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尊为阿根廷国父的圣马丁在18世纪末的西班牙军队中开启了自己的军事生涯。在法国大革命引发的欧洲范围内的战争中,西班牙先是站在法国一边,与英国为敌,圣马丁也曾一度被俘。自1808年起,拿破仑决定入侵伊比利亚半岛,圣马丁从此站到了对抗法国的战场上。由于西班牙军队无力在正面战场上阻挡法国军队,包括圣马丁在内的军官和士兵转而采取游击战术,不时袭击法军的补给线,搞得法军焦头烂额,必须常年在伊比利亚半岛保持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却远远无法取得中意的结果。拿破仑事后懊悔,俄罗斯战场是他覆灭的直接因素,但西班牙的游击活动把他拖死。圣马丁也因其战场表现荣获西班牙颁发的勋章。
半岛战争中的西班牙军队
然而,拿破仑入侵西班牙在促成自己覆灭的同时,也在遥远的拉丁美洲大陆引发反应。西班牙王室在法军面前的逃窜,拿破仑扶植的僭越政权,以及法国大革命启蒙思想的传播都激发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人民起来反抗殖民统治,圣马丁也辞去了他在西班牙军队中的军职,投身拉丁美洲革命运动,最终成为阿根廷、智利等国的国父。
可是,与英属北美十三殖民地演变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不同,独立后的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很快分崩离析,且各国国内也充满了种种党派纷争,圣马丁也很快流亡法国。在阿根廷内部,主张与欧洲开展自由贸易的党派与提倡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党派貌合神离,而阿根廷又卷入了智利与秘鲁及玻利维亚间的战争,法国随即于1838年派遣海军舰队封锁普拉塔河口与布宜诺斯艾利斯,要求获得贸易特权,却在一年后因为英国的介入而无果而终。六年后,意在巩固欧洲同盟关系的英国支持法国卷土重来,以换取法国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支持。它们的舰队封锁阿根廷海岸达五年之久,却仍旧以失败告终,1849年签订的条约承认了阿根廷对其内河所具有的主权。而在这一切进行时,早在19世纪20年代便颁布了门罗主义的美国由于实力不足,只能在一边袖手旁观。
暂时解决了内部纷争问题的阿根廷随后走上了经济发展的道路,内陆畜牧业的发展、冷藏保鲜技术的提升、铁路系统的建立提升了阿根廷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重要出口港口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迅速发展起来,剧院、地铁、咖啡馆等文化与经济设施应有尽有,法国设计师在它的城市规划中发挥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它也接收了不少来自法国和意大利的移民(梅西的祖先便是这批移民潮中的一员),繁荣的城市被誉为南美洲的巴黎。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地铁
可是,经济上的繁荣并未带来政治上的变革,寡头和军人仍旧在阿根廷政治中具有关键影响。虽然阿根廷也努力推行进口替代战略,提升本国的工业水平,改变过去一味依赖农产品出口的状况,但在军工行业仍旧存在短板。急于提升自身国家在地区性政治中地位的阿根廷政府开始转向外国,大肆采购武器,原产于法国的“超军旗”飞机与“飞鱼”导弹便在其列,它们将在英阿马岛战争中大放异彩,却也无力改变阿根廷已定的败局。在这场战争失败后,阿根廷人彻底转向足球,力图从中找回战场上失去的荣光。
如果您喜欢本文,或是对美国历史感兴趣,请移步微信,关注“美国与战争的历史纠葛”公众号,谢谢。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