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双方,一方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则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其内容是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这一矛盾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它反映了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人民需求的升级和发展现状之间的差距。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各国都面临着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的挑战,而我国这一主要矛盾的精准定位,为国家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那么,准确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内涵,就需要分析三个问题:其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指的是什么?其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指的是什么?其三,为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即二者之间为何构成矛盾?
与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两大显著特征——即更加广泛和更高要求。这种更加广泛和更高要求的美好生活需要可以划分为两大范畴。
首先,是物质文化的需要。在物质需要方面,不再仅仅是追求解决温饱问题,而是开始追求吃得舒适、健康、安全,甚至开始追求保健、养生;在文化需要方面,不再只是追求基本的教育、文化娱乐,而是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与文化娱乐;不仅追求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传授,而且追求思想、精神方面的教育熏陶;不仅追求身体愉悦方面的文化娱乐,而且追求心智愉悦方面的文化娱乐。 例如,在饮食方面,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而是更加关注食材的品质、营养搭配以及餐饮的环境和服务;在文化领域,各种高端的艺术展览、音乐会、学术讲座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提升有了更高的追求。
其次,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开始产生明显的要求,并且不断地增长。过去,人民的温饱问题占据主体地位,而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很不明显。那么,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现阶段,这方面的需要开始从无到有,并不断增强。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美好生活,人民开始要求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更加完善、公平更有保障、正义更能伸张、安全更高程度、环境更加优美。从过去到现在,人民对生活的需要逐步变得更加全面,标准也更为完善。比如,在环保方面,人们越来越关注空气质量、水质安全等问题,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人们更加渴望在教育、就业、医疗等领域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对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指的是什么呢?十九大报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报告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依据上述内容,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等属于不平衡的发展。此外,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质量和效益、创新能力、实体经济、生态环境、民生、脱贫、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社会文明、依法治国、国家治理、国家安全、党的建设等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就是发展不充分的具体表现。以产业结构为例,一些地区过度依赖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导致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和竞争力下降;在收入分配方面,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对于为什么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答案是非常清晰的。由于存在着许多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人民在物质文化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都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为此,二者之间构成了矛盾。
那么,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指明了我国下一步国家治理和建设的方向,即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是不平衡不充分中的突出问题。可以预言,当实现了平衡和充分发展,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能得到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解决了。那时,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到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了。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