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政治建设一直是我军的一大重要特色,它在军队发展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各级部队里,党委、政治部主任和司令、参谋长都是同等重要的角色,而总政治部主任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在革命战争年代,历任总政治部主任均由中央的重要领导人担任。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既然总政治部主任与总参谋长同等重要,为何在新中国授衔时,同一时期担任总参谋长的刘伯承、叶剑英等人被授予元帅军衔,而总政治部主任却没有一人被授予军衔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这背后的缘由。
这得从当时担任总政治部主任的人员说起。自1930年8月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成立以来,先后担任总政治部主任的有:毛泽东、周恩来(代)、王稼祥、博古(代)、项英(代)、李富春(代)、贺昌(代)、杨尚昆、任弼时、刘少奇等11人。其中,王稼祥曾三度出任此职。新中国成立之前,周恩来、博古、项英、贺昌、杨尚昆等5人先后牺牲,新中国成立初期,任弼时也因病逝世。到1955年授衔前,只有毛泽东、王稼祥、李富春、杨尚昆、刘少奇等5人见证了新中国的第一次授衔。按照这5人的资历,全部都可以授予元帅军衔。
1955年,元帅之上原本还设有大元帅军衔,这是为毛泽东量身定制的军衔。然而,由于毛泽东的坚决推辞,最终取消了大元帅的设置。
王稼祥是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遵义会议之后,是新“三人团”成员之一,多次担任总政治部主任一职。他的资历和地位绝非一般元帅所能比拟。不过,授衔时他已转任政府工作,因而与元帅军衔擦肩而过。
李富春是中共老资格的革命家,他与周恩来、蔡和森等人组建法国的中共早期组织。建国后,他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协助周总理领导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虽然他没有参加授衔,但其行政职务是高于元帅的存在。
杨尚昆在西路军失败以后,远赴苏联治病疗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否则以其两方面军政委员的身份,如果参加授衔,一定会在元帅前三名以内。
刘少奇长期从事工运领导,皖南事变后,出任新四军政委,仅凭此职,就可以名列元帅前茅,何况他还是中共“七大”五大书记之一,如果参加授衔,会排名元帅第二。
由此可见,如果建国前的总政治部主任都参加1955年的授衔,元帅排名会发生很大变化。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