状况相对较好,为研究明朝时期的古墓结构、建造工艺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据。考古人员可以通过对其深入研究,了解当时的墓葬形制、施工技术以及社会文化特点等,进一步填补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也让我们对明朝历史有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普查队员在巴河镇发现两处明朝浇浆墓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讯(记者董淑健 通讯员方俊)近日,浠水县博物馆普查队员在调查巴河镇汤铺村熊家楼北部的熊家大山南面山麓时,发现两处石灰糯米夯土明朝墓址,是为浇浆墓。
6月18日下午,浠水县博物馆馆长徐良在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从6月6日至13日,他们共完成了巴河镇39处不可移动文物的核查。至本月中旬,在全县总计完成129处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工作。在调查巴河镇汤铺村熊家楼北部的熊家大山南面山麓时,工作人员发现两处石灰糯米夯土的明朝墓址,相传是明朝兵部尚书熊文灿及其家人的墓址。
据悉,浇浆墓出现于元朝,在明朝和清朝早期逐渐盛行。这种墓葬,通常采用木棺外包石灰、粗沙、糯米浆等材质搅拌成的浇浆,经层层夯打筑成。此种墓葬形制较特殊,与一般古墓葬相比,更不易打开。通常情况下,浇浆墓的封闭系统比较好,墓里面还会放中药来保护尸体,因此浇浆墓里面的尸体不容易腐烂。
“虽然这两处浇浆古墓只剩下墓室,但为我们研究古墓结构提供了难得的物证。”浠水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叶映红介绍。
据了解,浠水县博物馆馆长徐良带领普查队员深入密林古道、偏远山村、人迹罕至的洞穴、绝壁、山巅,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调查。普查队每到一处,通过询问乡镇干部、走访当地群众深入了解当地文物历史信息,挖掘提炼文物价值。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