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乏一些充满曲折与传奇色彩的案件,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正义的力量。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便是围绕着宋朝时期的施文礼案所展开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涉及到包拯、施文礼、胡济水等诸多人物,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剧。
包拯因为侦破嘉州通判劫库银案后,被宋皇召回京城,出任四品的京畿提刑官。回京都没过多长时间,便爆发了施文礼案。
施文礼虽然有些怯懦,但施家三代忠良,喋血沙场建功无数,为大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算得上是民族英雄式的人物。放在现在来说,就是国家的英雄,是很多人的偶像。突然之间平白无故蒙受叛国之大罪,下了大狱,马上就要落到满门被抄斩九族被灭的地步。要是搁到现在,会有很多人为之愤愤不平,对施文礼产生怀疑之情,甚至更多人根本不相信施文礼会做出叛国的事情。

针对这个案件,宋皇召开御前会议商讨,最后在韩堂松建议下,让潘巡史做主审官,包拯和他的老搭档临安县知府胡济水担任副审,三人共同审理施文礼案。

你没听错,就是当年在太平县被包拯革官的胡济水,时隔多年之后再次做了官,并且是临安县的知府。混得还不错呢,是京城行政一把好手,在这个位置上做出一些大的功绩,将来一定会进入朝廷的中枢。现在你就会发现胡济水所说的话,应验了,他终于和包拯在官场见面了。

胡济水虽然做了临安知府,但是办案依旧和以前是一样的,在唐二保拿出证据之后,就直接证明施文礼私通敌国,定了罪,关进了大狱。施文礼真的是被冤枉了,没办法啊,碰到胡济水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

施文礼直接被关进了天字号大狱,接下来就是等待明正典刑了;施文礼在大狱里面痛哭流涕啊。最后还是家里的老婶子到大狱里面,借探望去求包拯出面,查清事情真相。

不久之后,皇上召包拯上殿,朝堂上面诸位大臣对于施文礼之案,议论纷纷。在朝堂上胡济水认为施文礼已经查得明明白白,证据确凿;然而包拯认为施文礼的案子还有很多疑点和漏洞。可是很多大臣建议斩施文礼,就凭私通敌国;后来皇上无奈只好问韩堂松了。

韩堂松的意见在大堂上也引起讨论,可是包拯坚持不能仓促结案。同时包拯建议皇上让他重审此案,得到了部分大臣的支持。最后皇上还是询问韩堂松,皇上采取了韩堂松的建议,让潘巡史做主审,包拯和胡济水担任副审。

包拯是那种比较真的人,对待案子坚持真相大白于天下,一定会一查到底的。首先就查出小风是处女,唐二保的证词就没有说服力;在包拯审理唐二保的时候,表现出的破绽很多,对唐二保的怀疑更加确定,并且在芍药池里面找到了其物件。随着案情的深入,很快就查出来太多,深挖出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最后也证实了施文礼是被冤枉的事实;施文礼私通敌国证据不足。

案情发展对韩堂松来说越来越不利,牵涉到了韩堂松。于是在韩堂松的授意下,胡济水谋害包拯,把包拯送进了监牢。这下包拯从查案子的人一下子变成了阶下囚,身份转变非常快的。在玉佩的哀求下,韩堂松到大狱里面看了包拯,两个人聊了很多,这应该是师徒二人十几年以来,第一次说这么多的交心话。

韩堂松其实一直是非常喜欢包拯的,也很赏识他的,要不然就不会在嘉州案子了结之后,要把包拯调回京城呢。不过十几年以来他们两个人之间产生龃龉,不是很和睦,他们在官场上的认知不同,人生价值观不一样呢,有一定的冲突。韩堂松已经是官场上的老油条;并且已经是吏部尚书了,高官厚禄集于一身,受宠若惊;然而包拯还是相信王法,一心坚持伸张正义,涤清寰宇。

可是在审理案子之间,胡济水说依旧处处与包拯唱反调呢。尤其是在潘巡史一起的时候,经常说一些包拯的坏话。可是潘巡史是官场上的不倒翁,熟知官场的一切,并且和韩堂松关系很好,还有包拯是韩堂松的女婿,潘巡史自然不想得罪谁呢。

在审理期间虽说潘巡史是主审,但是起到主导作用的还是包拯呢,胡济水夹在中间谈不到什么好的结果,包拯见到他也挺恼火的。所以胡济水在潘巡史面前说包拯的坏话,同时也要离间潘巡史和包拯之间的关系,一定要保持距离。

胡济水的目的,就是为了阻止包拯翻施文礼的案子,要是翻了的话,自己脸面无存,那么自己岂不又是要被革职查办,升职无望了。

案情变得十分复杂,胡济水和包拯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设计谋害包拯,定一个贪赃枉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