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咨询
图 | 叶企孙
一、神童 叶企孙出生于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898年,父亲叶景灃,是上海有名的教育家,曾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创办新式学堂,担任过许多所学校老师和校长。 得益于父亲的教育,叶企孙很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他13岁时便考入了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但刚入学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学校被迫停课,叶企孙回到上海避难。 1912年,清华学堂改为清华大学,叶企孙不甘就此放弃。1913年,15岁的他决定再次考清华,顺利考上。 13岁、15岁两次考上清华,叶企孙的智商令人称赞,被誉为神童。图 | 民国元年2月5日,不满13岁的叶企孙报考清华学堂,在果园留影
清华只是叶企孙的起点,1918年,叶企孙考取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前往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就读。 在离开祖国时,叶企孙立下誓言:“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祖国之未来,取尽洋人之所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父母之邦,愤然无悔。” 进入芝加哥大学,叶企孙直接插班大学三年级,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P.W.布里奇曼。1920年6月,叶企孙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 1921年,叶企孙和导师合作,做了一个当时最为前沿的科学实验,用X射线精确地测定了普朗克常数,他因此一举名震物理学界,他的名字,被载入许多经典物理学著作中,这对中国的科学家来说,还是第一次。 这一年,他才23岁。图 | 叶企孙手迹
1923年6月,叶企孙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 此时,留在美国是最好的选择,因为美国环境稳定,聚集了全世界最顶尖的学者,在这里最有可能做出学术成果。 也许是父亲的教育基因,在叶企孙的身上得到了继承,他决定回国,培养中国的物理学家。 二、大师的大师 1925年8月,叶企孙来到清华大学任教,次年,年仅28岁的叶企孙被推举为物理系主任。1929年,叶企孙又成为清华大学理学院第一任院长,下辖物理系、数学系、化学系等七个系。 从此时开始,叶企孙培养了一代科学精英。图 | 叶企孙在清华大学的任职
为了加强清华的师资力量,叶企孙不拘一格求人才。 1931年8月,叶企孙力排众议,录用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工作。当时的华罗庚,只是一个在江苏金坛一个小商店里打算盘的店员,只有初中文凭。 叶企孙说:“清华出了个华罗庚是好事,我们不要被资格所限制。” 两年后,叶企孙再度破格提升华罗庚为助教,讲授微积分,后来,叶企孙又送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可以说,华罗庚能取得那么高的数学成就,和叶企孙的破格提拔是分不开的。图 | 华罗庚
清华校长办公室,有一位叫严济慈的勤杂工,叶企孙发现他聪明好学,便有心培养他管理学生物理实验仪器。他不许学生按清华惯例叫严济慈“听差”,要尊称“严先生”,违反之人,严厉批评。 据严济慈回忆,他在1929年时做毕业论文,实验需要一个高压电发生器,苦寻不到,严济慈找到一个废弃起电机,三下两下就自制成功了高压电发生器,为他解决了难题。 抗战时,严济慈成为晋察冀军区技术研究社主要成员之一,运用自己所学物理知识,制造炮弹、手榴弹、地雷,为战士们提供武器。可惜,在日军扫荡中,严济慈不幸牺牲。图 | 严济慈
在叶企孙的精心擘画下,清华大学网罗了一大批优秀学者。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理学院,可谓群星璀璨。 叶企孙请师不拘一格,教学则爱生如子,他一生未婚无子,学生就是他的孩子。 叶企孙有一个小本子,里面记录着他和学生的闲谈,在看似漫无目的的闲谈中,叶企孙已经在观察学生,看他们的特长在哪里,思索该推荐他们到哪个国外哪个学校去学习哪个领域。 原本主修核物理的钱三强,在叶企孙的建议下,进入巴黎技术学院学习应用光学,抗战中,钱三强回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光学工厂,为抗日前线赶制出了第一批军用双目望远镜。 赵九章在叶企孙的指引下,研究海洋动力和海浪,进入柏林大学攻读高空气象学博士,后来,成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钱伟长留学美国前一年,就住在叶企孙家里面,在叶企孙的引导下,钱伟长将专业转身航空航天,并将他推荐给了自己的好友、著名航空工程学家冯·卡门门下攻读博士,为中国航天事业培养了一位难得的帅才。图 | 李政道怀念叶企孙而写的手迹
在西南联大时,叶企孙发现李政道理论课很强,但动手能力弱,于是他特许李政道理论课可以免修,但实验课一次也不能缺!在一次考试中,理论成绩满分60分,叶企孙给了李政道58分,实验满分40分,只给了他25分,这样的成绩,让李政道铭记一生。 1946年,物理系教授负责推荐两名学生赴美留学,叶企孙便向他推荐了李政道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