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多年前,河北省一位干部的事迹引起了轩然大波,他就是李真。从一个普通中专生到正厅级局长,其升迁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他的故事至今仍被当地人时常提及。然而,他最终却走上了一条不归路。2003年11月13日,李真被核准以注射方式执行死刑,结束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
临刑前,记者对李真进行了最后一次采访。记者问道:“你当初涉政的理想是什么?”李真回答:“做个好秘书。”
记者又问:“在你整个信念动摇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
李真坦言:“令我产生致命动摇的是我看到一些高层家庭,他们的子女吃穿用度极为奢华。时间一长,我也受到了影响,开始渴望拥有权力,想弄到钱,这种欲望最终左右了我。”
记者接着问:“你第一次收礼品是什么时候?”
李真回忆道:“第一次是一个厂长给我送了一条中华烟和一个刮胡刀。我一开始想退掉,但对方一直说我是不是看不起他,最终我没能挡住诱惑。”
记者再问:“你在监狱里生活了这么久,还会不会回忆在位时享受的荣耀?”
李真感慨地说:“刚开始进来的时候想过。那时逢年过节,各地的市长县长都会上我家拜访,我儿子每年都能收到一大笔压岁钱。现在没那种心境了。以前到下面去,住的都是高级套房,到处是鲜花美酒。如今和犯人关押在一起,我和他们一样要背监规,要睡大通铺。想之前的事只会更痛苦。”
最后记者问:“现在对你而言还有什么诱惑?”
李真听后沉默许久,然后一字一句地说:“生命和自由。”
李真是河北省本土成长起来的干部,作为原来的一号秘书,他从28岁的中专生,在短短几年内到36岁就担任正厅级局长,其升迁速度堪称惊人。关于他的家庭背景,外界众说纷纭,坊间流传着三四种说法。不仅老百姓不清楚,就连经常与他来往的各地领导,也摸不透他的关系网。很多人只是看到李真晋升速度极快,能量巨大。有人称他是“政治暴发户”,也有人说他是“经济暴发户”。李真不仅贪恋权力和钱财,还沉迷女色,外出必定找女人,而且要求是空姐这种高质量女性。他脾气暴躁,一言不合就打骂别人,哪怕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不放过。
在工程招揽、职务升迁、工作调动、人事安排等方面,李真似乎什么都能插手。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正厅级干部,办公室里还挂满了与显赫人物的合影。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即便有人不信他背景深厚,也会对他心生敬畏。那么,李真到底是什么来头呢?
据当年办案人员调查,李真的父亲是军转干,母亲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一开始很多人难以相信这个事实,因为在他们看来,李真能过上奢华的生活,肯定与家庭背景密切相关,但这就是真相。
1962年,李真出生在这个普通干部家庭。1979年,他考入河北师范大学在张家口柴沟堡师范学校举办的大专师资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涿鹿的一个中学当物理老师。但李真不喜欢单调的教书生活,在家人的帮助下,他调入张家口某研究所工作。
到了80年代末,全国掀起修志热潮,张家口也开始了修志工作。一位原先在本地担任主要领导的杨某被请了回来。杨某从张家口出去后,一直在东北某省担任领导职务。他当年曾在河北率领部队打过仗,更重要的是,李真的父亲在军转干之前是杨某曾经共患难的部下。
此次故地重游,老战友相逢格外激动。尽管杨某已经退休,但他常年身居高位,仍有一定影响力。作为老战友的后代,杨某对李真关爱有加。虽然李真没提过要求,但在外人看来,他抱上了大腿。这让李真在单位受到尊敬,也使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李真即便不算唯唯诺诺,也总是陪着笑脸应酬,现在他渐渐变得高人一等,口气也大了起来,人开始狂妄。这种小人做派引起了单位同事和领导的反感,但没人敢说他。后来李真也察觉到人际关系紧张,便换了工作环境,去了一家油漆厂。然而,在这个厂里,他觉得前途渺茫。
最终,李真求到了父亲的老上级杨某。杨某虽然喜爱李真,但也不能插手地方事务,于是让李真去北京给一位退休的高层将领当生活秘书,一来换个环境,二来锻炼锻炼。可李真在当生活秘书期间,找到了另外一条路。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人才济济。李真借助生活秘书的身份,结识了许多秘书和一些高层子女。在这里,他又恢复了豪言仗义、恭敬有礼的样子,给同龄人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严格来讲,平台是有了,但能否发展人脉还得看李真自己的本事。
受这些高圈层同龄人的影响,李真觉得当生活秘书没什么前途,他还是想回老家。1989年,李真回到河北,但没回张家口,而是去了石家庄,调入一家国企。本来他不够条件,但在贵人的帮助下,他伪造了自己的档案,身份和职级都发生了改变。
在这家国企工作一年后,李真生命中的重大转折点到来,他成为了人人羡慕尊敬的大秘书。从此,他的升迁速度如同坐上了火箭,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让无数人惊叹不已。1992年,随着形势发展,李真也平步青云,地位再次提升。
从1989年到1994年,仅仅五年时间,李真就担任了省委办公厅副主任,这在当时极为罕见。很多人对他刮目相看,同时也暗自猜测他的背景。因为在政坛上,李真年纪尚轻,还处于少年阶段。所以这位少年得志的秘书给当时的官场留下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俗话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李真,请客吃饭、结识送礼的人络绎不绝。李真受到更多人的尊敬,他开始弄虚作假,伪造学历,企图进一步升迁。他的心态逐渐发生变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敢想了;以前不敢做的事,第一次尝试后就变得得心应手。他包养情妇、收受贿赂、进行权色交易和权钱交易,还与商人打得火热。
他的性格变得狂妄自大。李真到下面工作时,住的必须是高级套房,必须有空姐一类的高质量女性陪侍,周围要有鲜花美酒。有一次,他与某个地区的主要领导谈了很久,临走前还特意说:“我跟你谈了这么久,你应该感到骄傲。”此外,单位里不能有反对他的声音,哪怕是捕风捉影的事,他都会较真,甚至在会议上指着别人鼻子骂,还扬言要断了别人的前途。这种嚣张的作风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李真落网后接受采访时提到:“很多人都烦我,但他们表面上不得不尊重我。我心里清楚,但我就想看到别人明明不喜欢我,还要对我赔笑。”当时在整个河北省,做生意的人都知道李真的大名,也知道他喜欢漂亮女人,背地里有人称他为“色魔”,后来他迫于压力收敛了一些。
1995年,36岁的李真被任命为河北省税务局局长。
结局早已注定
这次调动让李真更加肆无忌惮,行事风格愈发霸道。然而,正如“要使人毁灭,必先使其疯狂”这句话所说,大量的举报信和检举揭发开始出现。有关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后,开始调查李真,一些大领导也点名过问这起案件,甚至将其列为重点。其实李真早有预感,这些年他一直维系着当年当生活秘书时的关系,就是担心自己会出事。尽管他收到了一些风声,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结局。由于李真身份特殊,还涉及一地的经济犯罪,办案人员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方式。一开始在审讯室,李真闭口不谈,拒不认罪,直到一桩桩证据和人证物证摆在他面前,他的心理防线才被彻底击溃。
李真嚎啕大哭,开始诉说自己的罪行。仅在金钱方面,涉案金额就高达上千万,要知道这可是2000年的上千万,放到现在起码上亿。其中他祸害女性的部分令人发指,但由于内容敏感,不便详述。李真最后说自己曾想畏罪潜逃,但有人告诉他,本来不一定能查出来,自己要是跑了就是心虚,所以他抱着一丝侥幸没有逃跑。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这位曾经在河北叱咤风云的人物,最终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事后,一位多年从事组织工作的老干部说:“李真办公室里那些合影,都是他伪造的,他是故意包装自己的,后来达到目的后,就不需要这些包装了。”
李真案件是一起非常典型的案例,为很多人敲响了警钟。坊间关于他的传闻众多,但大多是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经不起仔细推敲,只是满足了一些人的臆想。所以,我们在面临诱惑和考验时,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觉悟和站位,避免事后追悔莫及,因为到那时就太晚了。正如文章开头李真所说,生命和自由,才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中国知网:《河北第一秘李真案件的启示》:作者单位76140部队
中国知网:《李真生命尽头的忏悔》:齐鲁晚报.2004
中国知网:《李真案发前夕的核查内幕》:肖鸣.2003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