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领域的动态时刻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尤其是思想政治课这类看似严肃的课程,偶尔也会因一些独特的教学者而引发广泛关注。就像曾经网络上突然爆火的复旦大学思政老师陈果,她的故事如同一场绚烂又短暂的烟火,在网络的天空中绽放又迅速消逝,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王尔德曾说:“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经过三年的拼搏,学生们终于摆脱了校园里不见天日的刷题,迈向向往的大学。本以为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可以“红烛作伴,悠悠闲闲”,然而沉重的现实再次摆在眼前。繁重的课业和无休止的考试才是日后学习的主旋律,学生们又一次陷入了迷茫。
因此,“思政”似乎和“思休”画上了等号。一些过度的鸡汤,平时用来消遣倒也无妨,但要是把鸡汤当作课来讲,每一节课都要启迪心灵、激发智慧,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复旦大学老师陈果在网络上爆火,是因为一则讲课的视频。视频中的她,飘逸的大波卷,艳丽的大红色唇,一手插兜,一手拿着粉笔在黑板上板书,一眼看去,就颇有一股与众不同、率性而为的味道。

她讲的课也与一般的思政老师有所区别。别的老师照本宣科,用着不知道沿用了多少代的PPT教导学生们生活态度、爱情理念。别说学生们不愿意听课,就是老师们在日复一日地讲课中,也被磨灭了热情。
突然有一个从穿着打扮到言谈举止都与众不同的老师站上了讲台,不再单一地向学生们灌输知识,而是像朋友一样和学生们畅谈诗词歌赋、人生理想,教导学生们要与黑暗和解,与自己和解,为原本死板的课堂带来了一抹亮色。
不出意外,这个老师立刻就火了起来,成了复旦学生口中的女神老师,甚至做客《开讲了》,为全国所有的中小学生上了一堂“好奇心”的课。
然而陈果只在网络上红了一年,就在各种批评与质疑中落下帷幕。不仅在上课时被学生轰下讲台,所讲授的课程也被叫停。神坛跌落,在这短短的一年中,陈果究竟经历了什么,又为何落得如此境地?梁宏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原因。
其一,人红是非多。陈果短时间内迅速蹿红并非什么好事,在还没有做好准备之时就被人推着走上神坛,无论是俞敏洪,还是陈果都是这样。喜爱者称之为“独立的精灵”,不喜爱者批评其“哗众取宠”。尤其是顶着高校教师的头衔,一举一动都会被无限放大,喜爱的人越多,反对的人也就随之而来。
前段时间陈果在演讲中将“耄耋”这两个字读错,更是给了黑粉狂欢的机会,批评陈果业务能力不精。然而清华校长不识璞玉,北大校长念错一个词也不算什么大错误,错就错在陈果不仅是一个高校教师,更是网络红人。
身处是非之地,舆论漩涡中心,想抽身也来不及,只能任由舆论将其拉入黑暗,热度过去之后便很快查无此人,再提起也只是满场唏嘘。
其二,陈果的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其他思政课的老师讲解的内容,但仔细分辨一下,不过是旧酒装在新瓶中,换汤不换药罢了。
思政课程之所以难以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主要是因为思政课程里讲的内容虽然浅显,但在生活中却难以运用。陈果讲的课程带着一种难以实现的虚幻美感。
她谈要与黑暗和解,却闭口不提如何和解;谈婚姻和爱情,但自己却没有恩爱结婚;她谈孤独和朋友,却反过来说道德也是无用的东西。只有理论,没有方法,她的话句句有理,却也句句毫无实际意义。
学生们想要如何解决困境的干货,陈果老师却一直输出要正确面对困境的态度,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不能与学生同频共振,即使口才再好,思维再敏捷,假大空的宣言也难以得到长期的认可和依赖。
其三,陈果的课程太过理想化。陈果一路顺风顺水,从上学时开始就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做了讲师之后更是受到学生们的大力追捧,但不是每个人都像陈果一样从小就有好的生活环境。
不同学生都有自己的困境和拼搏纠结之处,因此在大家看来,陈果上课的内容过于理想化和不切实际,只按照自己的经历去讲课,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是老师的大忌。

无论走红还是被叫停,陈果一直都没有改变,变的一直都是围观群众。从开始单纯青涩的高校学生的狂热,变成鱼龙混杂的社会人士指点。但陈果一直都保持自己做老师、讲好课的初心,不过在网络的裹挟下举步维艰了。
很多老师都认为,思政课想要讲得好,太难了,它的本质就是一个讲大道理的课程,甚至连课本上都没有真正的解决办法,身为思政教师的她又如何能够观点清晰地赞成学生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呢?
陈果希望将思政课变成人人爱上的精品课程,本质还是“戴着镣铐的舞蹈”。一方面不满足于当前的安排和安逸的生活,按部就班地走大多数思政老师的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刚上大学时,学生从一个目标明确的高中过渡到迷茫无措的大学,总要有人给予指导和帮助。
作为很多大学生的“开学第一课”,陈果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一味地责怪陈果给学生们灌鸡汤,讲大道理,显得有些无理取闹了。喜欢者也好,诟病者也罢,个人情况不同,本来就是见仁见智。
都说陈果是“小于丹”,但至少陈果对于名利没有那么看重,也没有急于像于丹那样频繁上综艺,收割韭菜,树立自己高知女性的人设。走红网络,是陈果没有预料的事,也是如今思政课饱受诟病下必然的事。“既来之,则安之”,即使没有做好准备,陈果还是用心地上好每一堂课,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生命总要有点缝隙,阳光才能照进来。”陈果也曾经说过,先“立德”,再“以德服人”。希望陈果在经历种种舆论和质疑批评之后,以更加豁达的心态对待世界,能够为学生们输出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观点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