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迷惘的一代”的源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以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将“迷惘的一代”这句话作为他在1926年发表的小说 《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小说中“被钉截的”男主角杰克·巴恩斯成为这一代人的原型。 “迷惘的一代”由此成为称呼以海明威为代表的二十年代出现的,具有相似的迷惘、失望和悲观情绪倾向的年轻作家。
美国是由那些对未来满怀憧憬的移民所组成,他们有的急于生计、有的怀揣着宗教理想来到美洲大陆。他们在创业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的过程中,在拓展的过程中,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他们满怀坚定的信念,要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他们理想中的自由、平等的新世界,通过努力实现他们的“美国梦”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美国人民的希望破灭,像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后来成为“迷惘的一代”重要作家有的直接参加战争,有的接受参战前军事训练,对欧洲列强瓜分世界的冲突对文化传统的破坏十分气愤,对美国参战后欺骗青年去打仗感到憎恶,对未来的前途十分迷惘。他们亲眼看到战后美国物欲横流,商品化经济的发展冲击了文化,造成人们严重的精神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当时美国社会状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社会和其他西方社会一样还在宣扬高尚人性和上帝的存在,美国人民不但有理想,有希望,而且还有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社会秩序。人们仍然坚信他们祖辈传下来的拓荒精神和“美国梦”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 1918)是 由俄、法、英组成的协约国和由德、奥匈帝国组成的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展开的长达四年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原本与美国并没有太大关系,起初美国政府表面上宣布中立,暗地里却向交战国双方提供武器,积极扩充实力。直到1917年由于德国开展了无限制的潜艇战才加入到战争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三十三个,双方死亡近850万人,伤2100万人,财产损失在2000亿美元以上。
美国在一战中的损失是较小的,参战仅一年,而且战火并没有燃烧到美国本土。但令人震惊的是,战后美国的文化界对一战所发出的反应是如此强烈,表现出来的希望破灭感是如此强烈。这些破灭感是从何而来的呢?
抛开美国政府不谈,美国人是向往和平的,他们并不想打仗,只是一心一意的想建立他们理想中的家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燃起后, 美国国内基本上是反战的,他们为美国远离战火而感到安宁。所以在威尔逊宣布保持中立时,受到大家的拥护。
虽然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德、奥匈一方应对战争负主要责任,因而同情英、法一方。但道义上的支持是一 回事,而要亲自参加战争又是另外一回事。
政府为了达到“教育”公民的目的还设立了专门的宣传委员会,派遣演讲员到各地演讲,号召大家支持战争。他们竭力维持群众的激动状态,煽动大家的反德情绪。可以说,美国人并不知道为何而战,他们只是听信威尔逊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宣传而被卷入这场战争中。
许多美国青年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走上前线,他们是为了信念而战。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认清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的本质后,发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是如此之大,发现自己受了欺骗,会感到精神破灭、受到精神极大创伤的原因。
一战后的虚假繁荣背后的迷惘
战后美国孤立势力抬头,人们希望“恢复常态” 。美国先是进入了短暂的经济繁荣时期“爵士时代”(1918 - 1929)。在
1929年,表面上兴旺发达的股票市场全面崩溃,美国战后繁荣景气的假象一扫而光,进入了“
经济大萧条时代
” 。
如果单纯从物质方面衡量,美国在战争中是获利的。在经济上,美国由于买卖军火而大发战争横财,由一个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在政治和军事上,一战后除了日本,所有的其他一些强国都在经历这场剧变后,不是削弱就是一蹶不振。而美国则通过这场战争确立自己世界强国的地位。
战后,对于战争的极度厌恶感在美国十分普遍。参战的青年人看到巴黎和会只是一场分赃大会,发现他们只是被利用,被出卖了。他们的离乡背井的军队生活以及战争的残酷,对青年的一代只是产生了一种深远的道德的影响。战后,从前一度出现的理想主义被玩世不恭和悲观所代替。在青年中,流行的是以放荡为荣,特别是“及时行乐”的性放荡行为,全然不顾任何道德规则和旧式礼教。在他们看来“所有众神都不复存在了,所有战争都是可恶的,所有信念都已消散了。 ”
战争对知识分子造成了更为深刻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造就了青年一代反战的“迷惘的一代”作家。这场战争使他们看到曾令他们引以为荣的欧洲文明宣告破产。他们产生了欧洲文明该往何处去的困惑。传统的道德观念、思想标准以及被标榜几乎神话的 “美国梦”都被怀疑,甚至摒弃。他们感到个人与社会之间出现了裂痕。
他们迷惘、失望,陷入了绝望和痛苦的状态
2. “迷惘的一代”的人生态度
“迷惘的一代”作家在希望破灭后,也曾逃避过,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过努力。他们逃到巴黎,却又接受新思想,用创新的手法在他们的作品中揭露战争和资本主义的虚假造成人的悲剧,来唤起世人的觉醒。他们始终有一种使命感,他们或者把自己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或者以满足人民大众的要求为己任来反映当时社会。他们有一种自信心,坚信“自己是代表了真理与自由,在与虚假和压迫作斗争。 ” 他们丰富了美国文学,为美国文学“第二次文艺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代人之所以迷惘是因为他们的传统价值观观念不再适合战后 的世界,而又没有找到新的 生活准则。
“迷惘的一代”作家人生态度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即由战前的乐观的理想主义,到战后的迷惘、失望、逃避,发展成最后的拿起笔来号召世人觉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迷惘的一代”对现实还抱有幻想、头脑里还充满了理想主义。这一代作家都是在资产阶级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或者是中产 阶级的子弟,或者出身于自食其力的小知识分子家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这些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怀着玫瑰色的幻想,为了“操卫世界民主” ,带着十字军东征的情结争先恐后的加入了那场“永远结束战争的战争” 。
海明威就和许多年轻美国青年一样,听信了政府的诱导,在年仅19岁就报名参军,但因视力不合格没能成为战士,最后自愿加入了救护队任汽车驾驶员,开往意大利。有一次救护伤员时,奥地利军队的炮弹在他身边爆炸,身旁的两名士兵被炸死,海明威身负重伤。他在医院里动了12次手术,才从身体里取出近200块弹片。意大利政府为了表扬他的英勇事迹,授予他两枚勋章。
但是很快,这些青年人的态度就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他们发现理想与现实根本就是两回事。他们受骗了,他们看穿了谎言。战争留给他们的不是希望,只是永远不能愈合的身体和精神的创伤。战争只留给青年人满身的伤痕,却没有给他们一项谋生的技能,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海明威从战场归来之后,作为英雄的他没过多久就处于落魄之中。他受伤后遗留下来的弹震症使他经常失眠,造成了他抑郁、敏感的一面,他害怕在黑暗中睡觉。残酷战争的印象死死的纠缠着他,使他绝望、痛苦。他不愿人们称他为英雄,他不知道自己轰轰烈烈的壮举究竟意义何在。在赞扬声中他迷惘了。
他既看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解体和所谓西方文明的堕落,但又找不到出路。
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在1920年代初来到巴黎。可以说,他们侨居欧洲也是一种逃避主义,他们要躲开美国社会的压迫、商业化的粗俗和道德上的失落。但是他们并没有一直迷惘、逃避下去, “‘迷惘的一代’实际上并不迷惘。诚然,他们曾感到震惊、痛苦、暂时失去了根基,并且爱评头品足,具有反传统精神他们喜欢尝试,常显得幼稚可笑,而且往往走错了方向,但是,这一代人却从未‘迷惘’过……虽屡遭挫折自己命运多舛,但并未消沉下去他们虽流落他乡仍自愿回国他们虽抨击市侩作风,但仍然热爱祖国。 ”他们通过在他们的作品中揭露战争和资本主义的虚假造成人的悲剧,来唤起世人的觉醒,用新的创作手法独树一帜,丰富了美国文学,并为美国文学赢得世界的声誉。
死亡和苦难是无可选择的,人的生存方式则可以选择,人的精神可以永存。海明威塑造的“硬汉”就是以勇敢、顽强、临危不惧的方式与命运抗争,是以硬汉的方式在残酷的现实中生存。他们虽然对未来迷惘,感到周围危机四伏,但又不甘心逆来顺受,而是以自己的本能和直觉去和那些无形的力量抗争。例如 《永别了,武器》中的弗雷德里克,他在遭遇挫折和厄运时,总是保持一种硬汉的优雅风度,面对负伤、逃亡,他逃避过,但也积极抗争过,来操卫男子汉的尊严。他在前线负伤无法动弹时,发现同伴被炸伤,他还是努力地想帮助别人。他被送到医院救护时,还对医生说,自己受的伤不算什么,还有伤得更厉害的,要医生先帮助他人。虽然最后他爱的人死去了,弗雷德里克在与命运抗争中失败了,但是他硬汉的形象却留在了读者心中。
又如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海明威所赞赏的斗牛士罗梅罗,他没有被现代文明驯服,也没有现代人处于“精神荒原”的痛苦,他不酗酒、不抱怨、不逃避,他只是寻找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他把勇气、智慧和艺术放在他所热爱的事业上。他成为西班牙人正直、勇敢的化身。面对凶猛的公牛,他镇定自若,他在角斗中表现出了敢于蔑视死亡的 “硬汉”精神,这给观众台上那些人生角斗场上的失败者以极大的震撼。即使在角斗场外,他也毫无畏惧。情敌比尔用重拳把他打得满身是伤,但是每次被打倒后他都顽强地站起来,表现出顽强的意志。而杰克,另一个“硬汉” ,也是海明威本人的写照,虽然由于迷惘而自由放荡,但他也认识到自己是在浪费生命。于是,他和朋友去比利牛斯山旅行,去看斗牛,以此求得精神的解放。面对生活的无情,他不叫屈,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坦然面对人生。
总的来说,
“迷惘的一代”对社会的态度、思想内容是积极的,他们经历了理想的破灭、迷惘,但是最后他们都不再逃避。选择了以作品记录时代、反映时代,拿起笔来号召世人觉醒,为战后“迷惘的一代”指明方向。
3. “迷惘的一代”,时代的悲剧
反战主题
海明威在表达他的反战主题时是通过两种形式,一种就是在《太阳照常升起》中,通过间接 的描写,来揭露战争的暴行。
《太阳照常升起》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
,一经问世便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因为它所反映的情绪与当时美国大众的失落心态产生共鸣,书中人物的谈吐和行事方式被年轻人仿效。该书通过间接描写战争结束后侨居欧洲的美国知识分子无家可归、到处漂泊时所暴露的迷惘、失望的心情,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写成一场悲剧。
海明威在表达反战主题时的第二种方式就是直接描写战争。在1929年发表的《永别了,武器》就是他创作上的一个大进步。“如果说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极力回避人的命运和 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那么在《永别了,武器》 中则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个问题提到首位,把揭露的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战争”《永别了,武器》 作为另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解释了“迷惘的一代”形成的过程。讲诉了男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从参加战争、怀疑战争、厌恶战争、发展到逃离战争,传统价值观失落了,爱人最后也死了,他从一个热情的青年变为失望、痛苦、迷惘的典型,正是由这场丑恶的帝国主义战争造成的,战争毁灭了无数无辜人的生命,也摧残了一代人的精神。
《永别了,武器》直接描写了战争的残酷,讲诉了弗雷德里克的成长过程。由于战争弗雷德里克的爱情和希望都破灭了。海明威道出了“迷惘的一代”的共同的心声,他不仅谴责了帝国主义战争对青年一代的伤害,也揭露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精神危机。这是一整代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以海明威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作品也强调了世界的荒诞性和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悲剧性。但是在“迷惘的一代”作品中,有着不屈沉沦的崛起意识和行动追求。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