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咨询
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
日本人认为,我国在这场以弱敌强的战争中,展现出的首要优势是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抗美援朝对于新中国而言,是一场猝不及防且缺乏准备的战争。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大强国都不希望看到朝鲜半岛实现统一。因而,朝鲜的内战危机始终笼罩着半岛。尤其是在1949年6月朝鲜民族领袖金九被刺杀后,朝鲜半岛更是迅速滑向了战争的深渊。 一开始,北边的朝鲜政权一度要实现半岛统一。但谁料到,美国突然插手,1950年一场仁川登陆,让朝方陷入崩溃。而美国人的锋芒,更是直指鸭绿江。 可以说,抗美援朝对于新中国而言是一场被动卷入的战争。中国对此几乎没有准备。当时,我们的主力野战军要么分散在祖国各处镇守、清剿反动残余,要么投入到西南地区的剿匪,亦或是在东南整军备战、准备解放台湾。 这也正是令日本人感到震惊的地方。我国在如此情况下,仍然迅速完成了战争动员。在急调驻扎福建练兵的第九兵团北上后,第一次战役我方就集结了25万多人。并在随后三年的拉锯战中,总计动员了超过135万战士参与战斗。 此外,中国还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整个战争中,仅进入朝鲜参与支前的群众就接近300万人。中国可怕的动员能力,让日本人十分敬畏。优秀的战场机动力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志愿军的机械化程度远远落后于联合国军。无论是前线作战的装甲坦克,还是后方保障给养运输的大卡车,都十分匮乏。但即便如此,志愿军仍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术机动力。 其中最令日本人感到敬畏的,当属第二次战役。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在西线长津湖地区,靠着战术机动和战略欺诈,成功骗过了美军指挥部,集结了十余万大军完成了对美军机械化部队陆战一师的战略合围。以步兵合围全机械化部队,这无疑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不仅如此,在随后穿插美军主力的层层阻击战斗中,志愿军第38军113师又创造了14个小时急行军145里的“穿插三所里”。以此创造了人类行军史上的又一奇迹。 整个抗美援朝,志愿军展现出来的迂回穿插的优异机动力,让习惯了“结硬寨、打呆仗”,缺乏战略机动力的日本人尤为震撼。精确的战略判断能力
在战争领域,日本人有一项一直被人诟病,即呆板的战略能力。而这恰恰是中国人的长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日本人就很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人精确的战略判断能力。 早在1950年8月,朝鲜人民军处于绝对优势时,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就凭借不多的战场情报,准确指出了人民军背后空虚的致命软肋。尤其是主席进一步得知,尽管美军表面上一直在集结重兵加固正面云山一线的防御,但却在日本秘密训练两个用于两栖登陆的精锐师。 于是,他直接判断出了美国人可能利用海军优势,绕到人民军身后发动登陆作战的意图。为此,毛主席还亲自指示周恩来总理动用各方情报网调查美军可能登陆的港口。最终在多方情报的综合分析下,主席准确判断出了美军的登陆地点——仁川。 就连美国战史专家哈罗德·辛普西,也在其《最冷的冬天》一书中,直言不讳地称赞道:“毛泽东非常重视眼前发生的事情,以及他预感到的、将要发生的事情。” 尽管主席的多次警告,并未被朝方所重视。但仅凭战场局势和寥寥的情报来源,就能及时准确地洞悉美军的后续战术、战略意图。这种对于全局战略的精确判断能力,无疑是最令日本人感到震惊和敬畏的。高超的伪装防御能力
志愿军另一项十分震撼日本人的能力,便是其高超的战场伪装能力和坚韧的阵地防御能力。在长津湖一战中,志愿军高超的反侦察能力令美国人十分震撼。 当时,志愿军利用伪装技术和行军技巧,顶着美军侦察机和前锋搜索部队的不断侦察,隐匿了自身的行踪,让美军始终难以掌握我军动向。不仅如此,他们还实现了战略上对美军陆战一师的合围。其中展现出的高超战场伪装能力,让美国人都啧啧称奇。 美国战史学家马塞尔曾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由30个师组成的庞大军队部署得天衣无缝,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中国军队犹如没有身影的幽灵一般。” 不仅如此,志愿军坚韧的阵地防御能力,也让在太平洋战争中饱受美军火力覆盖之苦的日本,尤为敬畏。为了反击美军的火力优势,志愿军利用过往的战争经验,在朝鲜战场使用起了“坑道战”战术。 我们利用精巧坚固的掩体、地道工事,成功削弱了美军火力优势给我军带来的伤害。不仅如此,我方还利用四通八达的坑道网,让美军陷入了“迷魂阵”的困境中。 在五次战役结束后的“冷枪冷炮”时期,志愿军利用阻击和坑道战,取得了比前五次战役总数加起来还要多的战果。灵活的战场机变能力
相比于只会服从上级命令而缺乏战场灵活性的日本人而言,志愿军身上的机变能力,也令他们刮目相看。志愿军之所以强大,就在于其从上至下、从基层战士到上级指挥官,都有着灵活处理战场局面的能力。 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场的局势,总是瞬息万变。如果不能做到随机应变,就注定要被残酷的战争所淘汰。而志愿军之所以全军上下都具备灵活的机变能力,则源自我军的军事民主集中制。 我军从毛主席“三湾改编”开始,就提出了“官兵平等”和“将支部建在连上”的一系列关键性制度性建设。这使我军的军中氛围十分融洽。 因此,在历次战斗过后,我军总会召开军事民主会议,官兵平等地共同讨论过往战斗中的经验教训。这种民主会议,不仅可以拉近战士与指挥官之间的情感距离,还能有效地探索研究实用的新战术,并将其推广至全军,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军的战术水平。 正是在一次次民主生活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我军战士的军事素养得到了极大地提升。这也使其具备了极强的战场应变能力和灵活性。坚韧的后勤补给能力
在太平洋战场上吃过后勤补给不力的亏,日本人对于志愿军坚韧的后勤补给能力,也是赞誉不已。在整个抗美援朝中,我军由于落后的机械化程度,整体的后勤补给能力都相对低下。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靠骡马奋力运输,甚至是人力运输,来支撑前线作战。雪上加霜的是,美军也深知这一点,一直在对志愿军后勤补给线,进行空袭与破坏。 可即便如此,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始终坚持不断,并最大可能地补给前线。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在美军几乎封锁了整个战场通道的情况下,志愿军的后勤部队冒着敌军的炮火,利用接力运输、分段运输等原始方式,将超过3万发炮弹和充足的物资、弹药和食品输送到了前沿阵地。 这也成为了我军守住上甘岭的关键性因素。不仅如此,前线的作战部队,为了分担后方的补给压力,还经常携带7天量的干粮和更多的弹药装备。这也意味着,前线的战士经常要背负40公斤的负荷,在朝鲜崇山峻岭中穿插。 上下同欲,使得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始终坚不可摧。壮烈的自我牺牲精神
抗美援朝三年时间里,先后涌现出了舍身堵抢眼的黄继光、烈火焚身而不动的邱少云,以及血战神松骨峰的英雄连等战斗英雄。他们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也令日本人大为震撼。 要知道,那些在此前侵略战争中丧命的日本士兵,几乎都是被极右军国主义洗脑的战争机器与炮灰。他们为了一个虚幻的信念,而在侵略战争中断送性命。 志愿军则全然不同。他们怀揣着的是保家卫国的质朴信念。他们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为国家、为民族而战的大义。因而他们有更为高尚的精神境界。 正是一个个无私献身的志愿军战士,中国人民才能在极端劣势和艰难的情况下,赢下了这场立国之战。为新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基础。结语
抗美援朝,是属于中国人民的英雄史诗,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总结和继承这份精神遗产应是中华应有之义。参考文献
人民日报《那一年,打胜的是美国人,震撼的是日本人》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