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看到了无数更高级的数学模型,以及一本被球状闪电击中过的笔记,整本笔记都是隔页损毁,一页损毁,一页完好无损。
毕业后,小陈成为了陈博士,跟随导师来到雷电研究所工作,在泰山上偶遇的女军官林云,在部队新概念武器开发中心工作,曾研究出雷电放电技术,但因为电长最长只能放出100米,军事意义不大,想转为开发球状闪电作为军用。
双方开始合作,陈博士建立各种球状闪电数学模型,林云将模型转化为代码程序,通过计算机运算来检验模型的正确性。
经过多次实验,陈博士做出了一个能够反映出所有球状闪电已知特性的模型,但这个模型远比之前的复杂,计算机需要运算五十多年。
林云通过某种程序,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千台电脑分担运算工作,受到入侵的电脑发现后,反馈回来的除了谴责,还有一条来自西伯利亚的信息“我知道你们在计算什么,BL(球状闪电),别浪费生命了,来找我!”
在西伯利亚,俄罗斯人格莫夫向男女主角讲述了他和球状闪电的一生:在美苏军备竞赛时期,前苏联军方成立了3141项目,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雷电模拟系统,研究球状闪电。
前苏联军方在立项3年后,于1962年第一次成功产生球状闪电,闪电产生的条件和各种参数均有详细记录,所有人都认为只要按照这些参数重复制造闪电,就能批量产生球状闪电了,但在之后的一年中,苏联人共制造了五万次这样的闪电,却再也未见球状闪电的踪影。
苏联人无法接受这样的实验结果,认为唯一的解释是第一次产生球状闪电的参数记录有误,最后认定是由于敌特分子的破坏造成了参数的微小差距。
苏联人对参数进行微调实验,穷尽了各种可能,仍然未能成功,却在一次其他项目的防雷工程实验中,意外产生了球状闪电,两次成功的参数天差地别,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在之后的20多年中,又产生了25个球状闪电,但始终没能发现任何规律。
前苏联长时间高投入进行研究但最终失败,几乎证明了球状闪电是无法被生产的,使陈博士受到严重打击,决定放弃研究球状闪电,过正常人的生活,林云为此很难过,江星辰邀请陈博士出海,进行劝说。
陈博士在海上看着一闪一闪的灯塔,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球状闪电会不会就像黑暗中的光晕一样,它本来就在那里,但只有被点燃的时候你才能看到”。
陈博士和林云开始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不是去产生球状闪电,而是把它当做自然界早已存在的一种结构,想办法去发现它。
他们利用雷电武器的研究成果,在飞机上涂上张平发明的防雷涂料,让2架飞机拉着一道电长,去自然界中寻找球状闪电。
之后,在一天内,他们成功激发了3个球状闪电,证明了球状闪电不属于大气物理学的范畴,而是某种未知的基础的物质。
没多久就将球状闪电的激发数量增加到了48个,但研究没有任何进展,经向总装备部汇报后,邀请物理学家丁仪来做相关研究,丁仪经过计算和思考后得出结论“球状闪电在未被激发的情况下,也是可见的”,只不过是一个透明的光晕,很难被觉察。
飞行员又激发了多个球状闪电,但熄灭后无法再观测到它。
丁仪认为是由于空中的观测条件太差,他提出了一个大胆所思的方法,林云通过部队“探针系统”成功捕捞到了球状闪电。
丁仪得出结论,球状闪电是一个电子,被命名为宏电子。
“在宇宙大爆炸后极短的时间内,整个空间都是平滑的,后来,随着能量级别降低,空间出现了褶皱,这就诞生了各种基本粒子,人们以前认识到的粒子都是微观尺度的,宏电子证明了宏观粒子的存在。”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