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领域,研究生招生和高考一直是备受瞩目的两大升学途径。与高考单纯以考试成绩论成败不同,研究生招生流程更为复杂,笔试之后还有至关重要的复试环节。近年来,一个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初试成绩优异的考生,尤其是来自二三本院校的学生,在复试中意外被淘汰。于是,“复试歧视说”在坊间悄然流传,声称复试存在“看出身”的情况,考官戴着有色眼镜,故意刁难二三本院校学生并给予低分。那么,这些说法究竟是确有其事,还是毫无根据的谣言呢?资深教育评论人平湖一柱明确表示,所谓“复试歧视说”完全是无稽之谈,不过是一些“别有用心者”的主观臆测罢了。
实际上,研究生复试并非如部分人想象的那般随意,它有着严格且细致的规定。
从复试的具体内容到整个程序的推进,从命题的标准到评分的细则,再到考官的选拔与考核,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并且,复试实行“三随机”制度,即随机确定考生的复试次序、随机组成导师组人员、随机抽取复试试题。
在这样严谨的制度下,考官在考试前根本无从知晓自己要面对的考生是谁,也不清楚考生本科就读于哪所学校,自然不会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所谓的“歧视”也就无从谈起。考试过程中,题目并非由考官现场随意拟定,而是考生从题库中随机抽取,即便考官有不良企图,也没有“刁难”的机会。
那些传播“复试歧视说”的人,他们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若干年前,研究生复试多采用“导师制”,也就是“我的研究生我复试”,考官通常就是导师或者是以导师为主的小组。在复试前,导师会要求考生提供简历,这样一来,考官在复试前就对考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复试时也会有针对性地提问。最终的评分不仅取决于考生的现场表现,还会参考前期的简历内容(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简历也是考生学力的重要体现)。甚至有些考生在考前就与导师进行了沟通,导致导师形成了“先入为主”的看法。然而,这些都已经是过去的做法,如今早已不再适用。
至于二三本学生在复试中更容易被淘汰,其实并不奇怪。客观来讲,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方式存在差异,这也是一本、二本、三本划分的原因所在。一般而言,层次较高的学校,研究和学术氛围更为浓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而层次较低的学校,更多地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的视野相对较窄,创新能力也有所不足。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却很少直接提及的事实。
研究生初试主要考察的是基础知识,即便涉及应用,也多是“纸上谈兵”,其局限性显而易见。而研究生阶段,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其中以创新思维为主的探究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不得不承认,相当一部分二三本考生在这方面存在欠缺。即便这些考生幸运地考上了研究生,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也可能表现平平,甚至难以继续深入研究。
以2020年大连某高校一名研究生疑似因延期毕业而自杀的事件为例。该学生在遗书中提到,自己“多次实验”得到的数据,老师却评价为“没有意义”。此后,为了提高效率,他多次通宵做实验,但最终还是对自己的实验数据感到绝望。
虽然悲剧已经发生,我们不应过多指责。但从他的自述中,我们能得到很多关于当下教育的启示。可以明显看出,作为一名研究生,该同学的“研究能力”极度匮乏。在得到导师“数据没有意义”的评价后,他不应该继续沿着原来的思路做实验,而是应该将实验目标、预期结果与实验过程进行对比,总结、分析、反思,找出问题所在,然后调整实验思路和方法。反之,像他那样一味地努力,通宵做实验,只是在不断重复错误,越努力反而越容易陷入绝望。
由此可见,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搞研究,考生们必须清楚这一点。所以,研究生复试并非初试的简单重复,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求答案。考官关注的不仅是答案的正确性,更看重考生的创新思维。也就是说,考生对抽到的题目应该有自己的思考,用独特的方式做出回答,这样才能获得高分。否则,像小学生一样,只会机械地回答问题,只关注“会与不会”“正确与错误”,即便初试成绩排名第一,复试也可能被淘汰。这与考生本科就读的学校是“985”“211”,还是二三本院校毫无关联。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