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实验30天科学解释,30天持续对镜子问“你是谁”出现怪异事件的科学解读
更新时间: 2025-02-05 17:11 作者: 36创业加盟网
最近,网络上一则关于日本小伙连续30天对着镜子问“你是谁”,随后发生奇异事件的都市传说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兴趣。今天,就来聊聊个人对这一现象的一些看法。
类似这种实验最早大概始于2010年左右,至于具体如何发生、起源何处,如今已难以深究。有人将其称为格式塔崩溃实验,它其实是一种心理实验。为了了解这个实验的目的和内涵,我们有必要先知晓什么是格式塔。
格式塔又被叫做格式塔心理学或格式塔主义,它是二十世纪初在奥地利和德国涌现的心理学流派。其基础源于马克斯·韦特海默、沃尔夫冈·苛勒和科特·考夫卡三位德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的。其旨在探究人类通常是怎样从周围繁杂的刺激中获取有意义的感知。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意思是“统一整体”,也就是“模式、形状、形式”等,意味着“动态的整体”。格式塔原理的主要特征包括邻近性、相似性、图形背景、连续性、闭合性和连接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人类是如何感知与不同物体和环境相关的视觉效果。格式塔学派主张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生物体会感知整个模式或构造,而不仅仅局限于单个组成部分。概括其观点就是:“整体大于其各个部分的总和”。
通过上述维基百科的相关介绍,其实说白了,个人认为格式塔原理认为人认识事物的重要特征在于大脑中,而非眼睛。举个例子,古人说“犹抱琵琶半遮面”,正是这种欲拒还迎的姿态才更让人觉得神秘,更让人充满期待的美感。为何如此呢?因为人没有看到的部分大脑会自动补全,让其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这就是为何有时候戴口罩总觉得比没戴口罩好看的原因。但有时候这种特征却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恐怖效果,也许个人对格式塔的理解有误,但权且一听吧。
好,知道了格式塔就是指人认识事物的一种行为模式,再看看什么叫格式塔崩溃实验。最早出现的词是Gestaltzerfall(德语为“形状分解”或Gestalt分解),它指的是一种视觉上的不可知论的一种心理现象,其现实表现是当人观察复杂形状一段时间后,大脑的意识会让物体形状似乎分解或扭曲,从而影响识别或导致正常认知延迟。最早进行研究该现象的是C. 浮士德(C. Faust),他于1947年曾对一名司机的后顶枕两侧区域穿刺后让对象凝视卡车一会儿,此人长时间凝视卡车后产生了错觉,发现卡车似乎分解成电动机、底盘、驾驶室,并且此人只能专注于这些部件中的一个,直到他短暂地闭上眼睛或移开视线才能将卡车再次恢复为完整形状。
另外,格式塔崩溃还表现为当一个主体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或听到或凝视相同的图形时,则该图形将有可能不再具有任何意义。这最早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博士英格·皮勒于1962年在他的论文中提出,称为语义饱和。后来日本科学家秋叶次朗(Jiro Yukiba)1983年在日本心理学会第47届年会的讲演会上也提出了相关的汉字格式塔崩溃理论。
这些理论表明,当一个主体稳定地连续观察汉字字符时,观察者常常会变得无法识别整个汉字图案,并且很难判断汉字在字面是否正确。这种现象被称为汉字字符的“格式塔坠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