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野战军的成立各具特色:华野成立最早,开启了辉煌征程;西野面临险境,却坚韧不拔;东野兵强马壮,实力冠绝全军;中野摊子庞大,成立之初困难重重!
彭德怀、朱德、叶剑英、聂荣臻和陈毅
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1月正式宣告成立,它堪称四大野战军中的“先行者”。在那个时候,当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组建华东野战军之际,西野、东野和中野的番号尚未出现。所以,从成立时间来看,华野无疑是最早的。
纵观四大野战军的成立时间线,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基本相隔了半年左右。
西北野战军成立于1947年7月底,彼时正值胡宗南重点进攻延安的关键时期。西野以区区数万人马,勇敢地对抗着胡、马的数十万精锐之师。更为严峻的是,当时党中央就位于陕北地区,这使得西野所处的形势极其危险,这种危急程度是其他野战军所未曾经历过的。
东北野战军成立时间相对较晚,于1948年1月正式成立。不过在此之前,东北野战军经历了东北人民自治军和东北民主联军等发展阶段。到东野成立之时,部队已经发展得兵强马壮,成为四大野战军中实力最为强劲的部队,也是我军在人数和装备等方面占据优势的唯一一支野战军。因此,说东野“最壮”,应该是毫无争议的。
相比之下,中原野战军的成立最晚,面临的困难也最为艰巨。1948年5月,刘邓大军兵出大别山之后,成立了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此时的中野,不仅战损率超过了50%,而且几乎丢失了全部的重武器。新成立的中原解放区面积广阔,但经济财政却陷入了严重困境,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刘邓首长不得不多次向中央请求调派人员前来支援,所以中野堪称成立时最为艰难的野战军。
四大野战军成立时间各不相同,促成它们成立的原因也各有千秋。华野的成立,是为了有效整合山东、苏北和江淮流域的部队力量;西野的诞生,则是为了拱卫党中央的安全;东野的组建,是为了在东北战场上占据更为主动的地位;而中野的成立,目标是逐鹿中原,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展开激烈角逐!
粟裕和陈毅
华野作为最早成立的野战军,在解放战争爆发的第一年里,战绩十分耀眼,甚至超过了林罗领导的东北战区。
在四大野战军中,华野的表现相当突出。无论是综合实力、人员数量、歼敌数量、火炮强度,还是后勤动员能力等这些衡量部队战力的关键指标,华野在任何时候都能跻身前两位。
华野之所以如此强大,根本原因在于它是由两支原本就实力雄厚的武装力量合并而成的。这两支英雄部队,一支是以山东军区为主体的山东野战军,另一支是以新四军为主体的华中野战军。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两军合并之前,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都处于发展的低谷时期。
以陈毅为司令员的山东野战军,在泗县战役中以多打少。但面对桂军的凶悍顽强以及滂沱大雨的恶劣天气,陈毅最终铩羽而归。随后,陈毅在沭阳又中计,敌军绕过山野主力,直扑两淮地区。最终,两淮的丢失,标志着我军在苏中地区彻底丧失了优势地位。
由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虽然曾经打出过令人瞩目的“七战七捷”,歼灭敌军6个旅,共计5000多人。但由于敌军过于强大,最终苏皖解放区还是全境沦陷。
两军持续处于被动局面,其实不能将全部责任归咎于陈毅和粟裕。因为在当时,全国的形势几乎都十分危急。中原解放区失陷,张家口被敌军占领,东北战区林罗部队被迫大步后退,陕北地区也面临敌军压境的严峻态势。不过,在华东战区,虽然敌军实力强劲,但陈毅和粟裕所率领的兵力在我军中也是最多的。
当时,陈毅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甚至一些和他共事多年的老同事都向中央建议更换他。他也曾一度做好了被徐向前替代的准备,甚至都打包好了行李,打算去后方从事文化工作。后来,陈毅感慨地说:“要不是粟裕有本事,徐向前就来替我了。”
陈毅和粟裕当时压力最大的事情,就是两淮的丢失。
两淮,即淮安和淮阴,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苏皖解放区的首府。更为重要的是,中央曾经一度考虑将革命中心从延安迁至淮阴,这里相当于未来的“红都”。然而,最终却丢失了,这无疑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粟裕、朱德和陈毅
回顾解放战争爆发后的7、8、9这三个月的战况,我们可以看到,面对总体实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敌军,我方虽然取得了歼敌8万多人的战绩,但失利的情况也较多,还打了一些得不偿失的消耗仗。特别是在华中一带,根据地基本丧失,作战的纵深越来越小,这使得华中野战军不得不向北转移。
不过,我军也并非一无所获。在各次战斗中,我军不仅歼敌不少,成绩不俗,就连敌酋李默庵也不得不承认,虽然他们占据了解放区的土地,但从“存人失地”的角度来看,我军才是真正的胜利者。更为重要的是,华中野战军北移之后,与山东野战军开始紧密合作,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1946年9月23日,中央发出电令,要求两军协同作战,电令中指出:“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
毛主席不愧是用人的大师,这样的安排不仅能够让陈毅和粟裕等核心人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更激发了两军高级将领的合作愿望,从而爆发出了巨大的战斗能量。陈毅资历深厚、威望极高,坐镇指挥再合适不过;粟裕是军事天才,放手让他指挥能够人尽其才。后来的事实证明,陈粟组合堪称我军的黄金搭档,最了解他们的,非毛主席莫属。
10月中旬,陈粟指挥部队在涟水保卫战中,歼灭整编74师8000多人。整编74师是敌军的五大王牌主力军之一,此前陈粟在两淮保卫战中曾经吃过它的大亏,而此次胜利,也算是为之前的失利报了一箭之仇。
12月19日,宿北大捷传来喜讯。陈毅和粟裕指挥部队与敌军激战4昼夜,成功消灭敌整编69师2.1万人,师长、青年军名将戴之奇被“埋”(正如陈毅战后所写的诗作“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所描述的那样)。这是陈粟在解放战争中第一次共同指挥大型战役,他们的黄金组合大放异彩。
陈粟所率领的部队兵锋锐利,十几天后,又在峄县与马励武展开两次激战,歼灭敌军5万多人,中将师长马励武和周毓英被生擒。这一次战役不仅歼敌数量更多,而且由于蒋二公子的特种纵队参战,我军还获得了大量重炮和坦克。从此,陈粟拥有了自己的特纵,强大的炮火成为即将成立的华野的强大助力。
1月下旬,华东野战军正式成立。陈毅就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华野司令员兼政委和华野前委书记,粟裕被任命为华野副司令员。华野成为四大野战军中最早成立的一支。
华野成立之后,紧接着又发起了几场重大战役。先是在莱芜战役中活捉敌将李仙洲,歼敌五六万;紧接着又在孟良崮战役中打出了军史上最为惊险奇特的一战,一举全歼敌军王牌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击毙敌军名将张灵甫,彻底报了两淮失利的一箭之仇。
当年夏天,转战陕北的中央在小河村召开会议,周恩来副主席宣布了解放战争爆发一年来各大战区的战绩,其中华东战区高居第一名。
赵寿山、张宗逊、彭德怀和甘泗淇
西北野战军成立时的情况最为险峻,同时,它也是四大野战军中最艰苦、最坚韧的部队。
西北野战军于1947年7月底正式成立,但在此之前,陕北地区早已陷入危局。
敌军对我方采取了“哑铃战术”,东面进攻陈毅和粟裕领导的山东解放区,西面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后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就如同在这个“哑铃”的中部狠狠戳了敌人一刀,不过这是后话了。
当时,陕北的军机形势极度危急。进攻陕北的胡宗南号称“天子第一门生”,他既是黄埔系出身,又是宁波人,深受蒋介石的重用。他手下的精锐部队,再加上西北马家军的凶悍骑兵,总兵力多达数十万。而我军迎击敌军的人数,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难以置信,仅有2.8万。
1947年2月10日,以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所辖部队为基础,共同组建了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张宗逊担任司令员。这可以看作是西北野战军的最早雏形。
3月16日,随着军情日益紧张,中央决定成立西北野战兵团。这支部队的级别明显高于先前的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因此需要一位资历更深、能力更强、威望更高的领导人来指挥。彭德怀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了这一重任。
按理说,这支部队的前身是晋绥系统,属于贺龙的部队。但此时贺龙远在黄河以东,无法及时赶到。于是,彭德怀临危受命,主动提出临时担负指挥职责,等贺老总回来之后再将指挥权交还给他。
当时的彭大将军,身兼多项重要军职,他既是军事副主席、解放部副总司令,又是总参谋长。在负责指挥西北野战兵团之后,由于身在前线,他无法继续行使总参谋长的权责,这一职位便由周副主席兼任,一直到全国战争取得胜利。
张宗逊和彭德怀
新成立的西北野战兵团由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张宗逊为副司令员,全军共有2.6万余人,人数比之前的陕甘宁野战兵团还要少一点。随着西北野战兵团的成立,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的番号自然撤销。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是存在时间最短的建制,一共只存在了一个月零一周。
在此之前,存在时间最短的部队建制应该是长征中的红8军团。红8军团成立于长征出发前夕,大部兵力来自陈毅为总指挥的西方军,共计1.1万人,其中多数是刚参军的翻身农民,基本没有战斗经验。在湘江战役中,红8军团损失惨重,全军仅剩不到1000人,被迫撤销建制,总共存在了3个月。
不过,西北野战兵团不久后便提升了“规格”,升级为西北野战军。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兼政委以及前委书记,张宗逊为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于当年7月31日正式成立,是四大野战军中成立时间第二早的野战军,比华野晚了差不多半年。
第二年,西野增添了一位副司令员赵寿山。至此,彭为正,张、赵为副,这一铁三角组合一直持续到1949年的一野时代,搭配相当牢固。彭是最高指挥官,张出自晋绥系统,赵是冯玉祥和杨虎城西北军起义将领的代表,三位出身不同的指挥官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西野成立的初衷是为了保卫中央,与敌军周旋。当时我军处于绝对劣势,不仅在兵力、武器、装备等方面远远不如敌人,而且经常连饭都吃不饱。在很多情况下,彭总不得不冒险打一些险仗,目的一是为了扭转被动局面,争取主动;二是为了解决部队的吃饭问题。西府战役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西野之所以艰苦,是因为西北地区十分贫穷,部队一度只能靠吃黑豆维持生计。不仅西野将士吃黑豆,就连中央领导人如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等也和大家一样吃黑豆。黑豆可不是如今所说的绿色无公害的健康食品,在当时,它是喂马的饲料。
西野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主要原因是敌军过于强大,而我军实力弱小。那么,为什么不增加一些兵力呢?像王震和陈赓等将领多次要求过河来保卫党中央,但毛主席没有同意。一方面,主席希望把他们放到其他战区,以减轻其他战区的压力;另一方面,更现实的原因是,如果来了那么多兵,拿什么来养活他们呢?
刘亚楼、林总和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的强大在全军中首屈一指。虽然他们在东北战场也曾一度被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