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 - 杨老令公
其中的杨六郎更是北宋的传奇人物,历史上流传着很多他的英勇故事。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版由熊大木所著的《新编全像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里讲述了杨六郎之死的前因后果:六郎因孟良焦赞去世,去辽国盗杨令公骸骨而伤心不已,染上重病不起,一日梦中化身白额虎入水泊,八王不知白额虎是他的化身,为救百姓搭箭射向白额虎,杨六郎被八王误射中脖颈,醒来后脖颈疼痛难忍而死,演绎的颇具神话色彩。那么八王的结局如何呢?下文也有交代。
以下文字摘抄自《杨家府演义 第六卷》
【且说八王从澶州回时,路感风寒,病作卧床。真宗不时令寇准等问安。八王谢寇准道:“我与先生相处数十年,不料从此永诀。”寇准道:“殿下偶尔小疾,何出此言也?值今四海清平,殿下正好料理朝纲,致治太平,使吾等坐观风化于来日也。”八王道:“莫之为而为者,命也。此命定矣。人岂能逃!”准等告别,入奏真宗,请占星以保八王。帝允奏,令寇准、琼玉主坛。准等领旨,令人去请真人来镇,建坛于禁苑。镇坛二日之后,真人对寇准言道:“坛上本命星灯不灭,八殿下可保无忧。”寇准登坛视之,只见本命之星明晃晃的,寇准心中暗喜。诸事圆满,病情果然痊愈,满朝文武诣八王府中称贺。八王入朝谢恩,真宗亲接上前,面谕之道:“朕之安危,系社稷之安危也。今日病愈,社稷有托,千载之大幸也。”于是命设宴庆赏。与朕朝臣尽欢而饮。
饮至日将晡,众臣辞归,拥送八王出朝,来到午门之外。探道军校慌张回报:有一个白额金睛猛虎,忽然从城东冲进街市,百姓无不惊惶逃窜,谁敢抵挡,今直向午门而来。八王听闻,出车视之,果然见市中之民四散逃窜,却有一虎咆哮近前。八王急令左右取过弯弓,搭箭射之。一箭射中其虎脖颈,其虎带箭远遁。众军追赶,追到金水河边不见踪迹。军人回报八王,八王惊疑半晌。归至府中,心神恍惚,旧病复发,后再不起卧床。
且说杨六郎因德伤孟良、焦赞,遂染重病。太君报知令婆,令婆与延朗、八姐、九妹诣病床之前视之。六郎谢令婆道:“儿此病自料难愈。”令婆道:“我儿小心,待请良医来治,或可安全。”六郎道:“昔日当昼而寝,忽梦入朝。行至午门外,适遇八殿下与众朝臣出来。不知八王因何伤心搭箭射我。其箭正中儿之头颈,猛然惊醒,深感颈下疼痛难忍。想来应寿命将尽,以致梦中有所损伤。儿死之后,但望爹娘保重身体,切莫因不孝之故,忧愁而伤神也。”又嘱太君保奏之道:“呼延赞深通天文,曾对我说,大宋干戈之厄,代代不绝。圣上命呼延赞征讨,须当仔细,务宜勤王事,不可失我杨家之威望也。”太君再拜受命。六郎瞑目已毕,渐渐昏目。忽然又睁眼回顾延朗道:“小弟不幸,今与家人相抛。望四哥善事爹娘,扶养子侄,维持门户。弟死九泉瞑目。”言讫而卒。有诗为证:
塞北令公一柱撑,
忽闻华表鹤飞鸣。
干戈埋没少微去,
朝野同悲泪满零。
六郎既卒,令婆等一家号哭,声震京师。军民闻之,无不堕泪,延朗入奏真宗,真宗叹道:“苍天不佑朕致太平,而使擎天之一柱先折。”满朝文武无不感伤。真宗正悲叹间,近臣又奏八王闻知杨将军已卒,惊愕大哭,昨日终于正寝。真宗闻奏,倍加伤痛,遂辍朝三日。寇准等会议奏请八王、杨将军赠恤。琼玉道:“杨将军忠勇无双,操边功绩,国家第一。今宜赠恤为公。明日列位一同请旨。”寇准道:“琼大人所言甚是。”商议已定,次日会同满朝入奏真宗。真宗道:“朕已伤怀,特未出旨。今卿等所见既同,朕当亲书敕旨。”乃追封八王为贤王,赠日忠靖。杨景为成国公。命有司用王礼祭葬。寇准等领旨,同百官调度行之。杨宗保入朝谢恩,自此致仕于家。】
题内之外
杨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号杨六郎,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避宋真宗所造的圣祖赵玄朗名讳改,杨业之子,宋朝名将。 太平兴国四年杨业归宋后,杨延昭以荫补为供奉官,从杨业征战沙场。
雍熙三年(986)宋军大举攻辽,杨业任西路军副都部署,进攻应州、朔州,杨延昭任先锋,在围攻朔州的战斗中,“流矢贯臂”而“斗益急”。 同年,杨业殉节,杨延昭升为崇仪副使任景州知州;后因江、淮地区凶年歉收,改任江南、淮南都巡检使。
又升崇仪使、知定远军(由景州改),改保州缘边都巡检使。 咸平二年(辽统和十七年,999)九月,辽圣宗、萧(绰)太后率军攻宋。十月,攻遂城(今徐水西),保州缘边都巡检使杨延昭适在遂城,遂城“城小无备”,萧太后亲临遂州城下,围攻数日,“众心危惧”,杨延昭“集城中丁壮护守,偶大寒,命汲水注城外,及旦为冰,坚滑不可近”,杨延昭以冰城智守遂城,辽军只得撤围退军。
次年二月,杨延昭以功升莫州刺史。咸平四年四月,杨延昭升本州团练使。七月,宋以王显为都部署、负责河北西半部防务,杨延昭任前阵钤辖。十月,萧太后、辽圣宗再次亲率大军侵宋,杨延昭与杨嗣等会师威虏军(遂城),都部署未出兵,杨延昭与杨嗣等锐卒于羊山之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诱使辽军进入伏击地,伏兵突起,“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可用”,辽军先胜后败,杨延昭、杨嗣等部损失也不少,辽军虽进至满城(遂城西,今保定西北),不得不“以泥淖班师”。
咸平六年(辽统和二十一年)四月,辽军攻宋,“望都之战”宋军大败。六月,杨延昭改任保州、威虏军、静戎军(今徐水)缘边都巡检使,驻保州,负责河北路西北半部防务。 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春,杨延昭改任宁边军(今蠡县)部署,并增加兵力至万人。
同年闰九月,辽圣宗、萧太后又率军大举攻宋。 十一月,在宰相寇准坚持下宋真宗亲征,北上澶州,辽军也进入澶州城北,杨延昭审视战势形势,向宋真宗建议:“契丹顿澶渊,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一心求和的宋真宗不予答复,杨延昭“率所部抵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 同年十二月,宋辽于澶州订立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景德二年正月,宋真宗部署宋辽和议以后的河北防务,杨延昭改任保州知州兼缘边都巡检使,“止令在保州,遣同巡检往来巡警”,如遇军情,再率部下赴援。次年,升领防御使,后又改任高阳关(今高阳东)副都部署,连任九年。
大中祥符七年(1014)死,终年57岁。 杨延昭与士卒同甘苦,智勇善战,号令严明,身先士卒,深受士卒的爱戴,守卫河北边关20余年,威震辽境。杨延昭像他父亲杨业那样智勇善战,能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士卒而又不居功,深受士卒爱戴,威名也为契丹人所畏,被契丹人称之为“杨六郎”。其实杨延昭在家排行长子,为什么被称为“六郎”呢?因为辽人自古传说天上的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门克制辽国的,而杨延昭身为抗辽名将,辽人对他非常害怕,认为他就是天上克辽的那颗星下凡来的,所以称其为“杨六郎”。
他死后,河朔之人多望棺而泣,就连敌对方契丹人也举哀致敬。有子三人:传永、德政、文广。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