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神舟七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无疑是一座闪耀的里程碑。这次伟大的航天壮举,不仅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卓越实力,也让宇航员翟志刚成为了广大网友热烈讨论的焦点人物。在众多的讨论话题中,他姓氏“翟”的读音尤其引人注目,大家都十分好奇,这个“翟”字究竟怎样读才是正确的呢?
在经典古籍《诗经·邶风·简兮》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这句话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左手握着类似笛子的乐器,右手则拿着雉鸡毛。
《说文解字》卷四羽部对“翟”字做出了解释,它从羽从隹(zhuī),徒歴切,读音为“dí”,意思是山雉。这里所说的“雉”,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野鸡。
有一个词语叫做“翟衣”,它还有个名字叫翟服,是中国古代后妃和命妇所穿着的最高级别的礼服。这件礼服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是因为上面绣有翟鸟的纹饰。
由此可见,“翟”字一开始只有“dí”这一个读音。它的字形上羽下隹(短尾鸟的总称),其本义指的是长尾巴的雉鸡,后来又引申为雉鸡的尾羽。那么,它后来又是如何成为姓氏的呢?
我们都清楚,在古代社会,贵族为了区分血缘关系和宗族系统,便产生了姓氏这一称呼。当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之后,天子会任命同姓宗族的人担任官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同姓宗族的后代数量不断增多,为了更好地区分彼此,他们就以封地的名称来作为区别,这就是所谓的氏。也就是说,氏是姓的分支,二者合起来便叫做姓氏。而“翟”姓则是来源于上古时期的翟国。
依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在上古时期,北方存在一个翟国。西周建立之后,翟国成为了周朝的诸侯国,它是由狄人分支赤狄(喜爱穿着红色衣服)所建立的。在春秋时期,赤狄人十分活跃,他们频繁活动于晋、卫、齐、鲁、宋等国之间。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末,赤狄的势力最终被晋国所歼灭,翟国也随之灭亡。那些融入晋国的赤狄人及其后代,便以原来翟国的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翟姓,此时“翟”字仍然读作“dí”。
在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卿废掉了晋静公,瓜分了晋国的领地,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封这三家为诸侯。此后,这三个诸侯国逐渐发展壮大,与“齐、楚、燕、秦”四国并列,形成了七国争雄的局面。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爆发,社会局势动荡不安。这三国先后被秦国所灭,翟国人也因此纷纷迁徙到各地,但他们仍然以国名作为姓氏。在与当地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由于方言差异巨大,翟姓便逐渐形成了两种读音。世居北方的人依旧读作“dí”,而迁居南方的人则读作“zhái”。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晋国灭掉翟国之后,大部分百姓虽然仍然沿用原国名作为姓氏,但是翟国的王公贵族因为思念故国,从晋国逃了出来。为了确保自身安全,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们便将姓氏的读音改成了“zhái”,不过书写仍然使用同一个字。之后,随着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和繁衍,便形成了北方的翟(dí)姓和南方的翟(zhái)姓。
尽管存在这两种不同的说法,然而随着漫长的交流与融合,这两个姓氏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如今,南方也有姓翟(dí)的人,北方同样有姓翟(zhái)的人,只不过姓翟(zhái)的人数比姓翟(dí)的人数要多一些。
所以说,当“翟”字用作姓氏时,这两种读音都是正确的。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当作姓氏时读作“zhái”是更为通用的称呼。即便读错了也不必过于在意,因为这两个姓氏同出一源,而且书写的是同一个字。当然,为了避免叫错他人姓氏而产生尴尬,主动询问一声对方的姓氏读音是更好的做法,毕竟“名从主人”嘛!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