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环境的舞台上,物种的迁移与适应常常能引发意想不到的故事。今天要讲述的,便是亚洲鲤鱼远渡重洋到美国后,所掀起的一场生态波澜。它们从最初被寄予治理水域富营养化的厚望,到如今成为美国人头疼不已的“心腹大患”,这中间究竟经历了什么呢?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

在阅读文章前,烦请您点下“关注”,这样便于我们展开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全力以赴,按时为大家奉献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兰亭序史
编辑|兰亭序史
你能设想这样一幅画面吗?那铺天盖地的大鲤鱼,如同受到某种神秘力量的驱使,集体从水面跃出,疯狂地抽打着船上的游客。要是这样的场景出现在国内,想必附近的钓友们定会纷纷拿起鱼竿,吃货们也会摩拳擦掌,让这些鲤鱼乖乖“夹起尾巴”,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然而,当它们生活在美国的湖泊里时,却变得无比“自信”和“嚣张”。
原本在国内生长规模有限的鲤鱼,自1970年被引入美国水域后,仿佛开启了“开挂”模式,发育和繁殖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如今,亚洲鲤鱼已然成为美国人的心头大患。为此,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4年专门通过了一项高达180亿美元的亚洲鲤鱼治理计划。
然而可惜的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笔投入似乎并未取得显著的成效。万般无奈之下,美国人想到了向中国求助、取经。
那么,当初美国人为何会想到从中国引进亚洲鲤鱼呢?好好的鲤鱼,为何换了个地方就摇身一变,成了需要大力治理的“灾难”呢?

### 亚洲鲤鱼不是一种鱼
首先,给大家普及一个小知识:美国人口中的亚洲鲤鱼,其实是泛指原产于亚洲的鲤科鱼类。
我们平常所说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其实都属于鲤形目鲤科鱼类。这类鱼有着惊人的食量,每天能够吃下相当于自身体重40%的水草、浮游生物或者野生蚌类。
而且,它们的适应能力极强,无论是何种自然水域,都能生存和繁衍得很好。

当然,这些特性也正是最初吸引美国人执意从中国引进亚洲鲤鱼的原因。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工业废水污染和农用化肥富营养化的问题。
短时间内,美国的自然水域中出现了大量浮游植物肆意生长的情况。
他们尝试通过人工打捞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却发现这只是杯水车薪。之后,他们又计划投放化学药物来阻止浮游植物的蔓延,没想到却遭到了沿岸居民的一致反对。居民们纷纷上街游行、抗议,最终这个提议只能不了了之。
然而,水面浮游植物的问题依旧亟待解决。无奈之下,美国人只好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
因为他们听闻,中国的草鱼吃浮游生物和水草的能力十分惊人,每天能够消灭掉几乎相当于自身体重一半的水草。
如此自然、环保又省力的办法,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
1963年,美国人通过特殊渠道,专门从中国引进了一批草鱼,将它们放养到鱼塘以及少部分河流中进行试点。
别说,来自东方的草鱼果然名不虚传。很快,投放水域的浮游植物数量就出现了明显的减少。于是,他们在70年代专门制定了“鱼才”引进计划。
这一次,他们将中国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全部引进回去并进行投放,这也就是美国人俗称的亚洲鲤鱼。

### “效果忒好”的亚洲鲤鱼
最初阶段,美国人发现引进亚洲鲤鱼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察觉到了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
那就是,美国本地品种的鱼与亚洲鲤鱼相比,竞争力实在是太弱了。
从体型上看,亚洲鲤鱼的体型远远大于美国本土鲤鱼,而且嘴巴更大。成年的亚洲鲤鱼最大能长到1.2米,重达90斤,甚至能够轻松越过2米多的障碍。
其次,亚洲鲤鱼的食量惊人,而且荤素不忌,每天会消耗大量的浮游生物,这直接挤占了本地鱼绝大部分的“口粮”。
此外,它们的产卵量和适应能力都极强。在大肆繁殖的同时,美国水域中没有大型凶猛鱼类对它们进行捕食。而且,一旦亚洲鲤鱼成年,自然界的猛禽也很难吞下几十斤重的它们。
短短十多年的时间,亚洲鲤鱼就成为了水域里的“土霸王”。它们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而本土鱼类的数量则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

虽然水域的“富营养化”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当地水域的自然生态圈却被亚洲鲤鱼搅得一团糟。
不过,这些问题起初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毕竟,亚洲鲤鱼当时只存在于少量的坑塘、湖泊等封闭水域,再怎么折腾也掀不起太大的风浪。直到一场大雨和洪水的到来,一切都失去了控制。
20世纪90年代,美国最大的河流——密西西比河爆发了罕见的洪灾。大水漫出河堤,淹没了众多城镇和土地。
这场洪灾无疑给美国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却给生活在封闭水域的亚洲鲤鱼带来了天赐良机。
它们顺着蔓延的洪水,游出了坑塘、湖泊,最终顺着水流来到了密西西比河中。原本被禁锢的亚洲鲤鱼,仿佛一下子打通了任督二脉。
更大的生存空间、更多的食物来源,再加上没有天敌的环境,这里简直就是它们梦想中的“天堂”。

原本就膘肥体壮的亚洲鲤鱼,这下可撒开了欢。没过多久,它们就成为了密西西比河中食物链顶层的鱼类。
它们恐怖的繁殖能力,很快就让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感到了一丝不安。
因为他们惊讶地发现,在密西西比河和伊利诺伊河中垂钓,钓到的绝大部分鱼类都是亚洲鲤鱼,而之前常见的本土鱼类则变得极为稀少。
很快,这个发现成为了河流两岸居民的共识,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
他们开始认真审视亚洲鲤鱼的问题,并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研,结果让美国人惊出了一身冷汗。
由于亚洲鲤鱼天生适应能力强,在大量繁殖的同时还是食物链的顶级捕食者,单纯依靠自然界的生物链来解决问题已经变得不可能。
水中没有能够捕食它们的大型凶猛鱼类,空中的鱼鹰、老鹰、白鹈鹕也只能捕食未成年的亚洲鲤鱼。一旦亚洲鲤鱼成年,长到几十斤重,这些猛禽根本无从下口。
眼看着河流里的亚洲鲤鱼越长越大、越来越多,而且还开始成群结队地跳出水面,“袭击”行船上的船员。
美国意识到必须要进行人为干预了,否则任由其继续发展下去,河流下游的五大湖区——美国3000万人的水源地,一旦受到影响,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场轰轰烈烈的“人鱼大战”就此拉开了序幕。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此后的几十年里,在全球到处耀武扬威的美国人,却被这些鱼搞得焦头烂额。

### 持续几十年的“人鱼大战”
由于亚洲鲤鱼常常成群跃起“袭击”船上的乘客,所以美国政府对亚洲鲤鱼下达“诛杀令”后,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最初,美国人安排渔民捕捞亚洲鲤鱼并售卖。毕竟在这个资本主义国家,一旦有利可图,人们便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然而,当亚洲鲤鱼被捕获并推向市场后,他们才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美国人根本不认可,也不喜欢吃亚洲鲤鱼。
美国四面环海,且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美国人获取海产品的渠道十分便捷,这使得他们养成了吃海鱼的习惯。
多年的饮食习惯,让他们更适应少刺多肉的海鱼。

同时,海鱼由于是远洋捕捞,一上船就会进行放血、冷冻处理,所以鱼腥味并不重。而亚洲鲤鱼被捕捞上来后,很少进行放血操作,再加上长时间的运输,烹饪时很容易出现鱼腥味。
此外,美国人的鱼类烹饪技术实在不敢让人恭维。一个简单的鱼排烤制就能被当成传家菜谱,小心珍藏多年。
不像在中国,做鱼的方式多种多样,煎、炒、烹、炸样样精通。美国人能想到的鱼的吃法只有烤和煎,更重要的是,美国人吃饭用的是刀叉,想象一下用刀叉拨弄鱼刺的场景,实在是让人头疼。
饮食习惯和饮食工具的差异,直接导致了美国人对亚洲鲤鱼完全不感兴趣。
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影响了美国人食用亚洲鲤鱼。当年引进亚洲鲤鱼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工业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作为工业污染的吸收者,美国人对亚洲鲤鱼的食用安全问题深感怀疑。
最初,由于美国人处理鱼时放血不干净,也不知道去苦胆、去腥线、放香料,导致鲤鱼出锅后有一股浓浓的铁锈味。于是,他们一传十、十传百,纷纷表示亚洲鲤鱼含有工业废物,不安全。
没有人愿意食用,自然就没有了市场,民间的商业行为也随之消失。无奈之下,美国政府决定亲自出手解决亚洲鲤鱼问题。

单纯依靠人力捕捞并进行无公害处理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作为“高科技”强国的美国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定向投毒”,即向密西西比河流域投放“杀鱼药”。也不知道是哪位“天才”居然同意了这个想法。
2009年,伊利诺伊州的科研人员在临近密歇根湖的河道上进行了定向投毒,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亚洲鲤鱼问题。
没想到一个月后,有关部门汇总统计数据时惊讶地发现,所有被毒死的鱼类中,只有一条长度不过60cm的亚洲鲤鱼,其他的全都是本土鱼类。
而在取样过程中,亚洲鲤鱼不断跃起的场景,仿佛是对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