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防建设的历程中,军队改革是提升战斗力、适应时代发展的关键举措。从2016年“五大战区”正式设立,开启了我军新一轮改革的大幕。这一战略性调整打破了以往的军区体制,使军队的指挥体系更加高效、灵活,能更好地应对现代战争的多样化需求。到2021年新的军官制度正式施行,对军官的管理、晋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革新。再到2022年新的士兵服役制度落地,进一步优化了士兵队伍的建设。至此,我军新一轮“军改”已基本完成。本轮“军改”可谓是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涉及部队建设的各个领域,从作战指挥体系到人员管理制度,从武器装备更新到军事人才培养,都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让我军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其中,军官和士兵的军衔制度改革尤为突出,成为本次军改的一大亮点。
和1994年所建立的军官军衔制度相比较,新的军官制度在军衔等级方面并未发生改变,依旧维持着“3等10级”的格局。具体来说,就是“将官3级、校官4级、尉官3级”。管理指挥军官的岗位职务层级仍然是“排职至军委主席”,总共15级。不过,其主导模式有了显著变化,由以往以“职务等级”为主导转变为以“军衔等级”为主导。而且,一个岗位职务层级仅仅对应一个军衔等级,也就是“一职一衔”,岗位职务层级的作用调整为辅助性质。同时,晋升军衔也不再有任职年限方面的要求。
在过去,军官的军衔晋升主要依赖于职务等级。通常情况下,一个职务等级会对应1 - 2个军衔。例如:“正排职——少尉,副连职——中尉、上尉,正连职——中尉、上尉,副营职——上尉、少校,正营职——少校、中校,副团职——少校、中校,正团职——中校、上校,副师职——上校、大校,正师职——大校,副军职——大校、少将,正军职——少将,副大军区——中将,正大军区——中将、上将,军委委员、军委副主席——上将”。在这种模式下,军衔的属性更像是一种“荣誉象征”,只有当职务得到晋升,并且满足一定的任职年限之后,军衔才有可能实现晋升。
新的军官制度对上述特征进行了改变,以军衔为主导。同时,将军官“职务等级”的说法调整为“岗位职务层级”,在保持15级的基础上,实行“一职一衔”。具体对应关系为:“正排职——少尉,副连职——中尉,正连职——上尉,副营职——少校,正营职——少校,副团职——中校,正团职——上校,副师职(正旅职)——大校,正师职——大校,副军职——少将,正军职——少将,副大战区——中将,正大军区——上将,军委委员、军委副主席——上将”(见下图)。
这里所说的“一职一衔”,是相对于以往的“一职多衔”而言的,但并非“一衔一职”。因为军衔共有10级,而军官的岗位职务层级有15级(除军委主席不授军衔外还有14级),所以必然会出现不同职务对应同一军衔的情况。比如,正营职、副营职均对应少校军衔,正师职、副师职均对应大校军衔,正军职、副军职均对应少将军衔,正大战区、军委委员、军委副主席同为上将军衔。
另外,军改之后,军校毕业授衔进行了统一调整:本科毕业授予少尉、研究生毕业授予中尉、博士生毕业授予上尉。并且,生长军官教育全面取消了专科层次培养。
从2022年开始,士兵军衔制度出现了新的变化。义务兵军衔保持不变,依旧是列兵、上等兵2级。同时,将“士官”统一改称为“军士”,军衔“3等7衔”的设置没有改变。不过,对中级士官的称谓进行了调整,将四级军士长、上士相应调整为中级军士的一级上士、二级上士。军士军衔的具体设置为:高级军士设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3衔,中级军士设一级上士、二级上士2衔,初级军士设中士、下士2衔。这样的调整,把“军士长”称谓全部放在高级军士序列,使军衔层级关系更加清晰明确,有利于加强分级管理(见下图)。
在中、高级军士中实行“延期服役”制度,延长“二级上士、一级上士、三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的服役年限。具体来说,二级上士可延长4年,服现役最高年限达到16年;一级上士可延期服役8年,服现役最高年限为24年;三级军士长可延期服役10年,服现役最高年限为30年。与此同时,军士在以往自主就业、安排工作、退休、供养4种安置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逐月领取退役金”这一安置方式。今后,初级军士以自主就业为主,中级军士以政府安排工作和逐月领取退役金为主,高级军士以退休安置为主。总体而言,服役时间越长、贡献越大,退役待遇就会越优厚!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