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记者任璇、任贤实)乌赫・克劳特清晰地记得,1974年7月离开海德堡前的那几天,他在老城里四处徘徊,希望在前往“比月殿还远”的中国之前,把家乡的每个细节记住。他原本以为几年后就回国,却没想到会留在中国,迄今已半个世纪。
克劳特今年78岁,他是在中国居住时间最长的德国人之一,也是居住时间最长的西方人之一。自来到中国,他促成了话剧《茶馆》首次海外巡演,制作了多部纪录片在海外播放。虽年事渐高,但他仍在努力将中国地方剧介绍到欧洲。
克劳特家的墙上,挂着著名画家黄永玉赠的一幅画,用中国传统水墨画技法描绘了一只金红色头发、八字胡、金色眼睛的猫鹰,好似年轻时的克劳特。
“我深爱这样的对比,在东西方之间,在欧亚之间,在海德堡和北京之间……在中国,永远不会觉得无聊。”在北京的家里,克劳特向记者讲述他的中国故事。
1974年,海德堡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克劳特收到了中国外文出版社的工作邀请,到北京担任德语专家,从事重要文章、文件和翻译润色工作。他在工作中结识了很多文化界名人,包括曹禺、英若诚、蓝天野等,他们的才华吸引着克劳特。
“我们成了朋友,这也是我当时决定留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克劳特说。
克劳特的关注重点逐渐从翻译转向文化。在英若诚的推荐下,他观看了老舍的话剧《茶馆》,从此为之痴迷。
“我看了不下20遍!”克劳特从书架上拿出一本粉红色封面的小册子,那是他和一位中国朋友共同翻译的德文版《茶馆》。这本书至今仍在德国亚马逊网上商城售卖。
克劳特认为,虽然中西方历史背景不同,但《茶馆》表现出的人性是完全相通的。这对普通西方观众来说会是一种奇妙的震撼。
克劳特与曼海姆民族剧院取得联系,促成全剧组于1980年秋赴西德、法国和瑞士的16个城市巡回演出,克劳特担任同声传译。“演出大获成功!观众纷纷起身热烈鼓掌!”
1984年7月,克劳特与著名演员沈丹萍结婚,是当时中国罕见的跨国婚姻。随后,他们的两个女儿先后出生,克劳特在中国安了家。
目前,克劳特仍然在为德中文化交流项目牵线搭桥。他去四川卧龙拍摄有关大熊猫的纪录片;他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走访南疆村落,拍摄纪录片《沙漠里的孩子》。
“德国电视台和观众希望我做更多有关中国的节目。他们以前只能从媒体文章里读到中国,而我拍的纪录片内容丰富多彩,是真正的生活。”克劳特说,现在,他正忙着组织德国代表团来中国看德剧表演,并把德剧团邀请到德国访问演出,从而将这一中国地方剧介绍给西方观众。
“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特别是遥远国家的思维、文化和习俗非常重要。”克劳特说,他看到的中国文化繁荣多元,人民生活丰富精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西方人认识到,不能自以为是地站在高处看待其他文明和文化,而应该更豁达、更平等地与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交流互鉴。
克劳特亲历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变迁,他为中国的快速现代化感到惊叹,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日新月异。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人民奋发开放和自信的国民心态。
克劳特说,中西方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他的工作也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举办文化活动和跨国互访越来越便利。
克劳特还发现,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发展,中国人对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的了解更多,也更加理性,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有了新的认识。现在的中国年轻一代,尤其是克劳特熟悉的导演、编剧等文化界人士,正在更积极地讲好中国故事,也希望以更平等的方式与西方交流。
克劳特每年都会回德国两三次,与朋友分享他的中国经历。他时常会把自己和他们的生活做比较,每次都得出结论:五十年前来中国,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决定。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我的选择,但我在中国了解了这里的思想和历史。”克劳特说,“我在这里每天都在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