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为什么这么多人骂蒋方舟##蒋方舟回应获日方资助写书宣传日本#
原创:势之场
公众号:势场
孔子曾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句话仿佛一把精准的手术刀,能剖析出诸多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近期,蒋方舟再度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她被指“拿日本外务省赞助”替日本说话,甚至被冠上了“汉奸”的帽子。面对这一情况,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公开回应,称这是正常现象。不过,即便此事看似暂时告一段落,但长期以来蒋方舟公众形象持续下滑,却是不争的事实。以至于一个似是而非的负面新闻,就能轻易将她推向舆论的漩涡中心。
曾经年少成名的“天才美女作家”,如今为何会成为公众厌弃的对象?让我们逐步揭开这一现象背后的真相。
有评论家认为,蒋方舟令人观感不佳,是因为她言语中常流露出文人的傲慢,显得过于矫情。但在我看来,这并非主要原因。实际上,很多观众不喜欢她,更多是觉得她没什么真才实学。
在各类综艺节目中,蒋方舟的表现往往只有两种模式。其一,她喜欢掉书袋,频繁引用一些非专业人士闻所未闻的音译名字,比如赫尔辛根默斯肯、符拉迪沃斯托克等,还常说“我最近看了一本书里面说过”,把听众弄得一头雾水,只能点头附和,称赞她有学问。其二,她经常发表一些哗众取宠的观点,像“我30岁以前结婚一定会出轨,还没玩够呢”“4800米以上的性爱不算数”“中国文学处于很低的地位”等。也正因如此,有人觉得蒋方舟只是被动接受观点,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再者,人不能一直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蒋方舟12岁时被誉为天才,但如今却毫无拿得出手的成绩。她缺乏能证明自己实力的作品,却仍将自己定位为作家,这显然难以服众。没错,蒋方舟最大的问题就是德不配位,她的才能和能力根本无法匹配她所拥有的地位和名声。
作为年轻一辈的作家,在80后和90后群体中,蒋方舟是以文学起家名气最大的几位之一,基本能排进前三。然而,无论是论文学实力、综艺活动表现,还是电影电视剧改编成果,她都算不上80后90后中的前三。尤其是在文学作品和文学实力方面,她远远达不到80后90后作家前三的水准。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德不配位”的情况呢?其实,这背后有着蒋方舟自己的难言之隐。
坦率地说,蒋方舟从一开始就缺乏作为作家的天赋,从9岁到现在31岁,始终如此。小时候她缺乏天赋,被称为天才少女时缺乏天赋,风光无限的时候同样缺乏天赋。从天赋角度来看,她本就不适合走职业作家的道路。
或许有人会反驳,认为她缺乏作家天赋却能成名,是不是在嫉妒她。其实,她的成名与母亲尚爱兰的运作密切相关。
从一开始,尚爱兰就将蒋方舟包装成天才小作家,以9岁出书、小神童、90后美少女作家等为卖点进行营销。尤其是9岁出书这种超低龄写作,无论放在哪里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新闻爆点。而蒋方舟的成名路径与正常作家截然不同。正常作家靠的是作品质量和文坛的认可,就像遮住名字和作者资料直接看作品,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根本不会在意作者的性别和年龄。无数默默无闻、毫无背景的作家凭借优秀的作品一鸣惊人,这才是真正的才华展现。
比如莫言,29岁时创作《透明的红萝卜》,一举名震文坛,当时文学评论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甚至称那年中国文坛最大的收获就是出现了莫言。史铁生发表《我与地坛》那年,韩少功说,即便没有其他作品,1991年的文坛有了这篇文章,就已经是丰收之年。苏童24岁发表《1934的逃亡》成名,与26岁的余华等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掀起了一股文学潮流。
反观蒋方舟,她成名更多依靠的是运作和营销,卖点就是少年作家这个名头。少年作家这种营销思路,就算不是尚爱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首创,也是她将其发挥到了极致。尚爱兰的精心经营,让蒋方舟成为了全国闻名的少年作家,还获得了少年作家协会主席等一大堆头衔。
但蒋方舟的实际实力如何呢?9岁出书看似令人震撼,但实际含金量并不高。实际上,9岁出书并不意味着她9岁就达到了职业作家的水平。她童年和少女时代的作品质量普遍不高,《打开天窗》满是咿咿呀呀的大白话,《正在发育》也显得十分不成熟,作为一个作家,这样的作品根本拿不出手,就算是普通成年人写出这样的水平也不足为奇。
有人会说,不能对她太苛刻,毕竟她才9岁。人们对文学幼苗往往抱有宽容的态度,觉得她还未成年,没必要要求太高。可以说,蒋方舟当时凭借这几本书出名,完全是在吃年龄红利。“少年作家”这四个字,重点在于“少年”,而非“作家”。
总之,9岁出书、12岁出书、少年作协主席、清华降分等一系列事件,都是尚爱兰为蒋方舟搭建名声的举措。然而,名声的高楼需要建立在文学天赋和实力的基础之上。但蒋方舟这些年来,从未写出过让文坛真正信服的作品,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
别说和那些知名作家相比,就算是当时全国的青少年,15岁的蒋方舟就能碾压所有人吗?21世纪初期的中国,蒋方舟占据了全国中小学生写作名声的首位,但她的实力真的能保证是第一吗?有多少初中高中的才子才女,其实才华并不逊色,却因为缺乏家庭背景和资源运作,只能默默无闻地准备高考。
事实上,每年高考都会涌现出大量优秀之作。2008年,18岁的蒋方舟在万众瞩目下参加高考,同年,江苏高考一篇《好奇心》脱颖而出。当其他考生大谈爱迪生、李白时,作者别出心裁地讲述景德名瓷的开窑。阅卷老师动情地评价:“起笔是诗,落笔是传奇,在历史的时空中实现了灵犀互启的对话,欣赏到一幕创造美丽的梦幻般的诗剧,这是今年江苏省高考上的顶尖之作。”这个不知名的作者和蒋方舟同岁,从文字中可以看出,她也是个玲珑剔透、风采卓然的才女。如果在9岁时,她能拥有和蒋方舟一样的背景和资源,难道就写不出《正在发育》《打开天窗》一样水平的作品吗?
从这个角度看,蒋方舟一开始的名声取得就有些取巧,全靠母亲的成功运作。对于出版社来说,自然也乐于配合,因为这有助于扩大自身的名声和收益。
所以,过去的名声就像镜花水月。别说和莫言、余华等名家相比,就算是普通的青少年,如果在少年时代拥有这样的背景资源,经过包装炒作,也能凭借稚嫩的文字成为闻名一时的少年作家,甚至可能拥有比蒋方舟更精彩的人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蒋方舟无法再用年纪小来掩盖自身的问题,她也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其他知名作家之间的差距。文坛普遍认为,她近年的作品《东京一年》《骑彩虹者》都很平庸,毫无进步。若不是她名气大,以这两本书的质量,很难打动出版社编辑。不得不说,出钱让她进行宣传的日本外务省,真是做了冤大头。
那么,蒋方舟知不知道自己德不配位、才不配位呢?答案是肯定的。她对自己的缺陷比任何人都清楚,甚至曾坦言自己确实缺乏真正作家的天赋。在《东京一年》出版后,有读者刻薄地评价她“9岁是天才,15岁是才女,25岁就是普通人了”,蒋方舟回应说:“如释重负的感觉,用我书里曾经说过的话,我觉得所有天才儿童都是对于成人世界的一场献媚,我一直要逃避的事情就是这个。”从她的回应中,能看出她的疲惫。
蒋方舟不止一次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她深知自己并非天才型作家,缺乏天赋,要维持名声只能努力读书汲取知识。然而,尽管她读了很多书,也很努力,但天赋上的差距依然难以弥补。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她缺乏思考能力,作为一个作家,没有犀利的洞察力,读了很多书却无法消化,就像没读书时肚子里没货,读了书后肚子里全是别人的东西。
对于一个作家或文学家来说,天赋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天赋才会有思想和洞见,文笔反而在其次。就像刘慈欣,他不以文笔和人物塑造见长,但《三体1》依然获得了雨果奖,并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相比之下,蒋方舟在这方面一直表现不佳,无论是出道时的《打开天窗》《正在发育》,还是28岁时拼凑而成的《东京一年》,都难以展现出她的才华。
缺少天赋,对一个作家而言是致命的。在文学乃至整个艺术领域,天赋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理工专业中,专业大佬都有明确的专业身份,很多人从名校本科一路读到博士,都专注于同一个专业。而那些业余钻研的人往往被视为“民科”,沦为笑料。专业的学位证和毕业证,基本是进入这个圈子的门槛。
然而,在文坛中,大部分知名作家都是业余爱好者。鲁迅学医出身,郭沫若学医,王小波学会计,刘慈欣搞计算机,余光中学外文,林清玄学电影,郁达夫学医,冯骥才本职学绘画,海子学法律,莫言和余华虽然在大学研究院深造过,但更多是自学成才,而顾城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
虽然也有出自正规科班的作家,如苏童、余秋雨等,但即使把新闻、中文、戏剧文学等与写作相关的专业都算上,名作家中来自科班的比例仍然很低。这也凸显了蒋方舟所就读的中文类专业的尴尬,四年甚至七年的专业培养,也难以抗衡天赋的差距。
中文类专业声称不培养作家,并非不想培养,而是实在无能为力。
有人认为,蒋方舟还年轻,才31岁,现在没作品不代表以后也不行。但实际上,古往今来,天才艺术家大多在年轻时就崭露头角、所向披靡。年少成名的天才远远多于那些被埋没大半生,甚至死后才成名的大师。
这句话在雕塑、绘画、音乐、文学等领域都适用。真正的天才艺术家大多很早就功成名就,一生富足。比如贝多芬,年轻的他背井离乡来到音乐圣地维也纳,就让当时已经名扬世界的音乐大师莫扎特为他鼓掌。米开朗基罗青年时代的《哀悼基督》,以及气势恢宏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都展现了他非凡的才华。相比之下,梵高的落魄只是个罕见的例子,由于其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加上一些庸才的幻想,才备受推崇。
我们所熟知的名作家,大多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与蒋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