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关系的大棋盘上,领土争端一直是一个敏感且备受关注的话题。2017年发生的中印军队洞朗对峙事件,便是这一复杂局势下的一个典型案例。这起事件不仅牵动着中印两国的神经,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瞩目。下面,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
日期 |
2017年6月18日-8月28日 |
地点 |
洞朗 |
结果 |
中国成功守卫洞朗高原并加强了控制
印度同意撤军,但仅后退150米,双方脱离接触
中国继续在洞朗的道路建设
中国在当地修筑了更多的堡垒和军事基地
|
领土变更 |
无变化,保持战前状态 |
2017年中印军队洞朗对峙事件,是中国与印度共和国的边防部队于该年6月18日至8月28日,在洞朗地区进行的一场军事对峙。这一事件的起因要追溯到6月16日,当时中国开始修建延伸至洞朗地区的道路。18日,印度军队携带武器和推土机越过中印边境锡金段,进入洞朗地区,声称要阻止中国军队“越过不丹边境修路”,从而形成了中印两国的武装对峙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并未对洞朗地区宣称主权,而是以“支持不丹对该地区声称的主权”作为其部队越境的理由。然而,中国政府则明确指责印度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直至8月28日,印度外交部称,中印双方同意结束对峙。
8月29日,中国外交部表示,会综合考虑天气等多方面因素,依据实际情况做好洞朗地区的建设规划。
### 历史背景
自1949年起,不丹与印度签订条约,同意印度指导其外交及国防事务。直至今日,不丹的外交和国防仍受印度控制。驻不丹印度军事训练队(英语:Indian Military Training Team,简称“IMTRAT”)负责不丹军队的训练工作。由于不丹没有国防部,IMTRAT实际上掌控着不丹的国防,因此中不边界争议也受到印度的密切关注。
1998年,中、不两国在第12轮边界会谈期间,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不丹王国政府关于在中不边境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2016年8月11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与不丹王国外交大臣丹曲·多吉在北京举行第24轮边界会谈。双方都表达了通过友好协商,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边界问题解决方案的意愿。
### 地理情况
洞朗地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在中国行政区划中,其被划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亚东县下亚东乡,与印度锡金邦交界。该地区中部和东部均为森林河谷,地势崎岖,汽车难以通行。中国方面准备按照边防军传统的步行巡逻路线,沿相对平缓的多卡拉山口分水岭山脊东侧(中方一侧)向南继续修路。公路的新起点离不丹军队设置的蔗草场哨所(不丹称为Zomphlri)直线距离约为2.3公里。
印军的一个前哨据点占据了多卡拉山分水岭山脊分界线,距离中国公路新起点仅80米,距离中国工地也仅有四五十米。印军前哨据点后方400米处即为印度军营,并且印军在山脊上修建了巡逻公路和战壕体系。
### 事件经过
2017年6月1日,中国要求印度拆除中印边境锡金段附近的两座碉堡,遭到印度方面拒绝后,解放军于6月6日派出两台推土机铲除了碉堡。6月16日,中国工程队在洞朗地区开始修筑一条道路。6月18日,印度军队约270人和2台推土机越过锡金段中印边界,深入约3公里至工地现场,与中国解放军产生非武装对峙。这一事件成为中印边境战争后55年来最重大的双边事件。起初,印度否认派军,但在中国外交部公布现场彩色照片后,印度承认了这一事实。随后,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提醒中国公民注意安全,中国外交部也谴责了印度所谓“三国交界点”的说法。
2017年6月29日,不丹谎称中国在不丹领土上修建道路,并向中国表示抗议,同时由于紧张局势加强了边境安全保护措施。同日,中方公布一份地图,根据该地图,直至吉姆马珍雪山的领土皆属中国,且其受《中英藏印条约》的支持。
7月3日,中国向印度表示,印度前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接受了《中英藏印条约》。7月5日,中国宣称,中不两国对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边界线走向存在基本共识,即洞朗地区属于中国,两国之间没有任何争议。
7月中旬,中印对峙升级,央视披露中国某山地旅在西藏进行实弹演习。不过,双方参与对峙的军队保持克制,未动用武器,两国领导人也没有公开发言。
进入8月以后,中国政府机构及官方媒体的言论开始强硬并逐渐紧迫。2017年8月2日,中国外交部发表立场文件《印度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界进入中国领土的事实和中国的立场》,表明了中方的立场。随后,8月3日至4日凌晨,《解放军报》、新华社、外交部、国防部、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和《人民日报》在24小时内连续发表措辞强硬的报道和讲话。《解放军报》发表题为“中国领土主权绝不容侵犯”的评论员文章,并表示“中国人民珍爱和平,我们决不搞侵略扩张,但我们有战胜一切侵略的信心”,以及“人民军队将一如既往地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新华社则于8月3日下午发表题为“给印度三点‘忠告’”的时评,劝告印方“一是希望印度不要强词夺理,不要胡搅蛮缠;二是希望印度尽快老老实实退回去;三是希望印度不要执意挑衅中国,与中国为敌没有好下场”。同时,中国外交部在答记者问时强调了四次“印方所为绝不是为了和平”。
3日晚间11点,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就此事发表谈话,表示“但善意不是没有原则,克制不是没有底线。印方要打消任何以拖待变的幻想”。在8月4日凌晨,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举办媒体吹风会时“敦促印方不要低估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随后《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为钟声的题为《揭露印军非法越界真相》的评论文章。8月5日晨,《解放军报》再次发表“不要低估我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的评论文章,警告印度当局“继续拒绝中国的善意,错误理解中国的克制,一条道走到黑,那么将会严重破坏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15日,在中印边境西段的班公错地区,双方边防部队发生肢体冲突,双方各有人员在冲突中受伤。
### 事件结果
2017年8月28日,中印双方结束对峙,但并未对外说明各自具体接受了对方的什么条件。
同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印度于当日14时30分将越界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她还指出中国边防部队将继续在洞朗地区巡逻驻守。
也是在同一天,印度外交部第一份声明表示中国和印度在双方外交沟通后同意洞朗对峙地区的人员迅速脱离,当天印度外交部又发表第二份声明,表示根据外交沟通印度和中国双方各自在洞朗对峙地区的人员都在迅速脱离,他们正在核实这件事情。
8月2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相关问题时表示,“中方已经表明,印方越界人员和设备已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中国边防部队继续在洞朗地区巡逻驻守。”她还称,“中方将根据守边需要和现地情况调整和部署兵力。”在回答关于中方是否将继续修路的问题时,华春莹指出,“中方长期以来在洞朗地区进行包括道路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将综合考虑天气等各方面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有关建设规划”。
也是在8月29日,《印度时报》报道称,中国将在洞朗的修路机器搬走了。有分析认为,中印对峙结束可能是因为金砖国家峰会即将举行、中印两国开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印度国内骚乱和罢工不断等因素。8月31日,中国国防部表示,中国军队为推动洞朗事件妥善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
9月中,《今日印度》报道称,中国军队依然驻守在洞朗地区,印度军队也没有远离,两军目前各有数量不详的人员留在这一地区,各自相距150米。此外,解放军还在山脊上修建了掩体,这引发了两国再次对峙的担忧。10月8日,新德里电视台报道称,从卫星影像来看,在原对峙地点10千米外的地区,有中国工人在500名解放军士兵的保护下拓宽已有的公路。印度外交部随后声称,“目前这一地区形势维持现状”,否认了有关报道。但新德里电视台反驳称中方道路建设属实。
对峙事件结束后,中国已经在洞朗地区修建了可以容纳上千人的大型驻训基地,拥有各种堡垒和其它工事,并扩宽了通往洞朗的道路,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和守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