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巴比伦宛如一颗耀眼的星辰,它拥有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都市”的美誉。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且充满奇幻色彩的传说——建造通天塔(巴比伦塔)。这座被视为挑战神权的建筑,成为了圣经中的重要主题,其影响力深远,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诗歌等诸多艺术表现形式中都能寻到它的踪迹。

巴比伦这座神秘的城市,确切的建立时间如同迷雾一般,至今仍未被历史学家完全揭开。不过,有学者推测巴比伦大约出现在公元前 28 世纪。它占据着极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坐落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领土之上,并且曾是巴比伦王国的首都。这个在《圣经·旧约·创世纪》中频繁出现的城市名称,已然成为基督教文化里一个独具特殊意义的象征。

据《圣经·创世纪》创 11:4 记载:“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还有一座塔,让那塔顶直入云霄,这样就能传扬我们的名声,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然而,神权至高无上,岂是人类轻易能够挑战的?通天塔最终未能成功建造。因为上帝施展神力,让人们说起了不同的语言,使得人们彼此之间无法顺畅沟通,建造计划就此失败,人们也只好各奔东西。

西方的圣经学者经过深入研究和追溯,认为巴比伦塔不仅用于宗教仪式,还具备天文观测的功能。它被认定为金字形塔,是马尔杜克神的圣所。其实,巴比伦塔仅仅是美索不达米亚古代建筑的一部分,与之同样闻名遐迩的还有空中花园。

西方学者进一步指出,在汉谟拉比统治时期(他是巴比伦的第一任统治者,统治时间从公元前 1792 年到 1750 年),巴比伦塔就已经屹立在巴比伦城之中,并且是当时城中的最高建筑。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历经了多次重建。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重建是在尼布甲尼撒二世国王的命令下开展的。在尼布甲尼撒二世国王统治期间(公元前 605 年至公元前 562 年),巴比伦城迎来了大规模的建设热潮,许多著名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巴比伦塔和巴比伦空中花园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对巴比伦塔进行过详细的描述。他提到,巴比伦塔共有八层,外观呈现出金字形的独特造型。在塔的上下各有一座马尔杜克神庙,分别被称为上庙和下庙。下庙中供奉着神像,而上庙则位于塔顶,里面虽然没有神像,但却金碧辉煌。上庙由深蓝色的琉璃砖建造而成,并镶嵌着黄金,显得格外华丽。

由于希罗多德对巴比伦塔的细致介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被认为是这座塔建造的唯一目击者,甚至有人猜测他可能曾经登上过塔顶。直到 1917 年,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尔德威发掘出一个高约 90 米的巨大塔庙。经过一番严谨的论证,他宣称这就是《圣经》中记载的通天塔(或巴比伦塔)。

然而,科尔德威的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原来的巴比伦塔早已被完全摧毁,科尔德威所发现的废墟仅仅是一个复制品,是为了纪念第一座真正的塔而建造的。还有人提出,科尔德威发现的根本不是巴比伦塔。由于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巴比伦塔的存在与否一直笼罩在争议的迷雾之中。

有一个来自尼布甲尼撒二世的故事,生动地描述了巴比伦塔的建造过程。故事中提到,参与建设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国家。西方学者据此推测,在尼布甲尼撒征服耶路撒冷后被捕的犹太人,可能亲眼见证了塔的建造过程。或许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圣经传说的情节从真实的故事中汲取了灵感。

尽管巴比伦塔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不见,但它的形象却从未真正离去。在圣经传说的深远影响下,它成为了西方艺术领域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许多大教堂和寺庙都以它的形象作为装饰,在戏剧表演、音乐作品、小说和故事中,也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

在众多以巴比伦塔为主题的作品中,常常体现出神权的至高无上。与上帝的意志相比,人类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世界的价值观也变得黯淡无光。从隐喻的层面来看,这座塔通常象征着宏伟壮观却又脆弱易逝的事物,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文化中“人定胜天”思想与西方价值观之间的根本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