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张善善在阿里地区某部队汽车连服役,是一名汽车老班长。这一年,他的人生遭遇了巨大的苦难。那一年,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张善善和妻子何桂丽喜结良缘。不久,妻子怀孕后来到部队驻地阿里地区,希望能得到张善善的照顾。妻子快临产时因感冒住院,此时部队却要执行上送任务。战友们劝他跟连队请个假。但这次任务非常重要,此时,张善善是连队运输排长,同时也是车队的核心骨干,他认为自己必须要带着战友们上山,在这个节骨眼怎么开口向组织请假呢?最后,他还是说服了爱人,踏上了上山的征程。
车队刚到红柳滩时,留守处把电话打到兵站,让他连夜赶回去。连长找到他,说,小何的病可能有麻烦,你把油滤卸在兵站,马上开车下去吧。他说,车已开到这里了,三五天就能返回。
车到狮泉河后,留守处把电话打到分区,说张善善的爱人第二次住院,即将分娩,是难产,很危险。张善善听说后,卸完油,就连夜开车往山下赶。到了多玛兵站,留守处的电话也追到那里,问他是保大人还是保孩子。听到这话,他的眼泪从脸颊滚落下来,他哽咽着说:“都要保,都要保,实在不行,就保大人!”
他驾着汽车在高原上飞奔,大车要5天才能走完的路,他用一天一夜就赶完了。到叶城时,孩子已经夭折,妻子也因为大出血生命垂危。他在医院守了15天,在妻子弥留之际,他含泪问爱人还有什么话要说,爱人只是摇摇头,好半天,才流着泪说,以后,远山上的路,要慢一些。
妻子下葬的那天,他穿上军装,戴上军功章,给爱人和孩子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
这也许是张善善一辈子都会觉得愧疚的地方,妻子本想来队得到照顾,却没想到把生命永远留在了阿里……
张善善是个有着很强家国情怀的军人,他妻子的离去侧面反映了当时我国军队的医疗水平和官兵的生活条件,我们被张善善的家国情怀感动,同时也为他妻子的离去感到难过和悲伤。
时间回到今天。前两天,与刚退役不久的战友聊天,从谈话中我能感受到作为军人的自豪和荣誉感。他在和田当兵,四级军士长退役,退役前每月工资15000元左右,退役时退役费100多万,依靠自己当兵的工资和退役费,他在阿克苏买了一套房、两套门面外加60万的存款,这待遇,在阿克苏这座小城绝对可以算得上小富生活水准。
而如今阿里地区高原部队建设是什么样?医疗水平又如何?
据中国军事网报道,现在高原部队已经住进了新型保暖营房,实际温度零下40℃,室内温度恒温在22℃。营房不仅具备舒适的训练、就寝、就餐、洗漱、如厕等条件,还解决了官兵开展文体活动的问题。此外,还为来队探亲的官兵家属配备了设施完备的套房,家属来队不用准备任何东西就可以直接入住,让不远千里盼望丈夫的军嫂们感受到体贴和温暖。高原部队陆续配单兵便携式氧气罐等单兵制氧器材,全军海拔5000米以上边防哨所实现便携式吸氧全覆盖,官兵每天至少吸氧1小时被纳入日常作息制度,急性高原病发病率大幅下降,这待遇在1998年那个时期部队的高原部队官兵看来,绝对是天壤之别。
在医疗救护方面,一线雷达部队配备了微压氧舱,建成高原制氧站,让氧气直通官兵宿舍,足不出户,就能实现“氧气自由”。各部队设立专门医疗医务室,保障官兵的身体健康。新疆和西藏各部队大医院专家定期到部队开展巡诊,以解决官兵就医遇到的疑难杂症。对于特大病症,开辟绿色通道,调用直升机、使用空军专机进行转运抢救,以确保每名官兵和家属的生命安全。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高原部队发展迎来了高光时刻,这是官兵的期盼也是形势的需求。如果张善善的妻子看到今天高原部队的变化发展和张善善的生活现状,天堂的她一定会感到欣慰……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果未能引用,烦请删除。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