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文景盛世
汉文帝与汉景帝统治时期,堪称中国历史上首个治世。这一时期的繁荣昌盛,为后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将大汉盛世推向顶峰奠定了坚实基础。汉初之时,社会经济状况较为薄弱,朝廷大力推崇黄老治术,积极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通常而言,人们认为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然而实际上,窦太后在这一时代所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文帝二年(前178年)以及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实行“除田租税之半”的举措,最终将租率减至三十税一。到了文帝十三年,更是全免田租。与此同时,对于周边敌对国家,文帝也不轻易出兵,尽力维持和平局面,避免国力的耗损,这便是轻徭薄赋政策的体现。
汉文帝自身生活极为节俭,宫室内的车骑衣服都未曾增添,所穿的衣服也不拖地,帷帐上不绣花纹,还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正因如此,国家的开支得到了有效的节制,贵族官僚也不敢肆意奢侈,从而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便是休养生息政策的生动实践。
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发展,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他依据户口比例设置了三老、孝悌、力田等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此来鼓励农民积极从事生产。
汉文帝去世后,汉景帝即位。景帝初期成功平定了七国之乱,此后便开始专心治理朝政。据说景帝为人十分朴素,仁厚爱民。除了平定七国之乱这一重大事件外,他从未大规模动用过兵力,与匈奴的战争也始终控制在一定规模之内,依旧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文帝的皇后窦太后尊崇道家思想,因此汉景帝与窦氏宗族都必须学习道家学说。景帝崇尚黄老之说,积极减少刑罚,降低赋税,大力兴修水利,提倡农业发展,还要求对人心不服的案子进行重审,以避免冤狱的发生。在这样和平稳定的环境下,百姓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过上了富裕、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生活,天下呈现出一派太平安乐的盛世景象。
随着生产的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景象。史书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汉王朝的物质基础也大大增强,这是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开元盛世
开元(公元713 - 741年)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在这一时期,唐王朝国势强盛,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为了增强国力,增加财政收入,唐玄宗首先从经济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其一,打击豪门士族,争夺土地和劳力;其二,改革食实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其三,玄宗打击佛教势力,淘汰僧尼;其四,大力发展农业。在外交方面,玄宗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关系,使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
同时,开元年间和睦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经济措施,再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作,唐王朝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的繁荣促使人口大幅增长,在“开元盛世”期间,唐代人口增长到五千二百九十余万人。唐代的商业也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荣昌盛,对外贸易持续增长,波斯、大食等国的商人纷纷前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穿着各异的服装往来穿梭,热闹非凡。中国封建社会至此达到了全盛阶段。
③永宣盛世
永宣盛世指的是明朝前期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也被称为“永洪宣盛世”,它是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削平群雄,将元朝残余势力驱逐出长城以北,实现了天下一统。经过永乐、洪熙、宣德三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开创了长达三十三年(1403 - 1435)的繁盛局面,大明王朝的统治进入了鼎盛时期。
明成祖朱棣曾五次北伐蒙古,南征安南,还派遣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使得万邦来朝,充分展现了明朝蓬勃发展的态势。永乐年间,朝廷组织编纂了大型丛书《永乐大典》,系统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整理与总结。北京、南京、苏州、扬州、广州、佛山以及一批沿海、沿江城市的商业、手工业也相继繁荣起来。其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采取守成之策,致力于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实行休养生息的治国方略,使得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明朝的疆域十分辽阔,西北控制到大漠;西南将云、贵、川的土司制进行改革,使其归属中央;东北直至兴安岭、黑龙江岸,广设卫所;东南临海戍边;周边的安南、暹罗、朝鲜等均为藩属国。此时,大明国力达到了顶峰。
④康乾盛世
从康熙中叶开始,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到了鼎盛。这一时期时间跨度长达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阶段,因此中国部分历史学者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最显著的表现之一便是人口的增长。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更是突破三亿。有人认为这是清朝统治者勤政的结果,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进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全国得到了广泛推广。
在此期间,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对内大兴“文字狱”。因此,有人认为“康乾盛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并不值得称颂。
有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虚假的,是中国部分历史学者无视历史、自欺欺人的说法。在康熙年间,对俄作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割让了领土,如果处于盛世却割让领土,实在令人难以理解。无独有偶,同样处于“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间,也签订了割让领土的《恰克图条约》。而且在康雍乾三位皇帝在位期间,他们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狱惨案,康乾数次下江南奢靡游玩,自雍正起又耗尽民脂民膏修建圆明园。而与此同时,西方的科技文化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侵略者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军队却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所谓的盛世到了这般境地,实在是令人不齿。康熙年间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潜书》中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目睹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乾隆时期的英国使者马嘎尼来华期间,记载北京街头乞丐众多,许多百姓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因此他形容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