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苏今,祖籍台山市台城街道,1950年10月10日出生于马来西亚(1961年改名马来西亚)北部的怡保镇,成长于新加坡。数十年来,从事文学创作,勤奋笔耕,截至如今,出版了140多部书,包括小品文、游记、散文和小说,达千万字以上,并于1991年成为新加坡首届“新华文学奖”唯一得主,这是新加坡文学奖的最高荣誉。
▲“苏今”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文坛
(下文由台山市政协麦博恒同志根据苏今口述的内容整理而成。)
1902年,我的祖父为了谋生,从台山海口渡海,来到马来西亚,父亲已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了,我是第三代。我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住茅屋,但很穷的家里,有很丰富的精神生活。这精神生活像光一样,把物质照得很亮很亮。
父亲生性爱书善文,又具有强烈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马来西亚,他与马来西亚军民在马来西亚丛林中进行三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斗争。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前往马来西亚北部开发金矿,后来成为一家酒店的老板。这样,酒店便成了谈诗论文的场所,天天高朋满座,谈天说地,就是有顾客来了,也顾不上做他们的生意。父亲还慷慨献出美酒佳肴,让他的朋友酒足饭饱,纵论天下,有时意犹未尽,干脆将一瓶瓶好酒让他的朋友带走。酒店经不住这般折腾,不久就关门停业了。但是,父亲仍不改初衷,又办起《捷报》,专门谈文化、谈社会、谈理想,母亲挑起发行人的责任,在上面写长篇连载小说。但是,这份纯粹为了理想和一时兴趣而办的报纸,经受不了困难的考验,在困难重重中挣扎了两年,最后还是以闭馆而告终。
我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父母舞文弄墨,广交朋友,我耳濡目染,随处可见的报纸、书籍,我随时可以信手拈来,随时阅读,这给我幼小的心灵开启了一扇通往绚丽多彩的全新世界的窗口。我觉得离开了书就像鱼离开了水,活不下去了。小学毕业时,我已经读完了大部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等,同时,我还读了大量童话书籍,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还有各种各样的成语故事。小小的年纪,便遨游在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之中。
当时,我的家门口附近有个书摊,很多像我这般大的孩子都在那里租书看。其实,那些连环画报大多都是武侠、打斗题材的,没有什么文学价值。看到这一情况后,我就产生了一个念头: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写一些有益的作品让他们看,以免受那些不好的连环画报的影响。我读小学五年级时,学校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我的志愿》,我便以《我想做个小小童话家》为题,写了长大要当一名童话家的理想,作文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并作为范文在台上宣读和讲评,还特别富有感情地朗诵了文章的结尾部分,然后对此大大夸赞了一番,说是什么神来之笔。我受到了极大鼓励,于是把这篇文章寄往报社,后来报社将这篇文章发表了。
文章的发表对我是莫大的鼓励,我决心认真地写下去,从那时开始,一直到今天我没有停止过。我换了几份工作,为人夫,为人父,有些关系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放弃了,只有阅读和写作一生陪伴着我,我与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8年,我家迁居到新加坡定居,父亲当上了建筑工程承包商,生意应接不暇,家境日渐丰饶。因此,我顺利地读到大学,1972年,考取了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文学士学位,并获第一名金牌奖。一年后,又考取了中文系一等荣誉学位。
在学生时代,我有功利主义思想,写作文章最终的目标是发表,所以写作不是过程,是目的,会看到我刻意的痕迹,因为求成功,容易造作。我爹爹就曾给我当头一棒,我有一篇写《渔家苦》的文章,写一个捕鱼人家怎么在生活线上挣扎,很长一篇,我给爹爹看,看完之后,他很久不出声,然后说,你对捕鱼人家懂多少?如果你不懂的话,你这些都是闭门造车的文字,闭门造车的文字怎么会有它的活力呢?这话让我知道了,创作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永远不要去碰自己不熟悉的题材,因为那个是昙花一现。要让作品有鲜花的艳丽,散发出鲜花的香气,就必须让植物扎根于沃土,沃土就是生活。从此,我就悟过来了,我的笔下就找不到不是属于我生活范畴里的文字。如果写我不熟悉的范畴,我会去做很多工作。
到了大学之后,对写作的爱慢慢开始是源于内心的了,但文字的功力还不是很深厚,还是可以看到作品里那种很努力的痕迹。等写作有了自己的风格之后,写作就好像是水到渠成的东西了,不用去刻意雕琢,文字就会像水一样很自然地流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是会善待它,我不断地给它吃补品,它会报答自己。我和文字没有功利关系,就是你对它好,它也会对你好。
在这种孜孜不倦精神的推动下,大学期间,我完成了短篇小说《缨》,在投稿参加比赛前,思索给自己起个笔名。我想:父亲给自己取名苏今,苏者,不足也;今指的是现在,苏今意为“现阶段的我学问不足,必须努力进取”。我认为自己“过去努力不尽,今日尤当如此”,于是用了“苏今”这个笔名。《缨》一文获得新加坡“全国五大短篇小说创作比赛”第二名(第一名空缺)。从此以后,“苏今”这个名字频频出现在世界文坛中。
《沙碛中的小白屋》 让我一举成名
1973年,我大学毕业,立志当一名记者,但是当时新加坡报社没有空缺,我就受聘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从事目录采编。三年的图书馆工作,使我进入了一个知识的海洋,我认真吸吮着书的营养,为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6年,我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新加坡的华文报社《南洋商报》,担任外勤记者。我谨记父亲对我的教诲,不做闭门造车的文字,而是不断地深入实际采访和写作,终于在1978年出版了新闻特写集《社会鳄鱼》,1979年出版了小说集《模》。这些作品源于生活、注重真实,情感特色浓郁,出版后,好评如潮。
因为当记者整日在外面奔波,又需要照顾孩子,为了家庭,我再三权衡,决定结束记者生涯,选择了教书的职业,当了一名中学华文教师,我把教书当作我跟社会联系的一个桥梁。我教的是大学预科班的孩子,在我看来,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我教他们,接触他们,倾听他们,因而我也写了一系列以新加坡青少年为创作对象的书籍。我在教师岗位上,刻苦创新,改变了课堂上“命题作文”的传统方式,组织学生“走出课室,实地采访”,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引起了新加坡社会公众的广泛重视和好评。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