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军购的历史长河中,曾有一场堪称绝无仅有的交易,它的独特性和戏剧性令人惊叹不已。这场交易不仅改变了相关国家的战略格局,还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
回溯到1987年,中东的沙特阿拉伯,这个富得流油的“土豪”国家,怀揣着增强国防实力的迫切需求,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希望能从这里购买导弹。那时的中国,在导弹销售领域完全是一片空白,对于导弹的市场行情也是一头雾水。
然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大量的外汇来推动各项建设。于是,中方代表在谈判桌上,小心翼翼地伸出一只手指头,试探性地提出:1千万人民币一枚怎么样?
就在我方代表心里还七上八下,暗自估算着对方会不会觉得价格太贵,甚至已经有点不好意思,准备适当降价的时候。
沙特方面的人员却毫不犹豫地当场拍板:一亿美元一颗是吧!成交!成交!先给我们来35颗。
这突如其来的反应,可把我方人员给彻底搞懵了。
我方人员反复向他们确认:“你们确定是要总价35亿美元的东风3号导弹吗?”
没想到对方却开心得不行,连连说道:“是啊,是啊!别磨蹭了,赶紧签合同!”
就这样,原本预计的1千万人民币一枚的导弹,硬是被中东“土豪”抬价到了1亿美元一枚,而且还是美金。
这就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是什么原因让作为美国“小弟”的沙特,选择从中国购买导弹呢?而且从沙特方面的表现来看,似乎他们觉得花1亿美金一枚的价格购买导弹,还占了天大的便宜。
时光来到2014年,在沙特的阅兵仪式上,上世纪80年代从某大国购买的东风三型中程弹道导弹首次公开展示。这款武器在中东地区可是极具威慑力的存在,其2650公里的射程足以覆盖整个伊朗和以色列。
这就更让人好奇了,美国的“小弟”怎么能拿到中国的武器,而且还是弹道导弹这种战略级别的武器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沙特给出了一个令人无法拒绝的价格。这可是世界军购史上唯一一笔战略导弹交易,交易的主角是价值连城的“东风快递”,而且买家在议价时还采用了类似王多余抬价的独特交易方式。
交易完成后,双方都觉得自己赚得盆满钵满,实现了完美的双赢局面。
1987年下半年,沙特以每枚1亿美元的价格,从中国购买了36枚中程弹道导弹(其中中国还赠送了一枚)。总价35亿美元的订单,在80年代那可是个天文数字,要知道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额才只有20亿美元。
这一单生意下来,中国手里的外汇瞬间翻了一倍多。不过,当时中国和沙特还没有建交,相互之间也没有安全的国际汇款渠道。
但对于财大气粗的沙特“土豪”来说,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他们直接用集装箱,简单粗暴地装了3500万张百元美金,共计37吨的现金来支付货款。
俗话说,人只能在认知范围内赚钱,有时候国家也是如此。当我们的谈判代表向沙特方面伸出手指时,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沙特方面却误以为这代表一个亿,而且默认单位是美刀,于是欣然同意。沙特代表一挥手,说:“先给我来35枚尝尝。”
实际上,沙特原本计划用100亿美元拿下这笔订单,没想到最后还剩下了一大笔钱。而中国方面本来打算先报一枚一千万的价格,想着让对方砍砍价。
谁能想到,沙特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同意了。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造就的历史故事,一方不知道对方有多穷,另一方也不知道对方有多富。
有一张照片,是一位国外友人参观长城的场景。谁也不会想到,他来中国的真正目的是购买“快递”(这里指导弹)和弹道导弹。
这位友人就是苏尔坦亲王,他是沙特阿拉伯王国的王储和第一副首相,在20世纪80年代来到中国时,他担任陆军参谋长。而当时的沙特,正面临着严重的国防压力。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东地区就成了一个冲突不断的“火药桶”。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在数次中东战争中吃了不少苦头,两伊战争也让沙特深感缺乏安全感。
1982年,以色列进攻黎巴嫩,沙特政府看到自己的“兄弟”被侵略,愤怒不已,希望盟友美国能够主持公道。然而,身为以色列和沙特两国盟友的美国,却选择偏袒以色列。毕竟以色列是美国的“亲儿子”,这让沙特意识到,把安全寄托在别人身上太不靠谱了,必须把安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就在沙特的危险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伊拉克和伊朗开战了。伊朗还想把沙特拉下水,以沙特偷着给伊拉克输送原油为借口,直接摧毁了沙特的多艘油轮,并且扬言要对沙特境内进行轰炸,甚至还派了轰炸机在沙特领空盘旋。
沙特国王法赫德十分担忧,他深知富裕却弱小的沙特,就像一个怀揣着金子的小孩,随时都有被攻击的危险。因此,法赫德认为,沙特必须拥有一种强大的武器,才能震慑其他国家。这种武器不用则已,一旦使用就要让敌人付出沉重的代价。用沙特国王法赫德的原话来说,就是任何国家在对沙特进行攻击前都必须掂量掂量的武器。
如果可以选择,核武器当然是最好的,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射程远、威力足的中程导弹就成了沙特的最佳选择。
当时,拥有中程导弹的国家只有美国、苏联和中国三个。于是,沙特兴冲冲地向美国表示愿意购买“长矛”弹道导弹,还说价格随美国开,自己别的没有,就是钱多。沙特以为这个世界上没有钱搞不到的东西,没想到这次却碰了一鼻子灰。
1985年,沙特国王找机会向美国透露了想买导弹的意图,还暗示美国,只要他们肯卖,沙特愿意多付几倍的价钱。美国一开始很心动,但却遭到了以色列的阻挠。作为沙特的“世仇”,以色列无法眼睁睁看着沙特强大起来。于是,美国衡量再三,最终选择了以色列,拒绝了沙特求购导弹的要求。
沙特国王十分愤怒,但又无可奈何。既然美国不卖,沙特只能另寻出路。而苏联当时支持的是伊朗,还和美国互相敌视,身为美国“小弟”的沙特,想从苏联那里买到导弹,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这样一来,中国就成了沙特最后的希望。不过,沙特这个“土豪”想和中国做生意,却不知道中国愿不愿意搭理它。新中国成立后,沙特不仅没有与中国建交,还在中国进入联合国时投了反对票。现在要去求中国的武器,沙特多少还是有点不好意思。但事到如今,生死攸关,沙特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只能抛下顾虑,放手一搏。
通过巴基斯坦,沙特委婉而隐秘地表达了从中国购买导弹的意愿。接到消息后,中方感到十分意外。此时的中国已经把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各方面的发展都急需用钱。大家都知道沙特坐拥石油财富,号称“头顶一块布,我是世界首富”,除了钱,它可能什么都不缺。
中国一开始对沙特抛出的“橄榄枝”感到很意外。毕竟当时中沙还没有建交,之前也没有什么交集,而且沙特一直是“亲美派”。但仔细想想,就能理解沙特的处境有多糟糕。如果美国靠不住,沙特只能另寻出路,而这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于是,中国邀请沙特派人来北京进一步讨论此事。中国的坦率超出了沙特的预料,法赫德国王立即着手安排苏尔坦亲王前往。
临行前,法赫德告诉苏尔坦,由于沙特的“亲美”关系,中国可能会提出一些要求,但不用太担心,只要中国的报价不超过80亿美元,一切都好商量。
1986年,沙特亲王以访问马来西亚为由,顺便去游览了长城。为了掩人耳目,苏尔坦放下身段,扮成了游客。
当苏尔坦见到中国代表时,小心翼翼地说出了此行的真正目的:“你们愿意卖给我们东风导弹吗?”对于这个看起来有点冒失的问题,亲王自己都觉得心里没底。
没想到中方回复:“原则上可以,但是数量不会太多。”得到肯定答复的苏尔坦非常激动,中国人爽快地表示原则上同意出售,让他欣喜若狂。
在这里,不得不感叹中文的博大精深。“原则上同意出售”,既表达了想做生意的诚意,又显示出了一种老江湖的智慧。沙特这个“狗大户”哪里懂得这些弯弯绕绕,当他听到在中国有机会买到导弹时,立马决定赶紧促成这笔交易。
在当时,导弹买卖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考。多少钱买算是便宜,多少钱卖算是贵,谁也说不清楚。于是,沙特和中国只能按照自己的货币概念来做出各自的价格判断。
这就产生了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一幕:当因贫穷而想象力受限的中国,遇上因富足而判断力受限的沙特,这场交易的“节目效果”瞬间拉满。
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这是军事重工业向轻工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对资金和资源的需求达到了顶峰,但外汇储备却严重不足。这里有一个小细节,能让大家感受到当时中国的艰难。
在兰州,有一种叫“504”的冰淇淋,奶香浓郁,口感丝滑绵密,吃过的人都对它的味道赞不绝口。其实,“504”是一个单位的名字,也就是国营的核工业部504厂,现在叫中核集团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为了保证核工业低谷时期技术人员的饭碗,504厂把闲置的离心机拿出来转奶油、做冰棍,为人类发展民用核技术贡献了中国智慧。
这种令人心酸的往事,就是80年代中国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中国能发展到今天,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而另一方面,虽然那几年国际油价连年暴跌,交易量也大不如前,但沙特石油资源遍布全球,外汇储备是中国的40多倍。这一次,沙特国王很大方,拿出了100亿美元的总预算,而且亲王拥有直接支付80亿美元以下交易的决定权。
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开始了一场充满戏剧性的谈判。具体细节我们不得而知,但整个事情的发展被浓缩成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笑话。
当我们的谈判代表伸出一根手指提出报价时,心里还在担心1000万一件的价格会不会太高。没想到沙特这个“狗大户”不仅不要求还价,还立马一拍桌子说成交。
“一亿美元就一亿美元,我用现金支付。”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