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中,朱德元帅威名赫赫,他为国家和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而他的儿子朱琦,同样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朱琦虽身为元帅之子,却未享受丝毫特殊关照,始终在平凡岗位默默奉献,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风范,他的故事令人动容且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期望能为您带来愉悦的阅读感受。
他是开国元帅朱德的儿子朱琦,然而,他并未享受高干子弟应有的待遇,未曾得到一丝特殊照顾,而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挥洒着青春与汗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朱琦,这位“平凡而又不普通”的优秀男儿,他的人生有着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
1974年6月10日,朱琦因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直到十天后,家人才将这一噩耗告知朱德。听闻消息,本就重病缠身的朱德沉默良久,许久才缓缓说道:“我仅有这一个儿子,你们为何要瞒着我?他如此年轻就走了,你们不该这么做啊。”
泪光闪烁中,朱德的思绪飘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岁月,儿子往昔的音容笑貌和忙碌身影,如潮水般涌上这位开国元帅的心头。
朱琦的童年颇为不幸。他的生母萧菊芳,曾是思想进步的女学生,与朱德夫妻恩爱。1916年,她生下儿子朱琦,然而三年后,却因病离世。这不仅让朱德失去了结发妻子,也让年仅3岁的朱琦失去了母亲。
幸运的是,朱德的第三任妻子陈玉珍通情达理,她虽与朱琦没有血缘关系,却视如己出,悉心照料他。即便后来与朱德的婚姻结束,她依然疼爱朱琦。这让朱德十分感动,也让朱琦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
此后,朱琦和父亲朱德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朱德全身心投入革命,留学归来后积极参与武装起义。无论是南昌起义还是井冈山会师,他都为共和国建立了不朽功勋,他的革命生涯无愧于国家和人民。
而朱琦成年后,一直陪伴在养母陈玉珍身边。虽然无法见到亲生父亲,但偶尔收到父亲的来信,也能让他感受到温暖。
1937年,朱琦外出时不幸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被送到偏远的云南成为一名普通士兵。从此,他与朱德失去了联系,双方都不知对方的生死与下落。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携手抗日。一天,朱德奉命到南京开会,偶然遇见了滇军老友龙云。
闲聊时,龙云说:“我听手下讲,有个姓朱的新兵,填亲属关系时,父亲一栏写的是你的名字,不知是不是你儿子?”
听闻此消息,朱德激动不已,又惊又喜,恨不得立刻找到朱琦。因为他与儿子已十五年未曾联系,儿子的生死他都不清楚,每当想起儿子,他心中便充满内疚,自觉作为父亲很失职。
为尽快见到儿子,朱德找到周总理,希望他帮忙寻找朱琦下落。周总理爽快答应,派人到云南确认、寻找。1938年,朱琦终于被带到延安,回到了亲生父亲朱德身边。
十余年未见,父子团聚时百感交集。朱德喜极而泣,不停重复:“这是我的儿子,是我的保柱,是我的儿子!”(朱琦右耳后有撮细毛,类似拴马的柱子,所以朱德给他取乳名“保柱”)这一幕令在场众人动容。
朱琦也沉浸在团聚的喜悦中,泪水模糊了双眼。父亲离开时他还是孩童,如今已长大成人,不禁感慨时光飞逝。
回到父亲身边后,朱琦短暂休息,便按安排到延安的中央党校学习,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
和大多数革命家庭的孩子一样,朱琦一直受到朱德的严格要求。学习期间,朱德多次向他和学校负责人表明态度:“绝不能搞特殊化,不能因他是我儿子就享受最好待遇,他也是百姓的孩子,要一视同仁。”
从中央党校毕业后,朱德找朱琦谈话,因为抗日前线急需人才,需要优秀毕业生参战,作为朱德的儿子,朱琦要起表率作用。
起初,秘书和下属曾为朱琦求情,认为他历经艰辛回到父亲身边,应享受父爱,此时送他上前线过于严厉。
面对质疑,朱德毫不犹豫地回答:“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我也希望他陪在身边享受天伦之乐。但如今国家危在旦夕,前线缺人,救国之时哪顾得上儿女情长?他是朱德的儿子,他不上前线,谁上?”
不久后,一名普通的八路军新战士被派往华北抗日前线,战友们不会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年轻人,竟是八路军总指挥的亲生儿子。
1943年,朱琦在前线战斗时,左腿被日军轻机枪击中,虽经全力救治,但左腿留下终身残疾,行走不便。
按常理,身负重伤休养时应享受优待,但在朱德看来绝不可行。
原因是前线战士还在浴血奋战,后方人员要勤俭节约,不能出现“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情况。
据朱琦爱人回忆,朱琦伤愈后曾想搭朱德的专车,被严厉训斥,此后再未搭乘。后来到北京看望朱德,他都会提前下车步行回家。有人劝他搭车,他拒绝道:“我答应过他不搞以权谋私,若坐公家车被他知道,他会失望!”
虽然身体遭受痛苦,但在爱情上,朱琦收获了幸福。负伤致残后,为照顾他的身体和情绪,组织安排他到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任队列科长。工作中,年轻学员赵力平进入他的视线。赵力平开朗大方,追求进步,吸引了朱琦。
赵力平也对朱琦有好感,分校校长彭绍辉看在眼里,主动做起“月老”,多次制造机会让二人相处,增进感情。
然而,此时出现小插曲,差点拆散这对恋人。
原来,自立自强的赵力平对爱情有所顾虑,尤其对方是八路军总指挥的儿子。她虽有好感,但怕别人说闲话,对朱琦的亲近有些抗拒。
朱德夫人康克清了解情况,她认可赵力平,也明白她的想法。于是拜托李贞、贺龙等人与赵力平谈心,减轻她的心理负担。
在朱琦的真诚追求下,1946年3月,两人喜结连理。朱德和康克清得知后十分兴奋,多次邀请他们做客,但因工作繁忙未能成行。
中共中央迁至河北西柏坡后,朱琦和赵力平婚后首次见到朱德和康克清。二老和蔼的面容和话语让赵力平感动。临别时,朱德送他们一套崭新的《毛泽东选集》,希望他们不忘学习。
婚后二人幸福美满,先后生下朱援朝、朱和平两个儿子,朱德夫妇十分高兴。在一封家书中,他们写道:“让孩子留在北京,我们和保姆照顾。你们正值为国家奉献的黄金时期,别被孩子拖累,全心全意为人民和国家做贡献,相信你们会取得佳绩。”
赵力平一直崇敬朱德和康克清,多年后她回忆:“他们对细节把控严格,公私分明,爱国爱党,展现出崇高的理想和道德操守。”
可以说,在朱德一家的关怀下,赵力平的人生充满色彩,充满进取动力。
1948年,成家立业的朱琦听从组织安排,成为石家庄铁路局的一名铁路工人。临行前,朱德反复叮嘱:“到基层要听工人安排,服从组织要求,绝不能搞特权,更不能仗着我儿子的身份贪图享乐,记住了吗?”
朱琦坚定地回答:“爸爸放心,我到那一定虚心学习,用行动证明。”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