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此次三峡博物馆工作人员透露,江姐当时的书写条件极为艰苦,她用筷子磨成竹签当作笔,以棉花灰制成墨水,艰难地写下了这封遗书。工作人员还深情地表示:“信里满载着江姐作为一名母亲,对儿子浓浓的思念之情。”
时间回溯到1949年,在渣滓洞监狱内,解放军胜利的捷报不断传来。江姐等烈士敏锐地察觉到,敌人在失败前夕极有可能会进行疯狂的大屠杀。此时,得知丈夫已经遇难的江姐,心中最为牵挂的便是尚未长大成人的儿子。
同年8月26日,江姐拖着受刑后还未完全康复的右手,在狱友们的倾力协助下,将吃饭时偷偷藏匿的筷子磨成竹签。她蘸着由烂棉絮灰与水调和而成的特殊“墨水”,在如厕用的毛边纸上,一笔一划、艰难地写下了这封饱含深情与期望的“托孤”书信。
据三峡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1947年7月,江姐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江姐等人机智地把渣滓洞少尉看守黄茂才发展为地下联络员,负责狱内外书信的传递工作。1949年10月,江姐郑重地请他带着已于8月26日写就的书信,秘密送到重庆市中山公园里的育才小学,转交给表弟谭竹安。令人痛心的是,这封信竟成了江姐的绝笔信。
1962年,三峡博物馆的前身——重庆市博物馆举办烈属座谈会。会上提出了有关搜集整理烈士遗物的建议,这时,江姐的表弟谭竹安站出来说,他手上恰好有一封江竹筠牺牲前给他写的亲笔信。会后,谭竹安毫不犹豫地将江姐这封珍贵的托孤遗书,捐赠给了重庆市博物馆。据悉,这封江姐遗书将作为三峡博物馆今年11月的特展展品,对外展出至12月14日。
江姐的儿子彭云长大后,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如今已在美国定居。
下面为大家呈现江姐托孤遗书(部分)内容:
竹安弟:
友人告知我你的近况,我心里十分难受。……我想你肯定不会埋怨孩子的爸爸和我吧?苦难的日子即将过去,除了期盼这日子快点到来,我实在无法兑现其他承诺。安弟!你着实太辛苦了。
我满怀必胜和必活的信心……倘若遭遇不幸,云儿(指江竹筠、彭咏梧两烈士的孩子彭云)就托付给你了,希望你教导他踏着父母的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向,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网友评论
江姐的托孤信一经曝光,瞬间登上了热搜。广大网友在阅读后,感慨不已,对先辈们所做出的牺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一同了解一下江姐的生平事迹。
江姐原名江竹筠,1920年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镇江家湾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8岁那年,母亲因不堪忍受父亲的游手好闲和不务正业,带着她和弟弟前往重庆投奔兄弟。在重庆,10岁的江竹筠进入织袜厂成为了一名童工。由于她身材矮小,还没有机器高,老板特意为她找了个凳子。1939年,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江竹筠考入了重庆的中国公学,并在期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3年,时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的王璞为了保障彭咏梧的安全,决定在重庆为彭咏梧组建一个家庭,以此掩护他的身份。市委的工作人员在众多重庆女同志中反复挑选,最终选定由江竹筠来扮演彭咏梧的妻子。在两年的朝夕相处中,江竹筠与彭咏梧相互倾心,彼此相爱。后经组织批准,二人于1945年正式结为革命伴侣。
与彭咏梧结婚后,江竹筠留在重庆协助他处理各项事务,负责党内党外的日常联络工作。同志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江姐”。1946年4月,江竹筠遭遇难产,被班上女同学送往医院。当时彭咏梧不在身边,她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剖腹产和绝育两个手术同时进行的决定。当儿子彭云出生时,彭咏梧赶到成都医院探望她们母子,被妻子的果敢和自我牺牲精神深深打动。
1948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革命工作中不幸牺牲。江姐强忍悲痛,毅然接过了彭咏梧的工作,坚定地表示:“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抓捕,关进了重庆的渣滓洞监狱。在狱中,军统特务对江姐用尽了各种酷刑,但江姐坚贞不屈,始终没有吐露一个字。
1949年8月,监狱中传来了解放军胜利的喜讯。江姐敏锐地感觉到敌人在失败前会进行疯狂的大屠杀,于是在8月26日这一天,她写下了这封托孤信。当时江姐拖着受刑后尚未完全复原的右手,在狱友的帮助下,将吃饭时偷偷藏下的筷子磨成竹签。接着,她蘸着由烂棉絮灰和水调成的特制“墨水”,在如厕用的毛边纸上写下了这封遗书(部分):
信写好后,江姐将它交给了早已发展成地下联络员的渣滓洞少尉看守黄茂才。黄茂才于1949年10月将托孤信送到重庆中山公园里的育才小学,交到了江姐表弟谭竹安手中。1962年,重庆博物馆主持召开烈属座谈会,会上提出收集整理烈士遗物的意见。谭竹安恰好提及他手上有一封江姐的托孤信,这才使得这封珍贵的遗书被重庆博物馆收藏。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